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项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机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机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事物,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旨。
B.小说语言比较有特色,一些语段庄谐并出。比如,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以及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庄”。
C.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看不上书籍却标为“传世经典”,五大橱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D.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3.“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据此标准,请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里凯

【法国】法朗士

租期满了,贝尔热雷先生带着他的姐姐佐埃和女儿波利娜离开塞纳街那所倒塌的老房子,搬到一套现代化的公寓里。这是佐埃和命运作出的安排。在搬家的几个小时里,小狗里凯在遭到破坏的房间里悲伤地徘徊。它最心爱的习惯被打乱了。一些不认识的人,态度粗野,打搅了它的休息。那些椅子,它刚爬上去躺躺,就立刻被搬走,那些地毯突然从它的臀部底下抽走,它可怜的臀部再也不知该往哪儿放了。

为了荣誉和责任,它起初曾试图抵抗。在拆走水槽时,它曾向敌人猛烈吠叫。可是它丝毫没受到家人鼓励,反而受到打击。佐埃小姐声色俱厉地对它说:住嘴!波利娜小姐也加上一句:里凯,你真可笑!

从这以后它放弃了抵抗,默默地哀悼家庭的毁灭。那些搬运工人进入房间时,它小心翼翼地躲到柜子底下。但是,柜子很快就在它上面摇动,抬起来,接着又砰的一声落下,差点儿把它砸死。它全身的毛倒竖,惊惶失措地逃走。

这些麻烦,这些危险,比起它心里忍受的痛苦算不了什么。正如人们所说的,精神上的折磨最感痛苦。

房间里的那些家具,在它心目中,是亲切的、有生命的。盘子,糖罐,平底锅,所有这些厨房里的神灵,扶手椅,地毯,靠垫,所有这些家里的保护神,全都消失了。它那小小的心灵里哪能容纳这么多的忧愁。幸好它的心灵和人类的心灵相似,忧愁很容易排遣,能够迅速地把烦恼痛苦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它很快地又重新陷入忧愁之中。离开的那天,它心里感到悲痛。在它看来特别不祥的是那些内衣被单被放进黑暗的箱子。波利娜兴冲冲地忙着把她的衬裙放进一只柳条箱。它转过身去不看她,仿佛她在干一件坏事似的。它缩在墙边,想:最坏的情况发生啦!一切都完了。波利娜碰巧也注意到了里凯的态度。她觉得很滑稽,笑了起来。她一边笑着,一边喊它:过来!里凯!但是它缩在角落里不动,甚至没有转过头来。她一连叫它好几声,它不理睬,于是她过去捉住它,把它抱起来。瞧咱们有多么不幸哟!她对它说,有多么可怜哟!她的腔调是讽刺的。它在波利娜的怀抱里,闷闷不乐,装着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里凯,看看我!接着她假装勃然大怒,嚷道:蠢货,给我滚进去!她把它丢进箱子,啪的一声关上箱盖。这时姑姑正好叫她,她走出屋子,把里凯留在箱子里。

它惊恐万分,因为它绝对想不到把它扔进箱子,仅仅是闹着玩,开个玩笑。它用爪子摸了摸衬裙和内衣;它想找寻一条离开这个可怕地方的出路。这时做好出门准备的贝尔热雷先生叫它了:来呀,里凯!到沿河街上去散散步,那儿才是真正的光荣地带。他们在那儿盖了一座新火车站,丑得惊人,难看得要命。他们已经把渡船街拐角的一幢外貌极其漂亮的老房子拆了。他们毫无疑问要盖一座难看的建筑物来代替它。来呀,里凯!……狗在哪里?

主人的声音对里凯是一个极大安慰。它用爪子疯狂地搔着箱子,发出响声来作为回答。

狗在哪里?贝尔热雷先生问捧着一摞内衣回来的波利娜。

爸爸,它在箱子里。

它怎么会在箱子里?

