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材料二:

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采用的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已延续二千年而未变,究其根源在于:它具有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即儒家学说;具有持续一贯的政策保证,具体表现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上,并保持了一贯性、稳定性;得到了法律多方面的确认和保证,如各种礼仪规范、人伦道德、文化素养、社会风尚等等,或纳入法奈,或借法推动,或限于一定的范围,或被用于整个社会;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密切配合,如为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悌力田的人做官而设立察举、征辟制度,为督励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而建立一整套考课和休致制度,为发扬正常的社会风气而形成惩治诬陷的制度。正是由于道德教化、政策保证、法制建设三者联结交叉,密切配合,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著名盛世。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所维护的秩序,其本质是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许多观念依然积淀在广大国民。中而继续发挥着或优或劣的影响。所以建构现代的社会秩序,不能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理论进行历史反思,以寻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蒋传光《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

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汲取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借鉴其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C.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D.我国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的出现,与统治者积极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法文化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法律的许多层面有很多具体体现。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中国传统的德法共治的治理模式相对稳定,根源在于古代社会中的许多观念对广大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所涉“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慎刑学说研究
4.对建构现代社会秩序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5-20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压轴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精神上一度处于不自主、不独立、不自信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挺起精神脊梁,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在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召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给中国人民以鲜明精神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事实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复杂形势、艰巨任务、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汇聚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组织发动群众和改善群众生活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尊重并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摘编自李向军、罗仲尤《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推动民族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B.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奋勇前行,是因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C.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久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离不开这一力量。
D.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发挥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人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从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民族复兴的。
B.文章落笔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既为提出论点提供了凭借,也突出了共产党成立后的变化。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意义。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四个阶段的历史事实,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很难创造奇迹。
C.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D.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1-05-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判断。在诗歌、小说中,丑的意象比比皆是。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例如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履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高度近视);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颤,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这一有着“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理念的县令形象成为了该剧作的灵魂。这类丑的意象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的审美观。

在传统中国,从庄子起就对丑进行过辩证的思考,像《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人物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或倾向: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际是为自己开脱。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美的特征因丑的对照而更加显著。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笔者无意夸大或贬低“审丑”的价值,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丑的美学”,并倡导大众把握审丑与审美的内在关系,毕竞,从本性来说,人类崇尚真善美的特性不会改变,“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依然是文学世界的本质。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坛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论,颇为极少数识书不深的青年书法爱好者所赏识。时至今日偶尔还能听到或看到这种论调影响下的低劣之作。其论调是:“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知道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人们审美的需要。当然对书法艺术可以见仁见智,但美丑问题,却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书法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大美术范畴之内的观赏性造型艺术,在新的世纪里,亦应按照多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去发展和创造。但总不能背离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向着丑的方向去发展和追求吧!早在清代,刘熙载就曾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就对了。怪石有瘦、透、漏、皱四大特点,会给人以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可以说移步异形,变化多端。比如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著称的黄山,它的天都峰上,有一片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去就会出现好像“五老上天都”,或“金鸡叫天门”,或“仙人晒绣鞋”等不同的景观。书法是以历代约定俗成的汉字为依托,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的展现,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怪石相提并论。这种偷换概念、制造假古训的行为,是非常可卑的。

(摘编自李传周《以丑为美可以休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丑”广泛存在于生活和文艺作品中,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美学概念,因为与“美”相对,受到人们的一致厌弃。
B.中国文化美丑兼审,这既与视万物为一体的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有关,也与中国人把握宇宙人生的诗性思维习惯有关。
C.《宝玉挨打》中王夫人的虚伪、宝钗的冷漠,正好衬托了宝玉心灵世界的美好和热烈,可见文学作品总是以丑来衬托美。
D.清代刘熙载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虽然是说怪石的,但它几乎可以普遍用于各种艺术,只是不能用于评论书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中的丑角外形虽丑,但都极具人格魅力,如“七品芝麻官”唐成这个舞台形象虽然滑稽可笑,但却具有美好的德行。
B.有丑形式的东西固然丑,但如果经过了艺术的转化,它就可能呈现高尚人格精神、唤起审美快感,成为审美对象。
C.在多元文化时代,作家应该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若过度夸大审丑的艺术价值,就可能以现实丑为美。
D.书坛出现的“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调,其实是套用刘熙载的名言而制造出来的假古训。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阿Q拥有精神胜利法,带有农民式的质朴、愚昧,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是鲁迅用高妙艺术手法创造的丑的形象。
B.雨果塑造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而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
C.有些作者在创作中丧失艺术底线,粗俗媚俗,热衷于描述生活中的丑事物,传播文化糟粕,受到了文艺界的批判。
D.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小说《死魂灵》中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此人衣着破烂、面容龌龊、贪婪而又狡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有人认为,在对待“以丑为美”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一个智慧的有机体,如同人一样,要有能感知采集城市事态数据的感官、存储和思考分析数据的大脑、传输往来数据的神经、推进各项应用的肢体。同时智慧城市是人、事、物多元融合系统,也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的系统。在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及推动城乡融合治理的引擎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回应社会需求、赋权赋能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有机融合的智慧系统,是人生产生活和相关治理的系统,遵从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不是01组合的、冰冷的信息系统,而是体现人的价值和追求的、有温度的有机系统。城市智慧化不是便于监督管理人,而是有利于服务人。所以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仅要体现为通信系统、数据底座、算力和应用平台建设,更要体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积极成果。

