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兵马俑】

材料一   骑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骑兵的军事情况。如表为先秦至北朝出土的骑兵马俑研究内容

墓葬名称出土骑兵马俑介绍研究结论
殷墟遗址有马匹随葬,出土较为完整的战车遗迹——四马两轮式战车。在以车战为主的商闻时期,马仅作为驾车使用,军事作用不突出。
战国晚期成阳塔尔坡秦墓两件骑兵俑是目前为止东周时期发现的仅有的骑兵俑。在中原诸国还处于车战时代时,秦国已经出现骑兵这一兵种。但骑兵主要担任迂回包抄、远射突袭的作战任务,配合车兵和步兵。
秦始皇陵
二号坑
一百多件骑兵俑,主要配备弓弩和短兵器,未配备防具和长兵器。
咸阳杨家湾汉墓等数量大幅增加,有防具,在军阵中成为独立的战斗单元。骑兵分甲骑兵和轻骑兵两种,骑兵成为战阵主力。
北魏司马金龙墓等骑兵俑陪葬情况普遍。数量较多,制作精良,甲骑具装俑比例较大。轻骑兵的战术地位下降,防具、马具齐全的装甲骑兵占据主导。

——摘编自王晨仰、杨雯《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

材料二   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陶俑逐渐兴起。从形象上讲,东周时期俑的造型从简单粗糙,突出身份到生动写实、形神具备,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僭越;从材质上讲,北方多用陶、铜,南方则以木质为主。

秦兵马俑的彤制与战国秦俑雷同,多武士俑、骑马俑,与其他地区如楚国多乐舞、侍俑所不同,是受秦文化中尚武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东汉时期,大型的兵马俑军阵已经不见,但反映庄园经济的私人武装形象的戎装俑在四川等地有较多的发现。

——摘编自王晨仰《东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戎装俑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发展历程。
(2)兵马俑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实物史料,可以折射出时代变迁、军事力量、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面貌,试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2023-11-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初“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杭稻(即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但京城历来有“诸城门不得私放出现钱”的规定。《宋史》则言南宋“(钱)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四方客商在临安得钱后仍不得自由流通。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宋代纸币运用的原因B.交通运输在宋代落后
C.政府金融职能的优化D.宋代抑商政策的表现
3 . 如表为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史料出处
春秋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管子·人国》
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吴自牧《梦粱录》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大明律》
A.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社会救济行为B.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大一统国家助推社会救济的发展D.古代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救济体系
2023-11-29更新 | 12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是目前较为完整记载东天山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的一件文书,记载了伊吾军屯田收获情况:伊吾军每年纳给北庭粮4000石、伊州仓197石、自留3646石。由此可推知(     
A.屯田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物质基础B.天山地区从唐朝开始属于国家管辖
C.节度使的设置为唐朝衰亡埋下隐患D.文书史料是研究边疆史的主要资料
5 . 北洋政府编纂的《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与旧有正史相比,《清史稿》新增“邦交志”,第一次较全面地记述了整个清代的中外关系,基本抛弃了夷狄观念,不再将西方诸国视为附属国。这一变化(     
A.是辩证史观指导的产物B.受清外交近代化的影响
C.受通史体例改革的推动D.是修史传统延续的结果
2023-06-02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赐贝是商代与西周早期金文史料反映的赏赐礼仪活动。史载,西周早期“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王祷于成周,王赐圉(燕侯之臣)贝”“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王咸诰,赐贝卅朋”。西周早期此类活动(     
A.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成熟B.是为了建立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秩序
C.强化了西周血缘宗法制D.有利于西周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7 . 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D.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9 . 【中国古代地方志的编修】

材料一宋朝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设有专门机构主管全国地方志工作,并沿袭唐代州郡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岁造图以进"。宋代方志搜集资料极为丰富,大都广征博引,考订详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区域史料。另外,前代方志多详于当地山川地理,略于人文。而宋代地方志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和艺文志在宋代的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编纂体例上,宋代地方志也有很大突破,有的在旧图经的基础上分类列门,也有的仿正史体例,设纪、图、表、志、传等。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的编修是极为重视的,不仅倡导编修全国性的一统志,而且还三令五申以行政命令督促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从而使各省及以下各级行政机构的方志编修制度化、经常化,方志编修也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明朝各行政区域。明代方志一般由地方官主修,文人学者参与,但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又有修志经费的筹措问题,所以组织领导也是修志中的大事,是研究一个时代方志优劣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张英聘《试论明代方志的编修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志编修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志编修的特点。
2023-05-12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