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4 道试题
1 . 北魏时期在地方实行州军府制度。州刺史普遍带有将军号,并依军号开府置佐,形成“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架构,州府管民政,府府管军政。但后期出现军府长史侵占州佐职权的现象。这反映了(     
A.地方行政机构军事化B.监察区与行政区统合
C.地方政府双轨制架构D.州军府制度逐渐废置
2 .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文明是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突出代表,两者的历史发展各具特色又具有共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6世纪~5世纪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秦国商鞅变法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②公元前3世纪~1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罗马统一意大利罗马帝国建立
③公元2世纪~3世纪汉末政局动荡黄巾大起义罗马帝国陷入统治危机巴高达起义
④公元4世纪~5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南北朝对峙边疆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东西分裂
⑤公元5~6世纪隋朝再次统一中国唐朝强盛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1)根据材料,概括①至④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共同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差异。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世界国家治理模式可以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古代西方国家的“良法之治”到“权力制约”治理模式,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之治”,有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需要根据所处的治理环境选择或创立有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建构》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个国家某一阶段治理模式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国家治理模式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4 .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政事堂的设置(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B.侵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D.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5 .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人认为“天命靡常”,王朝更替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周武王指责商纣“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唐太宗认为“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结果“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明太祖评论汉唐之亡说:“汉亡于外戚、奄寺,唐亡于藩镇、戎狄”。

——摘编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摘自李立峰《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来自于1945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其形象地概括了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最终难以避免垮台的宿命,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王高贺《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答案》

材料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一面依靠人民监督的外在力量,一面依靠内在的反省和纠正的能力与机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摘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王朝兴衰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三、列举中国共产党“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其能够做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道路的意义。
6 . 西汉武帝设置州刺史,刺史为监察官吏,品秩较低,其中业绩卓著者,有机会升为郡守。东汉灵帝时期,改州刺史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 州牧多由地方豪族出任,且掌管一州军政大权。这一变化体现了(     
A.地方机构日益重叠B.行政中枢权力的转移
C.中央集权受到冲击D.监察职权的逐步扩大
7 . 汉代,“群臣上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且规定不同事务的上奏文种,均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这一做法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B.政事分类细致有序
C.行政效率显著提升D.行政运行严谨规范
8 . 史学家严耕望说,秦汉时代,“郡守有丞以佐之,由中央任命,但无实权,而太守自辟用之,卒、吏、书、佐反较有权”。这说明(     
A.集权与分权是绝对的B.地方出现了割据局面
C.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D.地方上有一定的实权
2024-01-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入户籍,地位样。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和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这个华夷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就称为汉人,也就成为汉族的开端。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汉族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相比,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色?并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   唐初、自隋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中书“出命”、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政务运行机制比较规范。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

——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汉唐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