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基于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基于通信神经,不仅要连接各个感应器,更要连接各种主体。在政府统筹负责下,各主体共同感知和参与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成都简阳市大联动、微治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推动治理服务向每户、每人延伸,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建设要重塑整体性结构,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智治体系,实现智慧感知社会事态,智慧预知和防范社会风险,智慧辅助科学民主决策,智慧助力精准打击犯罪,以及智慧赋能社会和服务民生。智治体系的建构,实现数据聚通用是基础,以流程再造推进职责体系重构,以数据运行整体化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碎片化。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0多个大系统,日均协同政府和社会数据1.2亿条,有效推进了治理的整体性。

市域社会治理各项能力的实现,有赖于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治理运行机制一体联动。在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要完善信息系统和平台,形成准确感知、及时反应、智能预判、科学决策、协同行动的运行流程,达成市县乡村联动、部门联动、政社企联动、军地联动的整体运行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人民性、整体性的原则,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特定优势和作用,锻造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实的中间环节,坚强有力支撑平安中国建设。

(摘编自李齐《用智慧城市建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

材料二: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遥感、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这是未来城市的新形态。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要推进数字化,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因此,数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第二,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就属于网络化阶段。第三,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即智能化阶段,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第四则是万物互联阶段,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驱使下优化运行,实现城市智慧化,基本建成智慧城市。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后一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智慧城市构架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大应用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的传感技术、数据传输的网络宽带技术、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的云存储技术、数据共享的云平台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和加密技术等。智慧产业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商务、智慧旅游、智慧传媒、智慧金融等,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生产领域。智慧民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购物、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大都涉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属于智慧城市的生活领域。智慧管理包括智慧规划、智慧政务、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社区,这些主要与智慧城市治理有关,是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根据智慧城市的构架,对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进展进行评估,可以获知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建设力度。

(摘编自刘治彦《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有城市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
B.材料一以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大系统的做法为例,充分印证了智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C.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智慧城市构架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个领域,其中智慧民生指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
B.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是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C.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多个社会领域。
D.如果要看一座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如何,那么应该重点关注的就是智慧城市的治理状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一项是(     
A.美国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做出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B.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市运营中心每天对各类市政信息进行实时汇总和分析处理,为优化城市运行提供最佳方案,扮演着城市“大脑”的角色。
C.黑龙江省大力推动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目前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黑河、绥化等5个地级城市及部分县级市、县城已分别建成并运行数字化城管平台。
D.天津生态城智慧公交站整合各项政务及生活服务,让市民乘客在公交站即可实现浏览新闻、借阅电子书、查询生活服务、无人售货机购物等功能。
4.请结合材料二,给“智慧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从“论证结构严谨”的角度对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知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从11岁发表第一首诗,到80岁去世,叶永烈创作了超过3500万字的作品,平均每年50万字。知名媒体人舒晋瑜曾问他,不停歇地采访写作60多年,有没有感到厌倦过?他笑了:写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哪一天没写,就会觉得空落落的。

舒晋瑜:小时候读的书,都是来自哪里?哪些书对您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叶永烈:上中学时,我很爱读科普书籍。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像一位忠实的向导,领着我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使我明白了自来水、村衫、镜子之类也有许多科学奥秘呢。

有一次,我借到一本被翻得很旧的《科学家奋斗史话》,一口气把它看完,接着又看了一通。我懂得了科学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读过《趣味物理学》《趣味几何学》,我特别喜欢这些用文艺笔调写成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读物。

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20岁的我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便得益于中学时代的这些阅读。

舒晋瑜:您最初是从事科幻小说写作的,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叶永烈:我写过一部不算厚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被翻译到英、美,德等国家。写这本书的缘由跟当时的日本研究生武田雅哉有关。1980年,他到上海复旦大学,专门研究我国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由于复旦大学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他的导师,便请我给予指导,当时上海图书馆有规定,外国人不能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这样,我被迫泡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追寻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那个时候的科幻小说多是写给青少年看的;第二个高峰在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临,催生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

舒晋瑜:您是当代最早从事科幻创作的作家,起步的时候,大概没有预料到有一天,中国的科幻小说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吧?

