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2)北方各政权基本都采用了之前汉族政权的名称,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材料二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二曰…三曰山问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说明材料二中“山间异族之同化”“长江流域之开辟”的历史影响。
2022-1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地理图》跋文称:“国朝自艺祖皇帝(指赵匡胤)栉风沐雨,平定海内。独河东数州之地与幽蓟相接,坚壁不下乃今日自关以东,河以南,绵亘万里,尽为贼区。追思祖宗开创之劳,可不为之流涕太息哉。此可以愤也修德行政,上感天心,下悦人意,则机会之来,并吞口口,追复故疆,尽归之版藉,亦岂难哉。”

——陈松《家国天下:中国古代的“课程思政”》


(1)图中,除州外的地方机构还有哪些?为加强中央集权,宋代针对地方各州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跋文”作者的意图做出合理解读。
2022-11-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法治兼容并包,融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和普通法之思想于一体。日耳曼的习惯法使“王在法下”观念深入人心,罗马法和教会法的传播推动英国法治理性化,但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在普通法的影响下,英国法治思想日趋制度化。中世纪的英国法治思想具有法律至上和政治民主的双重逻辑,法律至上体现法与权的关系,规定了王权的法律边界;政治民主体现了官与民的关系,强调民主制度对王权的控制。在法治观念的影响下,英国形成了“以司法制约权力”“君民共治”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胡琦《法律与王权:中世纪英国法治观念的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材料二   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中世纪的英国,王权在地方上既无完善的官僚体系,也不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是通过逐渐形成的普通法,接受地方上各种事务的诉讼,来实现对地方事务的管理的。英国的法律传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权利的概念。对地方社会来讲,这种法律传统表现为地方权利,即在地方社会中呈现出的自治特色。14世纪以来,英国兴起了乡绅阶层,他们精通法律,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地,乡绅掌握了地方社会的政权。

——摘编自陈日华《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英国法治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地方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重大事件
1411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
1571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1653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4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1727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57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
(2)这一时期经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出现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新变化,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0年的美国大选中,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落选,为了今后联邦党的政治发展和影响,趁着共和党人杰斐逊未就任和新国会未开始正式运作,联邦党人提名数位联邦党人来就任法官一职。而由于时间仓促和交通不便,在新总统上任之后,仍有马伯里等人的法官的委任状未能发出。继任的国务卿麦迪逊在总统的默许下拒发这些任命状,于是马伯里等人在1802年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最高法院依据有关的法律条文要求麦迪逊将扣留的委任状发出。麦迪逊写了一份书面辩护送交最高法院,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只是一个涉及党派权力斗争的政治问题,与法律无关,与最高法院无涉。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他的判决书中体现出充分的政治智慧。马歇尔将整个案件的争议分解为了逻辑上层层递进的三个核心问题并分别予以解释,如表。

案件的争议马歇尔对争议的法律解释
马伯里是否具有得到他所要求委任状的权利?马伯里完全有担任联邦法官的权利。因为委任状已经由总统签署,并且由国务卿加盖了合众国国印,即马伯里已经被任命了,而且此项任命不可撤销。所以,拒绝发给他委任状,就是侵犯了他的合法权利。
如果他有权利,并且这项权利受到侵.犯,国家的法律是.否应为他提供救济?每一个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都有权要求法律的保护。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提供这种保护。马伯里的合法权利被侵害无疑是可以获得法律救济的。
如果法律确实应该为他提供救济,是否应由本法院下达强制执行令?马伯里之所以将此案向最高法院起诉是依据国会17899月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在这个条例中,又规定了最高法院的初审权包括对联邦官员发出强制令。《1789年司法条例》的规定实际.上是扩大了宪法所规定的最高法院的管辖权限。如果最高法院按照《1789年司法条例》的规定来判决,也就等于承认了国会可以任意扩大宪法所规定的权限。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1789年司法条例》对最高法院初审管辖权的规定是无效的,必须被撤销。

美国最高法院借此次的裁决,不仅巧妙地避开了与行政部门的正面交锋,而且以对宪法的解释权和对法律的审查权确立了司法部门在三权分立体系中的位置,真正地成为了与立法、行政部门相互制衡和发展的机构。

——摘编自师喆《另一种视角下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概括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中体现的政治理念。
(2)有学者谈及“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认为,“如果说华盛顿创建了美国,那么马歇尔就确立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材料谈谈该观点的合理性。
(3)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你能看到美国政党政治存什么弊端?并作出合理解释。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恢复措施,大都以对秦政的反思、否定作为出发点。陆贾为汉高祖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指出在用暴力手段夺取天下后,必须改用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

——据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多数诸侯王蔑视国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有的还觊觎皇位。文帝时,商人由于买得高爵而社会政治地位日高,再加上他们的经济力量,开始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投资于土地,成为豪强。汉武帝即位时,政治与社会已到了必须大力变革的时候。

——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治国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即位时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并列举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政治措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赵恒《劝学诗》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

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江西两广地区两湖地区安徽福建浙江
28111062221
23111993351924

——整理自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材料三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根据《明史·选举志二》等整理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这一制度的认识。
2022-11-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

——(清·钟文桑)

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

——(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战国·韩非子)


(1)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私有观念的蔓延,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现实迫使统治者制定新政策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正常运转。春秋中后期,各国纷纷进行的租税改革,这既为政府增加了收入,同时也适应了人们追逐更多私利的要求。从“相地而衰征”到“初税亩”“初租禾”,都是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样不但增加了国家收入,而且人们在交够租税后,也可以获得更多合法的个人利益。

——摘编自陈春会《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与“私”观念的发展》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战争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关东六国虽曾进行过一些政治改革,但极不彻底,基本上是贵族掌权。封建领主制残余保存较多,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火并,阶级矛盾尖锐,国力薄弱。可是,秦国的情况与关东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秦在战国中期,在商鞅的主持下,变法比较彻底。在此后的一百年间,秦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武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有观念”蔓延的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原因。
2022-11-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