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1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宋代才形成相对完整的表现形态。生、旦、净、丑是戏曲行当门类,唱、念、做、打是戏曲的表演手段。中国戏曲是有一定的程式性的,但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表演的内容大多出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当演员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就开始产生包括手、眼、法、步、身、唱、读、做、玩、舞等在内的自身的表演风格。演员一出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观察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大致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和个性等特点,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物的内心真实活动。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豫剧、黄梅戏与越剧并称中国四大剧种。京剧唱腔曲调丰富,节奏起伏,变化鲜明,是我国的国粹;豫剧唱腔抑扬顿挫,行腔酣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水乡的灵气,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中国戏曲,可谓世界戏剧艺术的集大成之美,于一身之妙,美妙绝伦。

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将朗诵、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剧本相结合;同时其表演手段方面也具有综合性,包括唱、念、做、打四大手段。戏曲的创作需要不同艺术家的参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志向、性格、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除了各种艺术家的参与,观众也应该参与。观众观看表演的体验过程,也是完成创作的过程。同时,观众的感受所产生的情绪,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舞台上演员的创造力。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舞台布置的写意,即一桌二椅,戏曲的舞台很简单,只有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和简单的桌椅。戏曲中人物的妆容是写意的,表现最集中的就是戏曲脸谱,充分体现了写意的方式;写意服饰的本质表现在无视季节、时期、地域等服饰特点。仅仅考虑戏服是否与人物性格、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创作相一致,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同时参照朝代变现的故事而有所变化。舞台行动的写意,戏曲的舞台是自由的、灵活的,与评书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可以说,戏曲的写意性几乎囊括了戏曲的方方面面,而且十分丰富,正是由于这种贯穿中国戏曲整个时期的写意美学原则,才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成为一种独立于艺术界而永恒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四大声腔最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其中,字与声的关系决定了声与情的表述,而衡量一个演员的唱功,大都评价其发声是否清晰、准确,唱腔在地方戏曲中十分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腔特点。而且,戏曲乐器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其性能与音乐表达均有所不同,在表演地方戏曲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呈现一些色彩风格独特的剧目,能够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摘编自陈佳楠《浅谈中国戏曲魅力与传承》)

材料二:

中国戏曲生于乡土中国,盛于乡土中国,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戏曲是乡土性的,而忽略了其发展生态的流变性及戏曲本身的发展性。城乡中国不是乡土重建的简单循环,而是对新时代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重构与再创造,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乡土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将会变革中国戏曲的发展生态。

城乡中国伴生的全球意识、现代意识、城镇意识,改变了中国戏曲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生态。中国戏曲孕育催生于乡土中国的发展生态,并成长壮大于乡村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也正是在长期乡村草台的流动演出中,中国戏曲形成特别贴近农民、特别能营造气氛的文化特质。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中国的戏曲也有城乡的分野与交互,高雅如昆曲亦有正昆草昆之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之争显然无法概括戏曲史上花雅之争的全部内容,其中亦包含了城乡之争的丰富内涵;传统戏院、茶园、庙会、堂会等演出场所,亦具有某种程度的城市性质和公共性质。城乡中国的戏曲,演出内容不再反映过多的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演出的时间安排也不再遵循节气农事安排,重构进程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日体系使得中国戏曲演出活动空间发生巨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戏曲原生态相对封闭的内循环。

正在进行的城镇化通过合村并居”“农转非等多种形式,急遽推动乡村向城镇的批量转化。戏曲作为其流布区域曾经流行的大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在新的城乡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有很明显的优势。尽管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应坚持文化守成的策略,很多戏曲剧种在这个时代应被视为博物馆艺术。但是,城乡中国解构了戏曲起源与赖以发展的乡土社会,发展生态的变革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戏曲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此引发的生产变革、技术创造和制度变迁,改变了中国戏曲活动的泛文化生态。城乡中国打破了戏曲流布区域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加快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向农村的拓展延伸,构造了戏曲活动泛文化生态的变迁。变迁虽然在一方面引起解体,同时却含有一种新生命的诞生,这是历史的辩证,也可引申为文化的辩证。正如乡村社会曾是戏曲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流动戏台曾是戏曲最主要的活动剧场,但剧院规模的扩大和条件的改善便利了戏曲在城市空间的展演;灯光、字幕、数字技术等新的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现逻辑,也为戏曲的现代化表达拓展了新的空间和范式;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向社会传达对所谓正统与非正统戏曲的扬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变迁轨迹与行动方向。

(摘编自章军杰《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7-0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2 . 材料一:

千百年来,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虎是力量的代表。自然界中的虎,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视野里,虎不仅被用来形容体魄的强健、身姿的矫健,更指代精神的焕发、力量的凝聚。中国人笔下的虎,有叱咤风云的“虎啸而谷风至”,有威武刚猛的“气吞万里如虎”,有自信豪迈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的不懈追求,更激励着人们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

虎是勇敢的象征。古往今来,能够彰显勇敢、无畏的人和事,也往往与“虎”联系在一起。革命年代,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满身虎气”的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改革开放后,广东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四地,敢于开拓、勇当先锋,创出了“广东四小虎”称号……像虎一样不惧艰险,像虎一样勇毅前行,英勇无畏的气概与精神,支撑着人们在时间画卷中,书写下一段段激越人心的英雄传奇和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努力争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奋进在虎年,就是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不管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还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无论是推进“双碳”工作,还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哪一项不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30日《奋进在虎年》)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2022-05-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点07 信息类文本阅读-【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3 . 这篇演讲词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2022-03-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4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3-04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5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                    ):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022-03-0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0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运赛场上,中国代表团收获的不仅是运动成绩,更值得称颂的是选手们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32岁的苏炳添,在职业生涯的晚期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成为首位站上奥运会“飞人大战”跑道上的中国选手。证明了只要努力奋斗,一切皆有可能;35岁的庞伟在退役两年后再度上阵,成为中国射击队的“定海神针”;37岁的吕小军带着一句豪言“我的举重人生没有极限”,在东京书写了不老传奇。

①___________。而在中国代表团中,更多的“90后”“00后”小将汇聚东京,在奥运舞台上开创他们的时代!

