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地方管理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那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通判、转运使
中书省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内阁
南书房军机处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6-07更新 | 145次组卷 | 33卷引用: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以“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2-11-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或两个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比较说明。(要求:提炼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辫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围绕中华文明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名著《中国问题》中总结出中国文化存在三个特点(如下图所示),这些特点是造成中国文明独特形态的重要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角度:
(1)依据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个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
(2)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
2022-08-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确立1619世纪,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赋予欧洲发展巨大的推动,为欧洲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础。19世纪的相对和平为西欧发展提供了国际环境。欧洲资本和技术输出给世界经济以有力推动。美国和英国自治领已经欧化,俄日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结束了欧洲全球霸权时代。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工业破坏严重,海外市场由于美洲和亚洲的竞争不断萎缩。美国变成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40%以上。
多极结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构建起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大国的多极体系,呈现出以英、法、美、日、苏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
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不是冷战,是保持合作。但是美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必然产生对抗,导致两国对外政策转向,脱离大国合作。冷战在政策的对立中爆发,由此形成了美苏两大集团,两极格局逐渐定型。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随着冷战的发展,西方集团逐渐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两极格局动摇,欧洲、日本、中国等力量中心不断成长,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坍塌消失,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

——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围绕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主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6-28更新 | 31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时期概况
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6世纪,希腊在酒神颂歌舞中加进演员,被认为是戏剧的萌芽;以后增加叙事和戏剧因素,戏剧形成。在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被看作是喜剧的发端。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分别为悲剧和戏剧的代表人物。
中世纪时期(513世纪)以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从教会仪式发展起来的宗教剧,以宣传教义为目的;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宣传;多取材于耶稣和圣徒的传奇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1317世纪初)是欧洲戏剧史第二个繁荣时期反对教会权威,赞关智慧,提倡个性自由成为创作的思想。仁慈、善良、爱情等是这一时期戏剧表达的主题。莎士比亚是杰出的剧作家。
古典主义时期(17世纪)呈现为王权服务倾向,崇尚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反对割据,宫廷色彩浓厚。法国是等级君主制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要求文艺为它服务,法国戏剧成为古典主义旗帜。
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戏剧在法、德、意、英都有发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戏剧创始人,狄德罗提出建立市民戏剧;德意志莱辛创立起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民族戏剧。
19世纪的欧洲戏剧分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以强调表现内心生活,憧憬未来;19世纪30年代后的现实主义戏剧,重视客观性及细节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雨果、托尔斯泰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

——根据中央戏剧学院出版社《西方戏曲通论》等资料改编整理

回答:提取材料中任意一个时期的信息,就欧洲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依据提取的材料信息展开论述,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1-18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中世纪(515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被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文艺复兴(1416世纪)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启蒙运动(17~18世纪)在相信普遍人性的同时,也时常强调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
西方近现代美学(19世纪之后)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