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往往称男子为士,但是,在更多场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指的士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一定职务的特定阶层。士首先是从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显贵身边的亲兵蜕变而来。进入阶级社会后,原来的显贵亲兵蜕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成员——士,基本保留了其武士的身份,从其学习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四科为军事科目即可看出。但春秋后期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国”“野”界限的消失,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动,宗法制动摇,战争形式的改变,再加上私学兴起,士阶层的成分、地位和作用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除原先存在的一批士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士,他们不受宗法支配,有些士抛弃了“不臣二主”的信条,这样就产生了一批游士。他们本无定主,除包括纵横家之流的政治掮客和知识渊博的文人学士外,还有一批为当权者作爪牙的“食客”,有鸡鸣狗盗之徒,有屠夫、博徒、力士、卖浆者流以及隐士、任侠之辈。其次,由于私学兴起,从士队伍中开始分化出来一批专门从文的文士。如儒墨道法等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文士,他们都有较高的知识和才干,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最后,士的地位崛起,变为士大夫阶层。有些士游学致仕,有些士富有了,而且握有权势,他们都由士而变为官僚,有一部分士向封建士大夫演化。总之,士阶层在我国奴隶社会以及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历程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时间姓氏事迹
姚氏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王氏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吕氏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10-15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震惊世界。辛亥前后,安重根的故事在中国多次被改编,搬演于戏剧舞台,所涉体裁丰富,主题多变。

时间

代表作品及简介

1909年11月

王钟麒创作一部名为《藤花血》的传奇作品。其内容主要写日本

欲吞并朝鲜,派伊藤博文为朝鲜统监,爱国志士安荫七欲在伊藤前往“满洲”时刻杀他,其妻金氏得知他的计划,甚为担心。

1915年3月

在国内形势的触动下,民鸣社把安重根的故事搬上舞台,取名《东亚风云》。 在广告中曾写道:“兹者东亚风云日紧一日,本社悲朝鲜之亡,恐覆辙之重寻,特编斯剧以警国人”

1918年春

郑正秋编写了《卖国奴》一剧。该剧的主要人物并不是安重根,而是曾任朝鲜总理大臣的李完用。以李完用的亲日卖国行为作主线,安重根及其同党的刺杀行动,不过是由此延伸出的一个自然结果。

——摘编自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转移》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1-13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某学习小组计划写一篇关于唐代皖江流域的历史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流经安徽段的400多公里,被称为“皖江”。唐代皖江流域主要包括宣、池、舒、庐、和、滁六州。

——摘编自张阳《唐代皖江流域手工业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代皖江流域水利工程分布示意图


唐代皖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分布图


——张阳《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

材料三   唐代中后期皖江流域良吏简明统计表(部分)

序号

时间

官员

地区

主要事迹

文献出处

1

玄宗天宝中

太平县令李孝戴

宣州

温恭清简,令行化洽

《嘉庆太平县志》

2

代宗大历七年至十一年

和州刺史穆宁

和州

慎选良牧,用膺明命,视人如子,理事如医

《全唐文》卷784《秘书监致仕穆元堂志》

3

德宗贞元间

望江县令曲信陵

舒州

有惠政

《大明一统志》

4

代宗永泰至大历六年

滁州刺史郑昈

滁州

居八载,政绩大成

《唐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

——董明《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1)若要以“唐代皖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为论文主题,还可补充哪方面的材料?请举两例并具体说明。
(2)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文主题作出说明。
2023-01-16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物年表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在反映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哥伦布简历

按传统说法,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1523岁,他在地中海做过几次短途航行。1476年哥伦布和他弟弟在里斯本办起了一个编制海图的企业,他坚信地圆学说,读过马可·波罗游记。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首次提出向西航行抵达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建议,遭到拒绝。他决定去西班牙碰碰运气。1486年,哥伦布受到伊莎贝尔王后的召见。王后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哥伦布的计划,然而此事一拖就是四年。1491年,西班牙国王重新研究哥伦布的计划。哥伦布提出了一系列满足个人利益的条件,例如提供船只费用、授予自己及后代贵族头衔、获得封地等要求。

