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酵工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利用乳酸菌构建表达抗原蛋白的工程菌是研究抗原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口服的乳酸菌可在消化道内定植存活,其表达的抗原蛋白可锚定于细胞表面(穿过细胞膜展示在细胞表面),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将某病毒抗原蛋白的部分编码序列(RBD)拼接成融合基因2RBD和3RBD,探究RBD的二聚体蛋白和三聚体蛋白能否模拟抗原蛋白中RBD的天然构象并获得高效免疫原性。重组质粒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Nco I和Sac I是pNZ8149质粒上的限制酶识别位点,U-M为信号肽-细胞壁锚定蛋白序列。回答下列问题:

   

(1)为满足乳酸菌生长的特殊需求,培养基除了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外,还需要添加___,并在___(填“有氧”或“无氧”)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2)拼接形成的融合基因不具备限制酶切割位点,利用PCR技术对融合基因进行扩增时,所用两种引物的5'端应分别添加___序列,以实现融合基因定向插入质粒。
(3)为鉴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双酶切处理后电泳,结果如图2,泳道1为双酶切pNZ8149-2RBD,泳道2为双酶切pNZ8149-3RBD。泳道1两个条带大小分别为2507bp和2020bp,由此可知,融合基因3RBD的长度为___bp,泳道2呈现一个条带的原因是___
(4)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菌,结果发现,在蛋白表达量和稳定性相同的情况下,pNZ8149-2RBD菌株表面二聚体蛋白的含量比pNZ8149-3RBD菌株表面三聚体蛋白多,该现象说明___
2 . 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南中国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拟杆菌新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养基接入沉积物样品后,需要在低温厌氧培养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含拟杆菌的培养物
B.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得到纯种培养的拟杆菌新菌株
C.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
D.藻类细胞解体后难降解的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推测拟杆菌新菌株为异养生物,作为分解者起作用
3 .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旺、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果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打开瓶盖,释放酵母菌发酵产生的CO2
C.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的影响
D.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两种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分别培养病毒,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可区分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
4 . 某学者利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菌种接种到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操作。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突变是发生在与链霉素接触之后
B.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5中观察到的菌落数可能大于初始接种到该培养基上的活菌数
C.4号和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
D.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无法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
2023-05-06更新 | 1823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变式题11-14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糖铁培养基(TSI)含有牛肉膏、蛋白胨、糖类(乳糖、蔗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0:10:1)、酚红(在酸性条件下呈黄色、碱性条件下呈红色)等成分。TSI琼脂试验法通过观察肠杆菌科细菌对三种糖的分解产生酸(少量的酸能被空气缓慢氧化)量的多少来鉴别其种类。操作过程是:用接种针挑取待测菌落后,刺入斜面TSI内,后缓慢抽出接种针,在斜面上进行“之”字划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牛肉膏可为细菌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等
B.穿刺和划线的过程需严格控制杂菌污染
C.若培养基中底层与斜面均呈黄色,推测细菌只能分解乳糖
D.若底层呈黄色、斜面先呈黄色后变红,推测细菌可能只分解葡萄糖
6 . 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
B.图1过程①是在无菌水中进行,过程②是在固体培养基中进行
C.图2中属于杂种植株的是4和5,1可能是花椰菜
D.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可筛选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2022-10-08更新 | 3985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广东生物高考真题变式题11-14
7 . 氮素污染物是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水体中氮素的去除对清洁水体有重要意义。异养硝化细菌能降解硝酸铵产生氨,科研工作者从污水中筛选出异养硝化细菌ZW2和ZW5菌株,并研究其去氮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ZW2和ZW5菌株初步筛选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法或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初步筛选时,样品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培养后,一般依据__________来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2)从污水中分离ZW2和ZW5菌株时,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硝酸铵等营养物质、琼脂和酚红指示剂。培养后,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结果如图所示。__________(填“ZW2”或“ZW5”)菌株的去氮能力更强,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对纯化得到的目的菌一般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3)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35、171、268、178和314。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____个。与此方法相比,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统计得到的细菌数量更__________
8 . 为筛选出优良的纤维素酶产生菌,某科研团队从腐木、腐土、腐叶等样品中采集微生物,配置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羧甲基纤维素琼脂培养基(后者的配方如下表),分别用于初筛和复筛,最终分离、纯化得到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木霉株(T-1)和青霉株(P-1,P-2)。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质量或体积

物质

质量或体积

羧甲基纤维素钠

10g

蛋白胨

1g

(NH42S04

4g

琼脂

20g

KH2PO4

2g

蒸馏水

1000ml

MgSO4·7H2O

0.5g


(1)表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主要为微生物生长提供___________,从功能上分析,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复筛的过程中,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刚果红染料,根据菌落___________,可筛选出分解纤维素的霉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纤维素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为___________。为了探究T-1、P-1、P-2这3株霉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选用甘蔗渣作为碳源的发酵产酶培养基,以水杨素(一种纤维二糖)作为酶促反应底物,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或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针对下表中的三组培养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基成分

a

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甘露醇、水

b

葡萄糖、尿素、NaCl、K2HPO4、酚红、琼脂糖

c

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甘氨酸、水、琼脂

A.a组培养基可用于醋化醋杆菌的扩大培养,该培养过程需用到磁力搅拌器和摇床
B.b组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含脲酶的微生物,该实验中需用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作对照
C.c组培养基可用于诱导植物愈伤组织再分化,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需事先过滤灭菌
D.上述培养基不仅要为相应的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还要为其生存和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
2020-12-22更新 | 3687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广东生物高考真题变式题6-1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