因为它愚蠢。波利娜回答。

贝尔热雷先生把他的朋友放出来。里凯摇着尾巴,跟随他一直来到前厅。接着一个念头穿过它的脑海。它回到内室,朝波利娜跑过去,前腿扑在她的裙子上立起来。在把裙子狂吻一阵来表示崇敬以后,才在楼梯上追上它的主人。

在街上,贝尔热雷先生和他的狗看见他们的家具乱堆在人行道上,呈现出一副凄惨的景象。佐埃小姐的带镜衣橱照出了走过的学生,商贩,还有平板马车。老贝尔热雷先生斜靠在一块界石上,带着温和的神情,苍白清瘦的面容和梳得马虎的头发,在画框里微笑。贝尔热雷先生带着敬意望着父亲的画像,并且把他从界石角上挪开,放到受不到侵犯的地方。

里凯这时用爪子搔着主人的腿,抬起它那双悲伤的美丽眼睛望着他,眼神好似在说:你从前那么有钱,那么有势,难道你一下子变穷了,变弱了,啊,我的主人?你让一群破衣烂衫的人闯进家里,把家具拖到外边,把我们每天晚上互相挨着在上面休息的那把扶手椅,拖到楼梯上。我听见它在那些野蛮人的怀里呻吟。如果你不再拥有这些神灵,如果你连我咬着玩的拖鞋都失去了,如果你贫困不幸,我的主人啊,我的情况又将会如何呢?

(选自《法朗士小说选》,郝运译,有删改)

【注】法朗士,法国作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为作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文本二:

任何一个小说家想要表达的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倾向,而不单纯是一种他所目睹到的事实。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小说家在创作一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作品时,他仅仅告诉了我们校园里有多少个教授、多少个学生、多少个食堂或多少个实验室等等这些客观的事实,那你又能从中明白这位小说家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吗?我们之所以愿意阅读这部小说,当然主要不是为了读到这些所谓的事实。一部小说倘若仅仅只满足于向我们奉献一些事实,那它根本就没有完成小说理应承担的职责。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贝尔热雷一家从倒塌的老房子搬到现代化的公寓,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已明显改观;搬家这件事,除了里凯,一家人都高高兴兴。
B.小狗里凯为了荣誉和责任向敌人猛烈吠叫,不但没有受到鼓励,反而受到斥责和讥笑,它因而放弃抵抗并陷入深深的精神折磨。
C.“瞧咱们有多么不幸哟!”“有多么可怜哟!”两句,表现了年轻女主人波利娜看到里凯的悲伤态度后,对它的理解与同情。
D.“带着敬意望着父亲的画像”等内容,突出了父亲在贝尔热雷心中的崇高地位,对塑造贝尔热雷的绅士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较多笔墨描写搬运工人粗鲁对待里凯,以及搬家之事打乱其生活习惯等,交代了里凯悲伤痛苦的原因。
B.“幸好它的心灵和人类的心灵相似,忧愁很容易排遣”一句,用人类与小狗进行对比,突出了小狗更容易忘掉烦恼和痛苦。
C.里凯在波利娜怀抱里仍然是闷闷不乐,无视女主人的存在,使波利娜勃然大怒,并把它关在了箱子里,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D.“跑过去”“扑在她的裙子上立起来”“狂吻一阵”,这一连串动作,表明里凯对女主人的崇敬,也表现里凯的礼仪周全。
3.文本一最后一段表现了里凯怎样的心理?可以看出它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运用文本二的观点,对《里凯》这篇小说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线无战事

【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

这很好,我挺喜欢。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

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

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

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

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

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恩惠啊。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

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

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

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随后直捣巴黎。”

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他马上又要了一杯。

然而我决然告辞了。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

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
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
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
2.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
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
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
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栖霞市一中、栖霞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恐怖(节选)

莫泊桑

那是在一八七○年战争期间。我们穿过鲁昂,向奥德梅尔桥后撤。我们的部队有两千人,这两千人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精疲力竭,正赶赴勒阿弗尔整编。

白雪覆盖着大地。黑夜来临。我们从头天起就没有吃东西。普鲁士人离我们不远,所以我们迅速逃跑。

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偶尔露出农庄四周的树影;田野在黑色天空下伸向远方,显得沉重而阴森。

在晦暗的暮色中,只听见一片含混不清的、拖沓而嘈杂的声音,仿佛是畜群在迁徙;在这片无穷无尽的踏步声中还夹杂着饭盒和军刀模糊的碰撞声。士兵们弯着腰,弓着背,肮脏不堪,甚至衣衫褴褛;他们在雪地上拖着疲惫的步子,艰难地往前走,往前赶。

