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0 道试题
1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A.规范官员选拔B.学习明朝制度C.维护君主专制D.加强官员管理
2 . 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如表)。据表可知,汉代(     
汉惠帝时期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廷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B.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D.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3 . 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到宣宗时期,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这表明明代内阁(     
A.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削弱了君主专制集权
C.掌握了中央行政事务决策权D.取代了司礼监的特权
4 . 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越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出汉代(     
A.“大一统”国家凝聚力增强B.郡国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C.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D.中原与边疆地区往来密切
5 . 在世界历史上,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是同一时期上存在的两个超大规模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到了汉王朝,华夏民族已经在中原大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中国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共享着相同的历史、信仰、语言与文化。中国的汉王朝灭亡只是政权的灭亡,而大一统的中国却一直存在并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   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征服体系。这个体系由亚平宁半岛上的以罗马为核心的城邦国家与45个行省共同组成。罗马行省(跟中国元代形成的行省概念完全不同)是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之外所征服和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帝国虽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但灭亡后再也没有能够复兴,欧洲从此进入小国林立的发展模式。

——上述材料摘编自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共同之处。有学者认为,是否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后世命运差别巨大的根本原因。你是否同意学者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2024-01-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北魏时期在地方实行州军府制度。州刺史普遍带有将军号,并依军号开府置佐,形成“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架构,州府管民政,府府管军政。但后期出现军府长史侵占州佐职权的现象。这反映了(     
A.地方行政机构军事化B.监察区与行政区统合
C.地方政府双轨制架构D.州军府制度逐渐废置
7 . 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 “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
A.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B.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D.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
8 .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政事堂的设置(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化B.侵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D.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9 .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人认为“天命靡常”,王朝更替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周武王指责商纣“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唐太宗认为“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结果“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明太祖评论汉唐之亡说:“汉亡于外戚、奄寺,唐亡于藩镇、戎狄”。

——摘编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摘自李立峰《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来自于1945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其形象地概括了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最终难以避免垮台的宿命,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王高贺《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答案》

材料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一面依靠人民监督的外在力量,一面依靠内在的反省和纠正的能力与机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摘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王朝兴衰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三、列举中国共产党“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其能够做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道路的意义。
10 . 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行政中枢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出现了中朝与外朝
C.不断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024-0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