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 道试题
1 . 民族史观的发展总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于《史记》已明确提出“各民族同祖同源”的结论,少数民族史家同样力图证明本民族与尧舜禹汤等先圣有血缘联系。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等时期,民族史观往往体现为华夷有别、夷夏之辨的一时之盛。隋唐时期,杜佑《通典》则认为“中华与夷狄同”,并客观探讨夷夏差别产生的原因。《元史·许衡传》中则对“天下一家”做出新的解释:“二小儿同父母兄弟也,或因小事物相恶骂,即咒其爷娘今死,不知彼父母亦我父母也”。

——摘编自李珍《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禹躬亲其劳以集大功,遂成民族结合之枢核”,之后逐步混合“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割、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他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竞争而已”。因此,“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应该记述民族“排入”“排于人”的历史,“排入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凌夷衰微。”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称赞他“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

——摘编自王娟《梁启超民族史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白寿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导论卷开篇就明确写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这是他率先提出并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原则。对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他认为:“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

——摘编自王东平《白寿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史观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寿彝对民族史观的发展,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个世界”

材料   “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分别指: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的外交一是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

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基础上,19744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这一外交思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的发言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主旨,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唐朝唐朝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和    其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明朝在中央设置礼部、鸿胪寺和 ,作为管理民族事务的三大机构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册封各地民族首领,由各族酋长世袭卫所、土司职务,重视茶马贸易、马市等经济交流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西北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设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发端。秦并六国以后,疆域空前辽阔。在秦朝境内和周边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秦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加到46郡,郡以下为县,县置令(长),受郡守节制,实现了中原和边疆行政管辖的大统一,政令通行全国。

一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在全国所划11个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及甘肃都是设置于边疆地区的行省。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辖今台湾、澎湖地区。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又如在南方的云南、湖广等行省中,有些地处边远地区的民族,即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土官,不仪在政治统治方式上从其本俗,而且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

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宪法颁布后,中央政府先后新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经中央政府批准,还在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自治区内,先后成立了若干自治州和自治县。

一一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通过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实现了“中原和边疆行政管辖的大统一,政令通行全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它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制定管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或措施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022-06-09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队“屯田之法,始于汉代……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因其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不改。明太祖崛起田间,深知四民之中农者最苦,因此起兵后一直留意军屯,并取得良好效果。云日:“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天下既定,在朱元璋精心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军屯,洪武年间陆续出台军队屯田的组织形式,屯田与守戍的人力比例、军士屯田顷亩、军屯的科则、后勤保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并从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明史·兵志》说:“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左右。研究者认为,有了大规模屯田,使得明朝维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避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国家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等

材料二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证明了屯垦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地位和作用。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

1954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些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兵团在50多年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兵团发展的定位问题,屯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0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军屯的特点并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队屯垦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

——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
7 . 抗战歌曲·民族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形成很早。费孝通先生说,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但不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转变,这一转变的重要标识,就是“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最终形成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九一八事变后,救亡歌曲伴随着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而产生。淞沪抗战失败到1934年底,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转入低潮。1935年,抗日救亡歌曲再次大量涌现。

材料二

曲名歌词
《中华我中华》中华,我中华,五族为一....五千年光荣史,灿烂文化我能夸,万岁我中华。
《伟大的中华》聪明优越,四万万五千万炎黄之胄;秉耀辉煌,历史五千载文明悠久。
《民族至上》要发扬大无畏的精神,保卫民族万世无疆!
《上前线》你是黄帝的子孙,我也是中华的裔胄,锦绣的河山,怎能任敌骑践踏?祖先的遗产,怎能在我们手里葬送!
《保卫卢沟桥》敌人从那里来,把他打回那里去!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士兵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

材料三   贵州松桃县曾组织师生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以唤醒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抗日热情。丰子恺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曹聚仁描述道:“一个英国人在北戴河初闻此歌,为之感动流泪;一个日本的文化人,在上海街头听了不觉心神震动;这歌曲曾流传于印度河上,也曾洋溢于旧金山的一角。”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论述“中华民族”包含三个基本涵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已形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离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共识和根本遵循,坚持这一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在近代的“伟大转变”。1935年发生的重大史事推动了抗日救亡歌曲大量涌现,请结合所学列举。
(2)根据材料二、概述抗战救亡歌曲书写的中华民族形象。
(3)阅读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对“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和形成起过的重要促进作用。指出中共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坚持“基本共识”的新内容及其意义。
2023-11-12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夷来朝”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发展对外交往的政治理想。《尚书·大禹谟》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以彰显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凡王朝新立,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制定优待"四夷"使臣的朝聘礼仪,举行一系列欢迎仪式。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并形成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域外地区。二是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三是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自闭走向开放并呈现出引领的时代属性。自闭状态下,中国多以“天朝上国”的国际身份自居,呈现出一个威望型的东方传统大国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强行纳入西方国家构建的"咸斯特伐利亚"式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此时的中国,在西方所设置的西洋镜中,几乎沦为一个"失败国家"。而在此逻辑下,中国的国际意识也开始发生巨变——中国开始被安置在世界体系的外围;当历史再次走向新的关口之时,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如今的中国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即以新型东方大国、仁智大国、更加开放的思维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往来。就是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西方语境中的“外交无意识”朝着具有中国风格的“外交有意识”迈进。及至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思维也更加具有自觉塑造、主动引领的意涵。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思维:历时与共时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3-02-17更新 | 253次组卷 | 5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

——摘编自白卫东 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4-01-11更新 | 22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迅速结为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很快又以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盟友,当年这是中美矛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40年代末,一连串事件造成了中美两国的长期敌对与隔绝。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的开启,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这时踏上征程。

——章百家《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从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接触政策转向“新冷战”的遏制政策的结构性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从2008—2018年这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十年。2008年西方爆发了金融危机,而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标志;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这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这十年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对美国而言,是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试图对其内外政策进行大调整的十年;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政治领导人更替和政治路线重新定调的十年,也是积极有为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十年。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主—从”结构的盟友关系,而中国则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平等伙伴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键十年”——“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