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人们普遍对一战的损失与流血记忆犹新,有些上层人物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表露同情,英国政府也力图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     
A.法西斯主义的盛行B.反战运动高涨
C.放弃大陆均势政策D.实行绥靖政策
2 . “落后就要挨打”是学习鸦片战争等历史时人们常用常见的一种观点,但其本身就存在争议,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下呈现复杂多样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这种思想在欧美被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被看作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的工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严复不满于斯宾塞、赫胥黎:“任天为治”的主张,在《天演论》中将之改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借“优胜劣败”的生物演化规律,唤起国人“与天争胜”,救亡图存。

——摘编自陈伟《西方政治思想史(下册)》、沈福伟《中国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进化论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阐述原因。
(2)综合上述,简述“中国式现代化”对你的启示。
2022-11-3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东风高级中学、天门中学、仙桃中学三校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咸丰四年九月,曾国藩攻克武昌,咸丰帝闻讯打算任其为署理湖北巡抚。有人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闻后“默然变色者久之”,遂收回谕令,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空头虚衔。由此可知(     
A.地方势力开始挑战中央集权B.清廷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
C.咸丰朝堂庸臣当道政治昏暗D.空头虚衔使曾国藩消极平叛
4 .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放弃莱茵河安全边界为代价换得的《法美共同防御条约》,因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而流产。《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是与同时签定的《法英共同防御条约》互相联系的,两个条约中的一个未获批准,另一个便随之失效。这表明巴黎和会(     
A.挫败了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企图B.维护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C.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D.主导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如图为19世纪末的一幅政治漫画。背后的人物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前面的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皇帝三人如同木偶人一样听凭俾斯麦牵线操纵。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三皇同盟的核心国家是德国B.俾斯麦实为三皇同盟的控制者
C.漫画作者夸大了俾斯麦的作用D.三皇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制
2022-07-08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选择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022-06-16更新 | 13708次组卷 | 93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第一中学、咸丰县第一中学、建始县第一中学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576次组卷 | 59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カ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 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 1916 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 7 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 18.7 万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等


(1)概括英、法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的背景。
(2)简要说明一战华工的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宫”一是指故宫建筑群,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二是指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院和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有18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关于紫禁城的修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朱诚如教授有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故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次改名,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

——摘编自阎崇年《故宫六百年》

材料二   1912年,溥仪退位。将故宫改建为博物院的计划,很快提上了民国政府的议程。两年后,“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初次向公众开放,成为一时盛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

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之后第一批被列入这一名录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深受好评。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

——摘编自彭勇《故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故宫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召开六次恳谈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人主张南进,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南进的目的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1年大本营陆军海军部又作出《对南方施策纲要》,认为只有欧美国家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生存等情况发生时,才能对南方实施武力。1940923日,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又于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稳定苏联。1941年,日本决定继续南进。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194112月,日本决定偷袭珍珠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采取南进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冲突的实质及后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