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7 道试题
1 .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统计,20世纪初,广州、汉口、宁波、宜昌等29个通商口岸人口总数共计6584千人,占当时中国城市总人口的28%;而北京、西安、南昌以及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德州等城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对外贸易的总值来看,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B.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强
C.城市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 .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
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9至11世纪,西欧文化人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他们最强烈的自觉意识是进一步改造古典文化,把它变成封建教会进行宗教活动和封建国王治理国家的工具。上述信息折射出当时西欧(       
A.教会垄断文化教育B.宗教伦理具有教化功能
C.注重传承古典文化D.文化教育沦为神学附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考古专家常将文字、铜器、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要素。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认为复杂的农业模式、使用灌溉等技术是两河流域南部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发现两河流域北部在没有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由分散的聚落向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经济中心汇集。对上述材料的最准确解读是(     
A.古代各地文明不能用统一要素认定
B.新的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全貌
C.了解历史需要掌握一定学术前沿知识
D.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

——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9 . 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扫码支付,已经是我们国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上述种种,均属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子商务业务范畴。电子商务的兴起(       
A.取代了传统商品交易手段B.促进科技进步新经济发展
C.彻底改变了国人购物方式D.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024-01-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0世纪,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市政法规定,面包师也要“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他们的赢利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肉类经营者购买屠宰和出售牲畜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并“盖有市政官印章”。这些规定反映出(       
A.强化中央集权统治需要B.重商主义的外在表现
C.规范市场稳定经营秩序D.对市民行为严格控制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