那天夜里严寒刺骨。我们的手与钢枪托粘到了一起。我常常看见一个士兵脱下使他难受的靴子赤脚赶路,于是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走了一会儿便坐下休息几分钟,可再也没有站起来。每个坐着的人都是死人。

我们后面留下了多少可怜的士兵呀!他们精疲力竭,想让僵硬的两腿歇一歇再继续赶路,可是,等他们一停下来,等他们那几乎停滞的血液不再在冻僵的肉体内流动,一种无法抗拒的麻痹便使他们动弹不了,将他们钉在地上,合上他们的眼睛,不出一秒钟便使这个超负荷的人体机器完全瘫痪。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但并没有完全倒下,因为他们的腰和四肢一动不动,像木头一样硬,无法弯曲也无法挺直。

在黑夜,在雪地,在这片寒冷和致命的田野上,我们这些比较强壮的人仍然继续走着;我们连骨髓都冻僵了,凭着运动惯性往前走;我们感到悲伤、气馁、绝望,特别可怕的是,我们感到被遗弃,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感到死亡,感到虚无。

我看见两名宪兵抓着一个小个子的古怪男人的胳膊,他年岁很大,没有胡子,模样确实古怪。

宪兵认为抓住了一名间谍,便来找军官。

“间谍”这个词很快便在掉队的士兵中间传开了,他们在间谍四周围拢来。一个声音喊道:“枪毙他!”于是那些疲惫至极、勉强倚着步枪站立的士兵们突然感到一阵疯狂的、兽性的愤怒,这种愤怒往往驱使群众进行屠杀。

我想说话,当时我是营长,可是谁也不承认长官,连我也可能被他们枪毙。

一个宪兵说:“他跟踪我们三天了。他到处打听炮兵的情况。”

我试着盘问这个人:“你是什么人?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要跟着部队?”

那人用无法听懂的土话嘟囔了几个字。

这的确是个怪人,肩膀窄窄的,眼神狡猾,在我面前惶惑不安,以致我对他是间谍不再怀疑。他看上去年龄很大,身体虚弱。他偷偷打量我,神色谦卑、愚蠢和狡诈。

人们在我周围喊道:“让他靠墙站!靠墙站!”

我对宪兵说:“你们负责俘虏?……

话还没有说完,士兵们便一拥而上,将我推倒,顷刻之间愤怒的人群抓住那个人,将他打翻在地,拖到路边,扔到树旁。他摔在雪地上奄奄一息。

他立刻被枪毙了。士兵们朝他射击,重新装上了子弹,再次射击,像野人一样疯狂。他们拥挤着轮流从尸体前走过,向尸体射击,就像人们列队从棺材前面走过抛洒圣水一样。

突然一声呼喊:“普鲁士人!普鲁士人!”

于是士兵们狂乱地溃逃,巨大的喧嚣声响彻四野。

流浪汉的枪击声引起了恐慌,就连开枪者本人也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恐慌来源于自己,慌忙逃走,消失在黑暗中。

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也恪尽职守地呆在那里。

他们抬起这个被打得稀烂的、血肉模糊的身体。

“搜搜他。”我说。

我掏出衣袋里的那盒火柴递过去。一个宪兵为另一个宪兵照明,我站在他们两人中间。

摆弄尸体的宪兵说:“他穿蓝罩衣、白衬衫、长裤、鞋。”

第一根火柴——熄灭了,又点燃第二根。宪兵在翻死者的衣袋,继续说:“一把角质小刀、一条方格手帕、一个鼻烟盒、一小截细绳、一块面包。”

第二根火柴也熄灭了,又点燃第三根。宪兵在尸体上摸了很久,大声说:“就是这些。”

我说:“把他的衣服脱光。在贴肉的地方也许能找到什么。”

为了让两个宪兵同时行动,我亲自划火柴为他们照明。在转瞬即逝的急速的微光下,他们从他身上脱下一件件衣服,将这个还有热气的血肉模糊的身体脱得精光。

突然,一个宪兵喃喃地说:“真见鬼,指挥官,这是个女人!”

我无法描述我当时感到多么恐慌,一种奇异的、钻心的恐慌。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看着这堆不成人形的血肉。这是个女人!

