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2 道试题
1 .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成书于战国时期,后收入《礼记》,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以下各篇是不同时代有关月令内容的节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阅麛毋卵。
(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之月)修利隄防,道达沟渠,关通道路,毋有障塞。
(译文:农历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不许杀害幼虫、已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正学飞的小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
农历二月不要把川泽的水用光,不要使池塘干涸,不要焚烧山林。
农历三月整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不许有障碍壅塞)
《吕氏春秋十二纪》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
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禁诸民吏徒隶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及进〈壅〉水泉,燔草为灰,取产(麛)卵(鷇);毋杀其绳(孕)重者;毋毒鱼。
悬泉置(敦煌的驿站)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孟春月令:禁止伐木。毋□剿(巢)。毋杀□虫。毋杀□。毋夭蜚鸟毋□。毋卵。
中(仲)春月令:毋□水泽‚□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月令:修利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毋弹射蜚鸟,及为它巧以捕取之。

——摘编自《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等


(1)阅读材料,概括《礼记•月令》的内涵和所体现的理念。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礼记•月令》的历史地位。
2024-01-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查缺补漏历史试题
2 . 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申报项目的范围有(     
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③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体育、游艺等
④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庆典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4-01-23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南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美国是一个高度集中、有序、统一的政治经济体,资本主义是不容置疑的霸权性社会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接受并不代表美国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社会,它并非向任何反抗运动开放,而是对多样性进行选择性地保留。美国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和霸权主义的兼容性。”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多元文化具有虚假性B.多元文化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吻合
C.美国不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D.美国的霸权性社会对多元文化具有排斥性
4 . 据考证,广泛流传于东亚一带的“九色鹿”“五色鹿”等鹿王故事,是源于佛本生故事之一的鹿王本生故事。它沿丝绸之路随佛教经阿富汗传入西域,陆续出现在多部汉译佛经中,并流传后世。这说明(     
A.亚洲文明一脉相承B.佛教文化具有普世性
C.佛教文化影响广泛D.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2024-01-22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亚欧大陆两端农耕文明区交流互通B.两大帝国各自扩张实现了疆域连接
C.海上商路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途径D.两大帝国间建立起频繁的官方往来

6 . 《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其创作时间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是日落。学者们动用了多种手段,通过莫奈所描绘的画面细节——太阳高度、浪高、开着的船闸、光线等,运用几何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知识,结合莫奈的创作视角和书信,以及气象、潮汐、港口记录等材料,综合对比,最终确定这幅画创作于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该过程说明(       

A.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真相B.绘画作品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研究历史
C.创作时间确认得益于档案材料的完备D.绘画时间最终认定自然科学当居首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文化有如下看法

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角度予以肯定。”

——摘编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围绕“文化与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2024-01-15更新 | 929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大湾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9 . 主题一 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

材料一   希腊文化,主要是指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文化。希腊城邦孕育了杰出的文化成就。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之中,希腊文化是最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古代文化之一。尽管希腊文化是在吸收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文化成果却光辉盖世,获得古典的美名。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辐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至今,以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古典时代的希腊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全面繁荣: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兴衰》

材料二   罗马征服整个巴尔干半岛之后,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希腊人被当作奴隶带到罗马,给罗马奴隶主贵族充当家庭教师、医生、仆人、建筑师、乐师等,奴隶教化了主人。同时,许多希腊艺术品被作为战利品运到罗马,各类哲学、文学和科技著作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为罗马人所吸收和借鉴。有钱的罗马人,都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子弟赴希腊留学。从文化方面来说,帝国的扩张使得它接触到希腊文化。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没有太多的闲暇顾及诸如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相反,更注重于实际行动,他们所要求的是运用自身的智慧从哲学中直接找到为其运用的某种行为准则或治国方法,并将他们再进一步具体化。古罗马人选择了借鉴。罗马人惨烈、持久的征战中,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许多统治者和高官都师从希腊奴隶或希腊家庭教师,因为他们认为希腊语更优美,表达力更强。帝国建立后,希腊人的建筑艺术、雕塑和绘画、圆形剧场在罗马迅速蔓延。那些在军事上发迹的贵族发现自己的口才同自己的身份已是大不相称,于是他们纷纷拜倒在能言善辩的希腊人面前,希腊人的修辞学也因此特别走运。

——摘编自谢振玲《论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材料三  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材料四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五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主题二 中古欧洲文化

材料六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七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八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九 980年,基辅大公圣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东正教。1054年,天主教与东正教分道扬镳。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这种隔绝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5世纪,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这样,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

——摘编自王崇梅《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希腊、罗马给人类留下来哪些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文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七、八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
(7)根据材料九,指出中世纪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文化联系演进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罗斯的视角,说明其成因。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
2024-01-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10 . 右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以民为本B.家国情怀C.自强不息D.天下为公
2024-01-13更新 | 32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鲁迅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