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4 道试题
1 .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24-02-21更新 | 88次组卷 | 12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雷式厚一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D.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2024-02-11更新 | 364次组卷 | 184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国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魏晋至明清是中华文明的巩固发展时期。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华民族多元共生阶段,秦汉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初步形成时期,魏晋至宋元是中华民族交融时期,明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最终形成时期。有学者认为秦汉至明中叶是佛家文化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时期,明末清中是中华文明与异质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综合费孝通等学者的观点

选择上述一种历史分期,利用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其分期依据。(要求:可以赞成、修改或另提出一个划分分期,并阐述理由,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4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南北朝时期,君主大量启用寒庶,典掌机要。如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中书舍人巢尚之出身寒微,宰相戴法兴商贩出身。这些做法(     
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B.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C.瓦解了门阀士族的基础D.服务于专制集权的需要
2024-01-30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武则天时援引“北门学士”参预重大诏敕的撰拟工作。唐玄宗时“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唐宪宗时以宦官为枢密使,与宰相“共参国政”。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三省运行机制退化B.社会重学风气浓郁
C.宦官擅权现象严重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故此制因价值丧失以致事实上之消灭。然在周代既有长时间的历史,儒家复衍其法意以立教,故入人心甚深。

——摘自《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儒家重视宗法与族谱的生活伦理和社会功能,并将宗法伦理运用于族谱的编撰之中。张载主张用宗法与谱系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苏洵在创修《苏氏族谱》时,明确希望“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摘编自张载《张子全书》、苏洵《嘉祐集》

材料三   后世封建不行,而宗法因之以不讲……盖因谱不时修耳,不然则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摘编自陈瑄《方氏统会宗谱序》,嘉靖三十七年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儒家编撰族谱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1-29更新 | 25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一调整(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中央人事任命权D.强化了君主专制
2024-01-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2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及影响。
9 . 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到宣宗时期,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这表明明代内阁(     
A.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削弱了君主专制集权
C.掌握了中央行政事务决策权D.取代了司礼监的特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在对地方如何治理的问题上,历代统治者花了不少的功夫,力图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局势,使地方易于中央控制,以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省后,改为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同时,设置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置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互相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派出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因事而设,事毕而撤,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

——据白钢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元控制地方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元代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