两个宪兵目瞪口呆,十分气馁,等着我发表意见。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想,该作何假设。

于是宪兵班长慢慢地说:“也许她是来找孩子的。她孩子在炮兵部队,一直没有消息。”

另一个宪兵接着说:“可能是这样吧。”

我曾经历过许多可怕的事,但当时我哭了起来。在那个冰冷的夜晚,在那片黑色平原上,我面对死尸,面对着这个奥秘,面对着这个横遭残杀的陌生女人,体验到“恐怖”的含义。

(有删改)

【注】①一八七○年战争:又称普法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坐下休息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由此可看出“我”的悲悯之情;枪毙“间谍”时,士兵“像野人一样疯狂”,流露出士兵愤怒的情绪。
B.“古怪男人”被乱兵射杀后,“我独自呆在尸体前,那两个宪兵恪尽职守也呆在那里”,他们的目的是要从死者身上找到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C.当得知死者是女人后,“我不相信,便在雪地上跪下来”。“跪下来”不只是为了验证宪兵的说法是否正确,也包含着一种对死者的负罪感。
D.“古怪男人”目睹法军溃败,担心在炮兵部队服役的儿子的安危,竟然在无法忍受的严寒中“跟踪我们三天”,让人不能不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环境描写笔力精湛,如“诺曼底的田野一片惨白”“显得沉重而阴森”。这些描写渲染了冬夜凄凉的气氛,烘托了士兵惊恐的心情。
B.文中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如“每个脚印都带着血”,“他们的前额垂向膝盖,慢慢下沉”。这些细节触目惊心,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天气的寒冷、军队的情状、士兵的心情作了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利于真实再现战争情景,有利于表现“我”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复杂情绪。
3.莫泊桑的小说叙述技巧圆熟,擅长铺垫、伏笔、照应。请从文中各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本文结尾说:“面对着……体验到‘恐怖’的含义。”“恐怖”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3-05-20更新 | 72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这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沉默内向的性格特点。
B.老园丁认为一株玫瑰树与一朵玫瑰花也是不可分割的,这触动了来拜访他的那位美貌的夫人。
C.“四朵玫瑰花”代表老园丁身上的各种优点,当“四朵玫瑰花”都凋零之时,老园丁的爱情生活也随之消逝。
D.老人对玫瑰花的热爱超乎寻常而招人讨厌,但他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要呵护它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意在表现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为下文写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做铺垫。
B.“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运用比喻说明采折玫瑰花,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
C.小说构思奇特,讲述了一个老人专心侍养玫瑰花的故事,老人将玫瑰花看作是自己的化身,并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的人生。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2023-04-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前苏联】

母亲很早就到了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

母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等待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般的冷空气吹到母亲的脸上。这使她觉得十分爽快,于是,她便深深地呼吸一口冷空气。

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只黄色手提箱走进来,迅速地朝四周围看了一遍,然后径直朝母亲走来。他站在母亲的面前。

到莫斯科去吗?那人低声问。

是的,到塔尼亚那里去。

对了!

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来点着了,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

母亲伸手摸了摸这箱子冰冷冷的皮儿,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过了一会儿,母亲站起身来,向靠近通往月台的门口的一条凳子走去。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那个箱子——箱子并不太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一张张脸。

一个穿着短大衣的——把大衣领竖起来的年轻人和她撞了一撞,他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了挥,便默默地跑开了。

母亲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朝她望着。这种盯人的眼光好似针一样刺着母亲。于是,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好像突然就沉重起来了。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回想起来,她想用这个念头慢慢地抑制脑中隐隐不快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

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前,小心地、慢慢坐了下来,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

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终于使她想起了这个人曾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上,是在雷宾【注】逃狱之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时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

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向四周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了,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时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吗?让它落到这种人的手里去……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疼痛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条条燃烧着的线似地抽打着她的心。

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儿子,离开已经和她心联在一起的那一切。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

可耻啊!

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了一句话:

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束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

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

现在到底会怎样呢?她一边观察,一边想。

那个暗探把路警叫来了。他眼望着母亲轻轻地对路警嘀咕着。路警一面打量她,一面皱着眉头听他说着。这是一个身材高大、没有刮脸的白发老人。他对暗探点了点头,朝母亲坐的凳子走了过来,暗探就很快的消失了。

老头子从容不迫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用一种好像生气的眼光注视着母亲的脸。

在看什么?

没看什么。

哼,女贼,上了年纪了,还居然要干这种勾当!