叶永烈: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还有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高科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种种因素促成了科幻小说时代的繁荣。我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很多科幻小说的活动再三邀请我,我一概不去。我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舒晋瑜:您的很多科普作品被收入国内教科书,同时也被翻译到国外。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科普?

叶永烈:语文课本应当选一定比例的科普作品,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会使他们一辈子热爱科学。当然,大家在为语文课本选科普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比如,那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悲壮的两小时》多处存在明显的科学错误,我曾经就此事发表过谈话,希望语文课本编好之后,那些科普作品最好请科学家看一下,以免贻误下一代。

(摘编自舒晋瑜《叶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
B.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
C.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
D.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永烈是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3500万余字的作品;他将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从未感觉厌倦,可谓生命不止,写作不息。
B.舒晋瑜作为知名媒体人,关注叶永烈科幻小说的创作,对他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的先行者地位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C.叶永烈作为访谈的另一方,言语之间流露出谦逊的一面,如说自己写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不算厚”,对被称为“科幻作家”表示反感。
D.在叶永烈身上体现的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值得人们学习:他阐述的要让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的观点,应引起重视。
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1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三)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谁?

王家范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这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

③他在突出改革的紧迫感时,疾呼“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中的同僚。但当具体磋商实施方案时,他便显得比较稳重,强调“(新法)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④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例如“免役法”(或称“雇役法”)的推行就非常慎重。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在这里,经济的客观法则是至高无上的。

⑤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仍不可逆转的正是“免役法”。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因而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⑥“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但是深究起来,问题就很多。

⑦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虽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这也就是“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他的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思想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新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⑧王安石具有进步倾向的经济见解绝大多数都产生在四十一岁之前。他四十余年生活在基层,历任地方官员廿余载,深知国情,久谙民俗。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

⑨地位的变化,从政方向的变化,使王安石当政主持改革大局后,实施方针与他原有的经济思想发生极大的偏差。这自然也有怪不得他的地方。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他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前者必须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两次罢相)。

⑩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感叹:“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看来这时,他是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词语“皮相之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提出“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的观点,并在后文中用“免役法”和“青苗法”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两个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A.“免役法”得以成功推行,是因为讨论制订历时三年,非常慎重。
B.王安石本人自始至终都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
C.王安石与神宗之间有过很多意见分歧,但他们最终都能达成一致。
D.“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因为它违背经济原理,不利社会进步。
4.对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否定了对王安石的责难,将主要矛盾放在了神宗的身上。
B.这句话引发思考,让人们明白神宗的主观立场对王安石的影响。
C.这句话肯定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还是正确开明、能符合实际的。
D.这句话暗示了王安石实施方针上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1-05-1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预约、扫码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极大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让一些老年人、残障人士有时感到不便。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但就结构而言,在城乡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别。比如,60岁以上老人的上网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而言,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其生活质量,事关这些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无障碍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和使用信息,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近年来,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硬件上看得见的障碍在消除,看不见的服务软环境也在改善。自2013年起,超过800家政府单位搭建了信息无障碍服务平台,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服务。也应看到,我国信息无障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服务质量不高、社会普遍认知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仍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在产品上由点及面,将信息无障碍建设融入信息化社会。今天,信息无障碍建设应从单纯为某个用户群体服务转变为创建全社会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当前,网站、App是各行各业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窗口,这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所有信息设备和服务进行无障碍优化,保障所有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将信息无障碍的理念融入到信息产品的研发和信息服务的运营中,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服务上形成合力,让信息无障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信息无障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上着力,也需要从观念、意识等方面着眼。在加大信息无障碍产品设备供给力度的同时,还应培养从业人员为相关群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相应服务的应急预案和行业规范,使推进信息无障碍成为各行各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孕育着全新的机遇。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实时翻译,助力老年人环游世界;通过大数据技术,可方便实现残疾人对无障碍产品的供需对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对政府来说,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对企业而言,将无障碍理念注入产品创新,不仅有利于赢得市场竞争,也能惠及更多消费群体。

(摘编自韩鑫《让信息无障碍成为社会共识》)

材料二: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位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煞费苦心,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