1492年,国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协议。8月,他率90名船员,带着国王颁发的航行关牒和一封致中国大可汗的诏书于清晨驶离西班牙。14921012日,哥伦布认为到达了印度地区,为此岛取名圣萨尔瓦多。1493925日,哥伦布率17艘帆船,1500名船员再度西航。因为首次航行留下的39名西班牙人烧杀抢掠,这次航行遭到印第安人强烈反抗。1495年,他们在伊莎贝拉城掠获1500名印第安人为奴隶,遭到印第安人反抗。1497530日,哥伦布率6艘帆船,三四百人,第三次驶向西印度,目的是获得更多黄金并最后找到大可汗统治下的王国。这次没有对印第安人烧杀抢掠,但是内讧把他弄得焦头烂额。15019月,哥伦布总督职务被撤销。哥伦布急于实现他的理想找到大可汗王国,再次上书要求进行第四次航行,国王为摆脱他的纠缠,答应了他的请求。150243日,哥伦布率4条船,150人,进行最后一次航行。哥伦布发现现在中美洲地区,并在贝伦发现黄金,建立殖民点。中国和日本等地杳无踪迹,艰难的于1504117日回到西班牙。

15041126日,伊莎贝尔王后与世长辞,这对哥伦布是一次重大打击,晚年更为抑郁。15055月,哥伦布应召拜见国王,但国王仍坚持不肯恢复他的权利,反复暗示哥伦布放弃在西印度的利益,遭到哥伦布断然拒绝。1506520日,哥伦布在寂寞中殁于巴利亚多利德,终年55岁。遗憾的是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地区。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孙家堃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哥伦布年表”为标题,编写一份历史人物年表,并对哥伦布的人生经历进行评价。(年表编写要求:时序清晰,人物事件完整明确,体现历史关键节点,语言简练)。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大体上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维持至今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百余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世界先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而后又历经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霸与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并存的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国际行为体力量的对比变化,导致百余年间相对稳定的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面临挑战。

——摘编自李鹏、李帆《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困境与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8-05更新 | 2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91年户部浙江司主事陈炽撰写《户部主事陈炽呈递出洋游历人员应行采访事宜节略》(节选),后文简称《节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时第一一、其国去赤道远近,南北极出地各若温度……十一、地动绕日之说确否。
人情第三三、农、工、商、贾,何等之人最多……四、贫富若何,奢俭若何。
物产第四一、其国之土产何物,与他国通商者几何种……
炮台第五一、其国之炮台共若干座……陆路几座,水路几座……
兵船水雷第六一、其国兵船数目多寡,配水师几何……
枪炮第七二、其国之炮以何处为最大……
兵制战事第九十六、其陆师之优劣较中国今日若何……
学堂第十五、兵学、化学、光学、重学、绘画一切之学,是否分堂学习……
财赋第十一一、其国每岁入款若干,出款若干……
四夷沿革第十五一、其国在古为何国,与中国通否,是否向来朝贡之邦。

——摘编自张登德《陈炽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炽所撰的《节略》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包产到户的三次争论

1978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引发了激烈争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对此争论进行报道。

一、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

1979年3月,《人民日报》介绍了安徽一些社队实行“定产到组、责任到人”的做法及显著成效。有些干部指责“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是一种生产上的倒退,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此后,关于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的争论范围不断扩大。1980年,国家农委制定了一个相对中立的方案,既兼顾了集体经济又允许偏远地区实行包产到户。

二、经济发达地区能不能搞包产到户

随着包产到户的推广,经济发展相对好的地方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呼声高涨。由此产生新一轮的争论——“经济发达地区或是一般地区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吗?”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干部群众认为搞包产到户会影响机械化发展,搞到最后人心会散,农业发展方向容易走偏。支持者则认为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即使是独木桥也要走下去。1980年,中共中央指出“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但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继续实行。

三、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

1980年初,在国家农委会议上,安徽代表提出“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这是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表现”。反对者则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就是资本主义。在对包产到户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论的时刻,邓小平指出安徽肥西、凤阳开展的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1982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正式获得社会主义“户口”。

——摘编自孔瑞雪《对改革初期关于包产到户争论的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包产到户的三次争论”撰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凸显法国大革命的动乱意义,将革命的一些事件视为是“作乱”,并将“乱民”作为革命的重要的推动力,甚至有的教科书将大革命格义为以下犯上的作乱史而漠视其积极意义。然而,不少教科书仍是将法国大革命置于“革命”的视城之下,并在法国大革余颇显矛盾和吊诡的书写中表现出了革命观念的转型正确19231928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已摆脱了动乱的定性,以仲张民权的形象出现,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旧制度成为革命否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来源,“自由平等博爱”也与法国大革命建立了有机的联系19291949年,就革命的书写角度而言,以工农阶级为中心的人民开始与中等社会、第三阶级争夺革命的主导权,工农群体的利益得到一些教科书的真切关注。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精神的崛兴建立了有机关联,“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要旨之一。

——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某一时段,围绕“教科书编写的时代性”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