母亲觉得,他的话好像重重地在她脸上打了两下,刚才这些恶毒的、声音嘶哑的话使她感到好像把自己的脸皮撕破了、把自己的眼睛打坏了一般地疼痛。

我?你瞎说,我才不是贼呢!母亲用全身的力气喊道,心里感到强烈的受辱的苦味儿。她把箱子猛的一拉,打开来。

你看吧!大家来看吧!母亲站起身来,抓了一把传单举到头顶上,高声喊着。喊声中充满了激动的愤恨与畅快的美妙……

透过耳边的喧哗声,母亲听见了聚集过来的人们的喊声。与此同时,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迅速地跑了过来。

什么事?

有暗探!……

说那个女人偷了东西……

我不是贼!母亲看见人们纷纷拥上来,稍微安稳了一些: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一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讲话的稿子!今天,我要把这些稿子分散给大家,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想一想真理……

有人小心而好奇地从她手里抽了几张传单,样子十分庄重。

母亲把手猛地在空中一挥,传单便纷纷飘到人群里。

这么干是不好的!有人害怕地躲在一边说。

母亲看见人们拾了传单,并将传单藏在怀里和衣袋里——这种情形又使她振作起全身的劲头。

母亲周身有些紧张,切切实实地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抑了的喜悦突然地燃烧起来了……

(节选自高尔基《母亲》,有删改)

【注】雷宾,一位出身农民的革命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关于候车室环境的描写,有群像描摹,有个体刻画,点面结合,画面感极强。
B.白发路警的出现映射了暗探的狡猾与胆怯,同时在情节发展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C.文中加点内容体现了母亲因被诬陷而愤激、因能自证清白而满心喜悦的复杂心理。
D.人们面对传单反应不一,说明当时认识的混乱,有人将传单藏起来,则预示着希望。
2.关于文中母亲觉察到自己被盯住后的心理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首先想到的是“丢掉箱子逃”,这符合普通人在觉察到危险时的自然反应。
B.从“火花”到“燃烧着的线”,形象描述母亲的各种想法,表明她内心痛苦的加深。
C.自问自答具体展现了母亲平静外表下激烈的内心斗争,这丰富和饱满了母亲形象。
D.对儿子的爱促使母亲由害怕到反抗、自豪,从而表现了“母爱”这一文学主题。
3.小说围绕母亲的视角展开叙述,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及表达效果。
4.本文讲述了母亲在火车站接头和被捕的场景。“场景”是由人物和环境构成的情节片段,它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请从《悲惨世界》《复活》或《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教材选文除外),阐述其作用。180字左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尤里特兰勃良看到了普斯佳科夫佩戴的勋章后,“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表现了对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弄虚作假的不屑与嘲讽。
B.小说《勋章》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不仅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普斯佳科夫”的心理活动,而且也描述了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不同神态、心理、言行,以及所发生的事情等。
C.“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D.契诃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的小说《勋章》同《套中人》一样,意在嘲讽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像“普斯佳科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存在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勋章”为线索,把作品中的各位人物如何看重“勋章”、如何借用“勋章”、如何炫耀“勋章”、如何比较“勋章”、如何幻想更高级别“勋章”等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B.“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这句对普斯佳科夫的语言描写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也让读者对情节会如何发展充满好奇。
C.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俄国社会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地位、身份或者显赫的头衔的追求,来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而虚伪的本质。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梳理。
4.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契诃夫这篇小说标题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C.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D.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海明威曾写过这样的话:“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结合小说中“小男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上的陌生人

阿瑟·戈登

我记得,那是七月的一个早晨,和往常一样,盛夏的燥热还未降临,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和明亮。我当时13岁,皮肤晒得黑黑的,头发也蓬松凌乱,有点清高,也免不了有点孤独。冬天,我得穿上鞋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学。夏天,我就住在海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遐想连翩。

这天早晨,我在村庄上游的一个旧码头把小船拴好。忽然间听到头顶上有人说:你能用鱼钩钓鳄鱼吗?

我一惊,抬起头来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还有一双在我看来极为特殊的眼睛。倒不是眼睛颜色的特殊,而是目光中包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温厚、幽默、关怀、机警,还有深邃,我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这目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用什么来形容他那似愁非愁的神态呢?

