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唐太宗称:“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朝廷注意培养官吏的法律素养,颁布有关为吏之道的律令,并在科举制中设立明法科考试,考查国家律令。唐政府还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除了监察御史的定期出巡,还派按察使、巡察使不定期分道巡察州县,如有官吏违法,即行纠弹。据统计,关于贪赃枉法犯罪规定具体犯罪的法律条文中,有一半涉及官吏职务。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唐代廉政建设机制颇有成效,推动了国家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马晨光《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唐代廉政机制》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廉政机制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指出:农业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农民是兵力的重要保证,农在“王天下”的构想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制订了相应的农业政策。“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人口数量;禁止私人进行粮食买卖,由国家垄断粮食市场,“使商无得余,农无得桌”,这样商人“无裕利”,“则欲农”;对国外移民“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用各种优厚条件招徕移民垦殖。商鞅“由农而王”的独特治国思想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文安《由农而王:商鞅农本思想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振兴农务”的新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政令或措施。1903年,商部新设的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盲牧一切生植之事”的农政机关,清廷曾多次提出“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等多项具体措施,并“通饬各省举办”,以发展新型农业。这预示着朝廷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符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商鞅变法相比,清末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农业政策。
2022-09-28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 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一- 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一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一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材料二1828 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 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 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 年、1886~1891 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河南地区自然灾害基本数据统计

年号大水和
特大水灾
大旱和
特大旱灾
地震冰雹蝗灾总计年数大水灾
出现频率
大旱灾
出现频率
顺治84611332182.34.5
康熙1815812760613.44.1
雍正4127133.3
乾隆11835633605.57.5
嘉庆3282328258.312.5
道光4466323307.77.5
咸丰13481111
同治21328136.513
光绪9589738343.86.8
总计59403952372372654.46.5

清代河南地区受灾州县数和年平均受灾州县数


材料二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民国十七年,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规定:“凡地方偏灾,有省政府办理急赈。”为了减轻灾民负担,在1942年的秋收,政府一次即减免五六个专区公粮45000石。1942年,河南省府制定了7项救灾方针,规定“宽筹经费,使之足以适应救灾之需要,并使款不虚糜”,并“采购大批粮食,运济灾黎”。豫省府电陕、鄂、皖等丰收省份,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经商议由中国农民银行拨给河南麦种贷款,并将用于修建龙门林场的经费转移到购买油菜种子,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为破除迷信,国民政府片于治蝗进行宣传,并特意组织防疫队分往各机关及各乡村巡回注射。民间力量也纷纷投入到救灾热潮中,建立救济会、收容所。

——摘编自肖宁《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1941-1944年河南救荒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民政府在河南救荒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河南的自然灾害及救荒措施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邮驿通信的突出成就是邮驿网络设施的基本建成,秦朝时期政府通过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有效促进邮驿的发展,并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邮驿”,魏晋南北朝颁布《邮驿令》,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的邮驿性质,宋沿用唐制,又创设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代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代《大明律》中有专门关于邮驿的详细规定,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晚清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有邮驿旧制被打破,形成驿站、民信局和近代邮政并存局面,后裁驿归邮,近代邮政完全取代传统邮驿。

——据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

材料二   1865年,利富洋行英国商人雷诺架设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上海道台丁日昌对此举动密切关注,决定如阻止无效,“即令百姓于黑夜中潜行拔去”,1865621日,川沙厅县遵照丁日昌指授,密饬差保协同乡民于夜间拔毁利富洋行227根电线杆,计程42里。英国领事马安就此事索赔白银2000两,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认为此事为民事纠纷,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

——摘编自韩晶《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

材料三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信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卷27《奏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电报技术在中国面临的不同处境,并分析不同处境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信息传递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2022-08-24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民众对“一战”的战败感到沮丧,怨恨战后不公平的条约。这种糟糕的情绪成为孕育纳粹运动的温床,导致后来希特勒决定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以恢复往日的强大,消灭“不洁净的种族”。这最终导致德国600万人失去生命,以及战后数百万难民移民。

——摘编自杰弗里·瓦夫罗《历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开始了新的厮杀,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打破,世界重新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考虑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在一系列会议上,盟国都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最终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雅尔塔体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我觉早在长征期间就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陈国玲《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实践》

材料二 德国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实现他们种族主义政策的设想,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为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洁性,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是由杀害德国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德国残疾人被纳粹视为“劣等人”,后来纳粹将“劣等人”的范围扩展到吉卜赛人、犹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民族政策的原因,并说明其与德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2022-08-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统治时期,崇尚优雅文化的精神在宫廷中不再时兴。于是,文化聚会的场所开始向巴黎转移。巴黎最早的名流圈出现在廷臣的府邸,之后又逐渐从廷臣的府邸扩展到金融家的豪宅。沙龙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文化此时正处在逐渐形成精致优雅的法兰西特色的关键时期。伊拉斯谟的《论男孩的礼貌教育》在17世纪被译为法文《孩子的道德文明》,其他与文明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如“文雅”“审慎”“礼貌”“礼节”“谦恭”等,也在17世纪初的文献中频繁出现。在沙龙里,人们写诗、排练戏剧、谈论西塞罗(古罗马哲学家)等人,也讨论最新上演的剧目或者新近出版的小说,以及最近的科学发现。

——摘编自汤晓燕《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17世纪法国沙龙女性》

材料二   最早把西式沙龙移植到中国的是清末来华的洋人。后来,教会大学的学生又把它流传开来……20世纪30年代,北平有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中中国式沙龙最早流行。当时的沙龙聚集了一批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人士,他们品茗坐论特定议题,所谈的话题既有社会广度,又有学术理论深度,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曹红蓓《沙龙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沙龙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二者承载的思想文化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的呼声日渐高涨。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自经甲午之难,教育之论,始萌蘖焉;庚子之创,一年以来,而教育之声,逐遍满于朝野上下"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9月,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制度;12月,建立学部,作为中央的教育行政机关;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并鼓励自费留学等。清政府主观上“教育救国”的目的并不明显,但在顺应人民“教育救国”的愿望和要求方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周瑞萍等《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