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 ①     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思维过程。 ②     ,我们是不是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了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呢?   

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 ③     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随波逐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交替使用“你”和“我们”,有何好处?
3.循循善诱是说服人们改变固有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好方法,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这一方法的运用。
2023-02-01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写法方面有什么特色?
2023-01-10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3 .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进行比较。
2023-01-1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三曰敬爱师友。②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③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④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⑤不唯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⑥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⑦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句总起,②—⑥句展开论述,⑦句总结。
B.②③两句间是因果关系,论述应敬爱老师和职员。
C.④⑤两句间是条件关系,论述同学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D.⑥句以自己在德国购物时的经历,论述大学生更应以礼待人。
2023-0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苍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022-09-01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8 归纳与整合信息-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6 .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2022-08-3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7 论证分析-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2-08-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7 论证分析-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饭圈文化治理,着力进行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建设和审美教育,以帮助其破解因盲目无理性的沉溺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在某种意义上更迫切,更重要。

青少年因自身价值观尚未建立完全,常会发生角色混淆与认同危机。为了发泄尚未被认可的个体孤独,他们常会发展出某些自认有足够辨识度的个人爱好,追星正是其一。相对于过去对父母、亲友和师长的依恋,心理学家称其为次级依恋。不过,因为心智不够稳定成熟,这种依恋很容易由浪漫堕入狂热。由于和依恋对象的联系大多不够真实,这造成其与偶像的关系最终只能是扭曲的:一方面,他们把自己的梦想与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所谓的爱偶像,其实就是爱自己。另一方面,偶像仰望的过程又常令他们有痴迷失落间杂的双重焦虑,进而自我贬损,自我迷失。以致到最后,所谓的爱偶像都成了恨自己。至于有些人在追星过程中完全放弃了甄别,失去了自我,进而自甘接受资本的传销式洗脑;有的人完全放弃了理性的检束,养成一种极端的情绪,这更是一种终生的伤害。

当下,我国有1.58亿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早已成为他们新的社交方式与娱乐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同理心包容和理解其群体行为背后特定的情感逻辑,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作仔细研究和耐心宣导,尤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引导其走向均衡、平和和理性。要让他们知道,有更要紧和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与此相关,针对性地向青少年输入符合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审美观也非常迫切和重要。审美心理学关注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与想象,联通的是人的感觉与知觉。与抽象的概念思维不同,尽管多依赖直觉,但因为植基于特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可以帮助人掌控审美活动的方向。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确信审美教育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具有涵摄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包容特性,它的功用和意义一点都不亚于意志训练和品格训练,应该为全社会共同提倡和积极践行。

(摘编自汪涌豪《亟待展开的心理建设与审美教育》)


材料二在论证上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
2022-07-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00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2-07-0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文艺评论主体庞大、渠道多元、形式丰富的时代,更需要坚实有力、引导有方、管理有序的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建强阵地、用好阵地是必然要求。

回看中国当代文学史,《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等一批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掀起传播热潮,与文艺评论密切相关。伴随这些作品的问世,主流报刊不仅组织编发评论家、学者的专业论述,还精心选登不少普通读者的热情来信,通过不同角度的评论、研讨,阐发作品特色,帮助读者理解,提炼创作经验,甚至带动文艺潮流,引领审美风尚。

而今,许多人习惯看电影之前,先上网查一下电影评分和网友评价,看完电影之后,再随手打个分、发条短评。这些反应迅速、结果直观的作品评分,以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的网络微评、快评,成为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的特色构成。近年来,一些低调而有匠心的电影实现票房逆袭,很大程度上缘于网络大众点评带来的口碑效应。

时代在变,媒介在变,文艺评论的特点也在变。无论是以各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艺评论渠道,还是生机勃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都是组织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阵地。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切实提升主流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在对文艺现场长期的追踪、关注与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具备较成熟的组织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经验。建强用好阵地,就要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议题设置和价值引领的功能。对于文艺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对于具有趋势性和前瞻意义的新人新作,对于广受社会关注的重点作品、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文艺评论应主动出击,加强研究,正向引领。通过抓住、关注、回应,更好引导舆论、市场和受众,提升主流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聚共识的全媒体评论产品,放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覆盖面,开拓主流文艺评论的新空间。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才能促进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时下活跃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大众评论,不乏真切生动的感受、深刻新颖的见解和有的放矢的批评,体现着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这些反过来也会影响专业评论,促使文艺评论家更好地回应读者、观众的需求,增强评论的有效性、针对性。但也应看到,避免情绪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也需要更多专业评论走进网站平台,参与话题讨论、评论发声,发挥专业评论优长,提升大众评论水准,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既要善用媒介又要健全管理。既要端正价值取向,严把内容导向关;也要完善技术手段,让技术更好地服务文艺评论的开展。评分网站要不断提升技术、完善管理,有效防止刷分控评现象。社交平台要出实招,杜绝有组织地滥用网络评论博人眼球、无底线营销的行为。大数据和算法固然很用户,但不能只考虑迎合需求,更有义务丰富用户的文化选择,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无论媒介如何变化,都不能丢掉文艺评论的公信力,不能弱化文艺评论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涵养社会文化风气的职责。

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繁荣文艺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阵地建设才能有序推进;健全激励措施,完善文艺评奖体系,改进学术评价导向,阵地建设才会更有动力;壮大评论队伍,加强网络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培育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阵地建设才有充足后劲。

空前丰富的文化市场、活力迸发的文艺创作、需求多元的读者观众,都需要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作用。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文艺评论将会更加掷地有声、更好激浊扬清,有力推动新时代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摘编自胡妍妍《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2-07-0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