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4 道试题
1 . 汉武帝置司隶校尉,掌察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汉光武帝时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这一变化表明(     
A.汉代地方监察体系职能重叠B.东汉的皇权得到进一步提高
C.东汉京师地区治安问题严重D.司隶校尉成为地方一级长官
2023-12-1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暂不究”。材料反映(     
A.内阁获得一定决策权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内阁已经丧失票拟权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2023-12-14更新 | 183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2023-12-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林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文章指出:“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1)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联系所学知识,列举从秦、汉、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变化。
2023-12-10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测试历史试题
5 . 下列举措属于中国封建皇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设立中朝③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④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3-12-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测试历史试题
6 .
(1)秦朝A三省六部制度
(2)汉朝B三公九卿制度
(3)唐朝C内阁制度
(4)宋朝D二府三司制度
(5)明朝E中外朝制度
2023-12-0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这些措施(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2023-12-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及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二   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议会的发展达到了中世纪议会发展史上的巅峰。下院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规程、制度更加完善。议会的基本权力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君主为了更好地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但是,议会对君主统治的批评和规范并未与其维护王国统治的主要功能相悖。也未否定君主的统治。实际上,由于议会的作用。反而弱化了君主统治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王朝统治机器的可持续运转。

——摘编自李家莉《英国兰开斯特王朝议会君主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与中国廷议制度的不同,谈谈你对两种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9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参考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


材料二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几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东汉与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023-11-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