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制政府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运动。军事贵族和骑士视海洋冒险为一种新的职业,渴望以此获取丰富的战利品;市民和商人早就不满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期望新航路能带来新的财源,因此从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勇敢的航海家和开辟新航路的先驱者。此外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海上商路上,造船业和航海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加之东面是意大利商人的势力范围,北面是英、法和尼德兰等商人的活动地盘,这一切决定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只能挺进大西洋寻找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几千年里,地中海经济在欧洲最活跃,意大利和希腊是最富裕的地区。新的大西洋经济为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控制,这几个国家跃升为欧洲最富裕的地区。随着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跨大洋的贸易异常活跃,商人取代地主成为社会中最有力量的阶级。在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将控制国家的政治和政府。从更广的角度讲,地理大发现使全球从封闭走向联系,在欧洲日益强大的同时,许多古老的文明不是灭绝了就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开辟新航路运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兴起的背景,并说明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来加强近代政权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官员考核和任用制度。18823月,伊藤博文受日本政府派遣,率领“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宪政状况与官制。1887年,明治政府实行《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对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的人员任用都进行了规定,确认了国立大学学历的重要性。1893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对文官的任用进行规定,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后来,日本政府又颁布《文官分限令》和《文官惩戒令》,前者从法律上保证了文官的相关权利,而后者规定了对文官犯错的惩罚办法。至此,日本近代文官制度得以全面建立。

材料二   在《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公布实施后,在新官员的录用上,世袭主义被能力大小所代替。平民在政府官员中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实际能力与学问进入政府担任官职,经过严格的考试检测和考核,经历严格的挑选和培训,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日本为“偶像”,纷纷求学于日本。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模仿日本文官制度实行了官制改革,其官制把文官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等类别,其中特任、简任为高等文官,这与日本的亲任、敕任文官很相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春海《日本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2023-03-02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于明代初期与西南诸涉藏地区以及北方蒙古等势力之政治关系出发,恢复和加强明朝同西藏等地的联系,关系到边疆安全和政治稳定。明太祖朱元璋充分意识到这些地区的复杂性,采取了“招谕为主,军事为辅”的政策,一方面派大将军徐达率所部向北和西方向追击元军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迅速着手招抚这些地区的僧俗首领归附明朝。洪武元年即派人到相关地区宣布明朝建立的消息,同时也派遣许允德入藏与藏族上层的故元官吏联络。

——杨洁,周润年《明代治理西藏的特点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并指出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引起了西藏各派政治势力的强烈关注,并迅速做出了反应。当时在内地的九世班禅闻讯后立刻派代表到南京祝贺,并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此时,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认清了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野心,开始重新思考西藏的前途及出路,其政治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19308月,贡觉仲尼代表中央入藏慰问之后,又作为西藏的全权代表返回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了西藏方面对中央所拟8个方面问题的答复。

——丁柏峰著《近代青藏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与中央政治活动的背景。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3)写出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是发轫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是大力提升阶段;辛亥革命时期是进一步高涨并结出宝贵果实阶段。探索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内涵及其发展的阶段特点,不仅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化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陈其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觉醒》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领土和主权的丧失,直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恢复丧失领土和维持固有疆域的领土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疆界的确定成为民族国家形塑的重要一环。由此观之,地理因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既深且远。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人物,纵观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和关于异国他族知识的增长。

——摘编自朱晶《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觉醒的“发轫阶段”和“大力提升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觉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12-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五四运动时,商人外交从一开始就以直接向巴黎和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的姿态出现,从间接外交转而走上了直接外交。在其所进行的活动中,虽然也向本国政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后来还采取了抵制日货、罢市和抗税的手段,以此胁迫政府拒绝签约和惩办国贼,但这已不是纯粹的政府外交的后援活动,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外交态度,并成为其直接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书业商会的停业公告说:“各同业均于5月9日停业一天,一方对于欧洲和会表示吾国民之决心,一方对于北京学生表示敬意。”

——摘编自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

材料二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需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囿于“冷战思维”搞“零和博弈”,敌视和妖魔化社会主义,妄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给中国发展设置障碍,从而迟滞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重大风险。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敢于并善于开展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田克勤、张泽强《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商人外交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还需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的原因,并谈谈应该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2022-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世纪中后期,英国庄园制逐渐兴起。佃户是庄园上的主要劳动者,其身份一般是农奴,但也有其他身份的依附者和自由农民。庄园土地分为自营地、佃领地和公地:自营地属于领主,主要由农奴以劳役的形式为其耕种;农奴从佃领地上领有份地;公地则为荒地和牧场。农奴在法律上无人身自由,承担着相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更为繁重的劳役。当时的农奴又被称作“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他们为取得承租庄园份地的权利,必须为领主服劳役。农奴须根据持有份地的大小服劳役,包括每周在领主自营地上以何种形式劳动几天,庄园惯例规定得十分具体。封建主出于对农奴劳动监督的目的,对劳役量进行严格的规定,但这也限制了封建主随意增加劳役量的企图。除土地使用权以外,佃户还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遗嘱权、婚姻权、圈养权、狩猎权、饲养家禽权、伐木权、采枝权等。

——摘编自郭华《论中世纪英国庄园农奴的主体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庄园制度的特点,并据此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职能,并说明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

——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

材料二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
2022-11-2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民国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之初,革诸将袭元旧制诸官号,改立卫所之制留戍各地。自洪武三年,始建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凡十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又行都指挥使司二:甘州、大同,俱隶大都督府。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统诸军司卫所。次年,复置中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至此,全国共设置了15个都指挥使司、2个行都指挥使司,天下卫所分统于各都司或行都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初建立的卫所制,凡有州县建置的内地,以都司统辖卫所专掌_方兵政,卫所与州县同城,但并无实土;凡边地沿海,不置州县,州县之任责诸都司卫所,此种视为实土卫所。卫所的军士来源于世籍军户,卫所生计主要靠自身的屯田以自给。明嘉諸以降,“军外募民为兵,屯外赋民出饷”,卫所渐失其制。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代卫所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明代卫所制度的影响。
2022-1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