说明书字迹工整,内容详细,图文并茂,令网友纷纷点赞。类似为长辈手绘App爱心操作指南之举已经不是新鲜事,让人感动之余也发人深思。App普遍没有说明书,对于年轻人来说也不需要,但老年人要想使用,往往需要专门将相关功能和使用步骤予以说明,时下的App显然对老年人并不友好。

现在市场上的App几乎都是针对年轻人开发设计的,很少有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9月29日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由于年轻人在网民中占据绝大多数,App开发企业自然瞄准这一主要目标受众,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出于研发成本、投入产出等考虑,很多App并没有专门的老年模式”“长辈模式

有学者曾把数字化时代的人类按年龄做了一个分类:青年人是引领浪潮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老年人则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学习网络技术本就很困难,App的不友好更令他们难上加难。现在,App大都内容繁杂,花里胡哨,看似功能很丰富,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功能并不需要,想用的功能反而找不到。

另外,很多App在字体大小、语音阅读、临时弹窗、文字输入提示等方面,也没有顾及老年人视力听力下降、反应相对迟钝的实际情况,导致老年人使用体验很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工信部拟将网站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是落实《实施方案》的切实举措,当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信息化服务。

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信用,并非信用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而是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的应有之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对于企业来说,有义务践行爱老助老的社会责任,通过App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目前,工信部已在筛选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媒体、金融服务、网络购物、政务服务平台等网站和App,动员其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期待通过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能够加快App适老化改造步伐,进而让长辈模式成为手机应用的标配,帮助广大老年人搭上信息快车。

(摘编自张淳艺《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信用是应有之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网民已达9.4亿人,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不到一成,帮助广大老年人搭上信息快车有助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B.信息无障碍的目的是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共享信息发展成果,让生命与环境和谐相处。
C.现在的App大都内容繁杂,花里胡哨,看似功能很丰富,但很多功能并不实用,想用的功能反而。找不到,使用体验很差。
D.材料一着重论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材料二侧重论述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信用能帮助老年人搭。上信息快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老年人因不会使用在线预约、扫码支付而造成出行。就医、消费等不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
B.在产品上进行无障碍优化,建立完善相应服务的应急预案和行业规范,不仅有利于赢得市场竞争,也能惠及更多消费者。
C.现在市场上的App很少有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关怀模式”和“长辈模式”,原因还是开发企业更多地注重了利益。
D.只要将网站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企业的信用评价,就一定能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让老年人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无障碍建设范畴的一项是(     
A.某公司发布一款具有“文本——语音”转换功能的软件
B.某医院开通家人签约医生代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
C.某团队研发按键字体为凸出盲文字体设计的手机
D.某款App产品将使用说明书拍成短视频附在首页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如何实现信息无障碍建设。
2021-05-13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黄发有

①在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媒介的快速扩张爆发出颠覆性力量。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言艺术要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从语言本身来看,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更为宏阔的方面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

②受影视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变得“视听化”。20世纪80年代出品的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绝大多数根据文学改编而来,但当时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各走各的路。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写小说时,主动向剧本的叙事规则靠拢,不少作家将主要精力用于“码剧本”,文学创作成了副业,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转变为“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遗憾的是,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③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视觉化、电子化的口语。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④随着电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图互渗乃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纯粹的净化与生硬的规范,显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会使文学语言与流动的现实脱节,使得文学语言失去活力。语言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江河,不断有新的内容汇入,新词汇是标记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符号,语言的封闭与停滞是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现。但应当重视的是,过度突破规范甚至拆解语言规范会造成文学语言的荒芜。因此,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

⑤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以开放的态度观察语言的变异,只要这些语词不触犯公序良俗,都可以自由生长。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第三,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

⑥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语言创新不是新旧语言的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其次,语言创新不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第三,综合的语言创新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游戏,而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即使字字珠玑,那些观念陈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难成大器。

⑦那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语言标本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自成一体,作者能够从芜杂的新词旧章、雅言俗语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在思想、文体、风格上卓有建树。只有真正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语言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后来者模仿,并激发新的语言创造。

(本文有删改)

1.在第①段中的“渗透性”具体是指电子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
B.杂语并存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
C.电子语体的出现改善了文学语言的现状。
D.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的封闭与停滞会导致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缺乏。
B.维护基本的语言规范只能依靠柔性规范而非刚性手段。
C.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
D.具有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片段,阐述第②段画线句。

张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第二层便是厨房了,盖得不规矩,一头宽一头窄,像个酱肘子;穿过厨房就进了第三层,客厅兼主卧室,10.5m2,摆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和一张折叠桌,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折叠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着一间菜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

2021-05-12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都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先生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独特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C.敦煌地位特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