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求:年表时段或时间表述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作答要素应包含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简要说明等。]
2 . 元朝行省长官作为介于路府州县和“腹里”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得到中央授权。元朝这一制度设计(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C.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3 .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雁门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史记》

材料二   需要补充的是,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

材料三   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存在的隐患。列举汉代统治者为消除上述隐患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分散地方机构权力的角度指出“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具体措施,并概括元朝行省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简述其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采用八股取士,利用儒家思想来控制士人思想。清朝沿用明制,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先后添设南书房、军机处;清朝先后收复台湾、击败噶尔丹、派遣驻藏大臣、进行改土归流,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版图;清朝继续八股取士,同时还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明清两朝君主不断强化抑商政策,使得小农经济在全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君主在工商业者的支持下与教会、贵族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由此逐渐形成欧洲最早的一批“君主专制国”,君主通过契约或协商的方式令各地贵族臣服,并逐渐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君主们还建立常备军,加强王权的军事力量,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殖民扩张。作为回报,君主还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给予曾经支持他们的工商业者予以特殊的政策照顾,比如出口关税的优惠以及对进口产品的限制,这些都得到了城市工商业者的欢迎。这些君主还会不定期召开议会或等级会议向贵族和市民阶层咨询治国理政的政策。17世纪以来,受欧洲风潮影响,很多君主还标榜开明专制,邀请当时社会名流学者来王宫讲学,鼓励兴办综合大学和一些技术学校。

——摘编自王亚平《权力之争:中世纪西欧的君权与教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5-17世纪欧洲君主专制不同于明清君主专制之处。
2023-1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宋真宗曾下诏:“自今御史须文学优长、政治优异者,特加擢拜。”明代规定:“今后选用御史,于在京各衙门办事进士与夫曾经一考称职行人博士及进士举人出身推官知县内……谙晓刑名堪任御史者,本部奏请照缺铨补。”这表明宋明两朝(     
A.监察官员选任走向制度化B.清明的政治氛围得以营造
C.司法官员的法律素养提高D.中央集权的程度日益强化
6 . 清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而且形成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上述举措(     
A.提高了朝廷施政能力B.旨在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D.有效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2023-1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8 . 【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正确)
9 . 杜佑《通典》载,唐前期设立比部“掌内外诸司公廨及公私债负、徒役公程、赃物帐及勾用度物”。作为刑部四曹之一、与掌管财政的户部四曹相分离,主管税务审计。该做法(     
A.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B.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
C.协调了三省运行机制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10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6次组卷 | 43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