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根据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统计,有史料可考的两汉历任凉州刺史共38人,其中22人来自文化发达的地区,以京师地方的扶风和京兆为主,没有一人来自凉州本地。政府此举(     
A.适应了对边疆治理的政治需要B.实现了对边远地区的有效统治
C.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向西扩展D.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2 . 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3 . 韩非子说,商鞅的军功爵制把斩杀敌人首级和官职及爵位相联系,结果是有无治国能力的人都想杀敌立功,如此即可谋得官职,少数甚至能跻身于统治阶层。让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就如同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和工匠一样。由此可知,韩非子
A.重视对儒学理念的借鉴B.迎合了王权强化的时代诉求
C.认识到军功爵制的弊端D.要求选官制度的全面调整
4 . 下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该图可用于说明,察举制的实施(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5 . 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血缘——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品行——军功——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D.品行——门第声望——军功——考试成绩
2023-12-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历史试题
6 . 两汉对执行察举法规相当严格。如果选举得人,不仅被举者可以升迁,举者也要受到嘉奖。有才不举,举而不实坐罪;有才即举,举而得人受奖。据此推知,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调动了民众举荐人才的积极性
C.为国家选拔了一些有用人才D.杜绝了人才选拔中的舞弊行为
2023-10-2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五中学、泰雅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辟除,亦称辟举、辟召,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可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任官制度。西汉规定,长官降举百石以上小吏,要报中央,东汉后,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都可直接辟用下属,无需报请中央批准,因此公府辟举之风更盛。这一变化说明
A.监察体系完善B.社会阶层流动
C.中央集权削弱D.选官制度成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较早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王朝,每个王朝存在数百年,其统治的最大问题是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控制力。这一理念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汉朝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即是独具匠心、以小制大的制度建构;在治国手段上,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其经典的君权、相权、监察权划分代表着决策、执行、监察三种活动。监察活动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涉及:其中谏言封驳实际属于立法监督活动;考核黜陟则与行政管理相关;案件查核、平反冤狱与司法审判关联。汉朝监察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任务,对维护王朝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以小制大、以近制远的效果;包括皇帝在内的核心统治者,通过言官直言劝谏实现自我反省,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使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百僚达成了和谐。

——《汉朝监察制度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是权力的基础,居于至尊地位。从理论上讲,议会有权制定和废除宪法以下的任何法律;任何人和组织无权推翻或废弃议会通过的法律。一切政府权力由选民赋予议会,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司法权授予法院,通过立法约束政府法院。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的组织和领导者,议会在立法中没有主动权。议会掌握财政,不过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反倒是政府控制财政大权,任何财政议案必须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最首要决策,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必须由政府掌握与责任内阁制密切相关,但议会仍可对财政事务进行监控,任何财政提案必须向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迫使政府辞职是下院监督控制政府的最后手段,如果下院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立即辞职。

——《英国议会下院的职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具有哪些权力?评析英国议会的地位。
2022-02-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③④应填写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