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年轻的选手、14岁少女全红婵在女子10米跳台比赛中,以3个满分的表现震惊世界;21岁的张常鸿打破世界纪录,夺得男子50米步枪三姿金牌,堪称中国代表团最大的惊喜之一。

年轻人的舞台②____________,还在于比赛场下面对镜头的热情与自信。中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决赛时,齐刷刷的“哪吒头”惊艳亮相,跑出第六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赢得各国记者点赞;夺得两枚游泳金牌的张雨霏,不论输赢始终笑意盈盈,在面对外媒提问中国选手有没有接受过兴奋剂检查时,小姑娘霸气回应:“中国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的次数是全世界最多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简要梳理上述材料的行文脉络。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1.根据文章论证的内容,文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论点是(     
A.装腔作势,借以吓人B.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C.无的放矢,不看对象D.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2.作者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
3.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取其中两种谈谈论证效果。
2022-01-09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指导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这里试举出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我认为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略说如下。

一、刚健有为

《周易大传》提出刚健的学说,《象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盲,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都是赞扬刚健的品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注、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宋代周敦颐受道家影响,提出主静之说,在宋、明时代,影响很大。到明、清之际,王夫之重新肯定了《周易大传》的刚健学说。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又说: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王夫之有力地宣扬了的学说。

《周易大传》关于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家和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二、和与中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是简单的同一,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谐和。孔子对于和、同之辨未多讲,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未加说明。《中庸》篇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以时中”“用中来解说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用中即不陷于某一极端,随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确当的方法。从汉至宋,经学家对于中庸有不同解释。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这是认为中庸指中的运用。程颐诠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郑玄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崇德利用

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化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化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用指工具器物之类);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儒家特重正德”“崇德,而对利用”“厚生的问题则研究得不多。道家反对利用,也不赞成厚生,这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历代都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对利用厚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过切实的研究,从而促进了文经的发展。

正德、利用、厚生崇德、利用的思想,虽然秦汉以后在理论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四、天人协调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最重要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学说。《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所谓裁成、辅相,亦即加以调整辅助。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认真对待的问题。近代西方强调克服自己,战胜自然,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自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一般主张“刚健”思想,而在“柔静”学说的补充下,“刚健”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B.中庸思想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根本性的变革。
C.对于提高物质生活,其实际问题有历代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切实的研究,而相关理论自秦汉以后没有太大的进展。
D.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辅相天地”学说与庄子、荀子的不同,它是指人对自然应适时引导,注意适应。
2.下列对所给名句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体现了“天人协调”的思想。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突出了“崇德利用”的思想。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印证了“刚健有为”的思想。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符合中庸思想的内涵。
3.以“刚健有为”这节为例,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作者论述的基本思路
2021-11-1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抱一”为何如此难?

王朝明

去过崂山北九水的游客,多会在山涧里的一块大石前驻足。令他们停下脚步的,不是磐顽之石,而是石上镌刻的两个字“抱一”。“抱一”,出自《道德经》,文字虽简,却颇耐咂味。一滴水,折射七色光。何谓“抱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明月松间,清泉石上”,这是陶潜和王维的“抱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岳飞和辛弃疾的“抱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保尔的“抱一”;“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雷锋的“抱一”;“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杨善洲的“抱一”……

置身大千世界,面对世间万象,要保持一颗沉潜笃定的素心,矢志不移,心无旁骛,委实不易。

“抱一”之难,难在外面世界的精彩。音之魅,色之眩,犬马之逸,时时扰人五心;得与舍,公与私,义与利,常常令人两难。数十年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惟物质的空前丰富、需求的不断满足,还有形形色色“分外”的诱惑。而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粒陷入淤泥的种子,都拥有一颗清莲的心。

“抱一”之难,难在内心的羸弱。君不见:穿得草鞋,嚼得菜根,却抵不住“糖弹”;兢慎于始,公廉于卑,却收不好“官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反思蜕堕失守之因,有温水煮蛙、蚁穴溃堤的微渐不惕,有片石破窗、滴墨染缸的一发不收,也有忘却所来、迷失所去的歧途不返。归根结底,无不由弃“抱一”始,而致以“抱憾、抱愧、抱恨”终。

“抱一”不易。风吹过,但见草伏、树摇、云走,而山自岿然不动。幻变和纷扰永远是世界的常态。愤懑于“这个世界怎么了”,纠结于“这个世界会好么”,不如起而为之,让“这个世界看我们”。打铁须得身硬,这要求我们拥有竹签子也穿不裂的坚定信仰,拥有钢筋铁骨铜豌豆的坚强意志,更要拥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实底气。诸葛有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坐得住冷板凳,嚼得香苦菜根,身在陋巷胸怀苍黎,夙夜在公不忘进取,如是,或可令矢志于“抱一”者“抱”得更加内生、从容且平静持久。

“此心安处是故乡”,无论何时何地,若得“抱一”,“故乡”将不再遥远。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2021-09-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孤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的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表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

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2021-09-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任务群六 信息性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基于理论与实用的思维素养阅读 任务组三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