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学者李根蟠的《汉魏之际社会变迁略论》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交换经济尽管相当发达,但仍然没有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它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学者何兹全的《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和城市交换经济十分发达和繁荣。城市交换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的和支配的地位。整个社会的走向、发展规律,是在城市交换经济的主导和支配下向前走动的。

——摘编自何兹全《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赞同、反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均可,也可以任选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清楚,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等)
2024-04-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
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
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
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
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强君、农战、法制、赏罚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法两国之间,千年来冲突不断。时而作为侵略对方的仇敌,时而作为残酷的竞争者,又时而是一起作战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国家,跨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但在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恩怨,甚至在现代社会,这种恩怨也依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千年来英法的爱恨情仇

第一阶段: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法攻英守)

第二阶段: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取胜,英国彻底丧失欧陆称霸野心(英攻法守)

第三阶段: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法冲突烈度相对较低,彼此都不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

第四阶段: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167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激烈的英法争霸阶段,法国中间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总体上英国在英法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得胜利)

第五阶段: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两国依然有冲突,但以合作为主,英法同盟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

第六阶段:二战后—至今(同属美国西方阵营和美国盟友,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摘编自《爱恨情仇转瞬间——英法两国上千年的恩恩怨怨》

请以“英法关系”为线索,从上述材料任选两个阶段,提炼一个共同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1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案件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案件“误伤已父”案“血亲复仇”案“醉酒杀人”案
案情甲的父亲乙和丙争吵打斗。丙用佩刀刺乙,甲随即用棍棒还击丙,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甲应该被怎样论处?谦之几岁大时,生母去世,他的父亲将她暂时掩埋在田边,后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焚烧……长大后,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府自首。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酒醉杀人并逃亡,官吏抓捕他的父亲投进监狱。上官兴自首请罪,请求释放他的父亲。
按法律断案按照《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杀伤父母的人……要在市上斩首示众。”按照《晋律》规定:“处理亲属间犯罪时,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判断罪责的轻重。”按照《唐律疏议·捕亡》规定:“杀人的判处斩首。”
实际断案甲未被判罪。
理由:董仲舒认为儿子看到父亲被人打,出于孝道用杖击打对方,即使打错了,也不应该治罪。
皇帝肯定谦之的道义,免了他的死罪。
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皇帝下诏赦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流放。
理由:上官兴自首请罪,以求释放他的父亲,属光大孝义的行为。

(注:“误伤己父”案摘译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血亲复仇”案摘译自《晋书》卷五五;“醉酒杀人”案摘译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1-22更新 | 31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制度的初设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

九品
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

——雍正七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08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天瑜认为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

要素解析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展开是文化生成的必要因素,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华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土壤中国古代以农耕和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二者相竞相生,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结构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土壤之上,形成了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宗法社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社会观念和行为处事风格,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伦理型文化的特点。
政治制度中国皇权政治运行千年,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独尊专制性色彩,皇权专制决定其对文化有统制之心。

一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一到两个要素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7-03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往往脱离不了西方现代政治发展要求和中国政治发展传统的逻辑这两种基本语境。然而,当我们在追究“中国问题”的根源,试图了解其发展脉络,描绘它未来的发展图景时,却也往往流连于对理想模式的关注,而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需要,即处于竞争国际环境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无论我们是尝试理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古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困难与努力,或是力图解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结构,从而力图找到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制度与组织安排等逻辑,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需求:在今天,它表现为革命、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在昨天它却表现为其他问题,在未来,它还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政治重心始终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重心,并由此满足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即推动政治转型,提供更多的合法性、体制与秩序。

——摘编自王安华《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36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某种制度在设计之初也许是先进的,但随着实践的变化,这种制度也会变得僵化和保守,如果得不到适时调整与更新,最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正如美国学者托罗达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变化,则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通常是不可能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现实性则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艰苦努力。

——摘编自史成虎       张晓红《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