他看出我吓了一跳,就说:真对不起。他点头数着船舱里的两三条鱼,问我:你可以教我钓鱼吗?我点点头,他爬进小船。也许我们应该自我介绍一下,他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不必。你是个愿意教人的孩子,我是个愿意学习的老师,这样介绍就够了。我叫你‘小朋友’,你就叫我‘先生’吧。

我递给他一根手钓线,告诉他怎样把招潮蟹穿在钩上作诱饵。他告诉我,他在码头后面租了幢旧房子,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你可别对别人说看见我了,行吗?

他说他是老师,我就问他教什么课。

他说: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别人把它叫做‘英文’,不过我喜欢把它叫做‘魔术课’——专门研究语言的奥妙和魔力。你喜欢语文课吗?

我说我一向不在那上面费脑子。我提醒他开始退潮了,水流太急,不能再钓鱼。再说也到吃早饭的时候了。

对。他收起他的钓线说,这些天我总是忘了吃饭呀,时间呀。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待会儿你还来河边吗?

我可能在退潮时来捉虾。

顺便来找我吧!我们可以谈谈语文,然后你可以教我捉虾。

我果真又去找他了。一段邂逅相遇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结识了一个在感情上相互平等的成年人。在语言和思想上固然他是老师。但是海风呀,潮汐呀,大海里无数的小生命呀,是我的小天地,在这方面我可比他强。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有时,上溯银波泛泛的溪间,看甲鱼在堤岸上跑,看蓝鹭亭亭玉立。有时,徜徉在海边沙丘之间,周围长着婀娜的海燕麦。白天有野山羊在那里吃草,晚上有大海龟爬行。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不过他从无怨声,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

他讲的话,我多半儿都忘记了。不过有一部分却还记得清清楚楚,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而不是几十年前。我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抛下锚,把鱼钩甩到波浪里钓海鲈。小船象一只性急的猎狗,在浪尖上打转。节奏,他说,生活充满了节奏;语言也需要节奏。不过你得先训练自己的耳朵。倾听静夜里的涛声,你可以体会其中的韵律。看看海风在干沙上留下的痕迹,你可以体会到句子里应有的抑扬顿挫,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我实在不懂;不过也许内心深处有所领悟。

有时候我听他朗读他带来的书。他常常停下来,重读他自己欣赏的某个警句或者某一行。有一天,他在《亚瑟王之死》里发现了一句骏马悲嘶,就对我说:闭上眼睛,再把这句慢慢地念出来。我照他说的做了。你有什么感觉?”“令人心颤。我老老实实告诉他。他乐了。

不过他教的魔术并不限于语言。即使一些我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也能使我感到兴奋不已。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出游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动不动就感到累。去码头的时候,他搬了两把椅子和一些书,但并不怎么读。他看我钓鱼,看海鸥盘旋,看海水打着漩涡流过,似乎就心满意足了。

突然,我的生活蒙上一层暗影:父母亲要我到夏令营去住两个星期。那天下午,在码头上我问我的朋友,等我回来时他会不会还在这里。他温和地回答我:但愿还在。

可是他走了。我还记得在旧码头,我站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木板上,呆呆地望着那门窗紧闭的旧房子,回忆往日欢乐的旧梦,怅然若失。我跑到杰克逊的杂货店—那里的人消息最灵通,去查问那位教书先生究竟去哪里了。

他病了,病得很重。杰克逊太太说,医生打电话叫他的亲戚来把他接回去了。他给你留下点东西,他知道你会找他的。

她递给我一本书,是一本薄薄的诗集:《火焰与阴影》。有一页书角折着,上面一首诗的旁边有个铅笔做的记号,我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那首诗题名为《沙丘上》:

假如人死了生命还存在

这褐色海滩会理解我的心意,

我将重来,大海一样永恒而多姿,

不变的,是大海的绚丽。

如果生命短暂,使我冷漠,

不要抱怨,我将化作火焰升天。

我已安息,如果你还把我想念,

请站在海边沙丘上,把我的名字呼唤。

不过,我从来没有站在沙丘上呼唤他的名字。一来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其次我也太怕羞。并且很长时间里,我几乎把他全然忘记了。但是,当我被一个充满音乐感或魔力的句子打动的时候,或者当我抓起一只张牙舞爪的青蟹的时候,或者在金光灿烂的天空看见一条云龙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我”和“陌生人”初次相遇的时间和环境,也为“我”和他以后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陌生人教“我”领会语言的奥妙和魔力,“我”教他钓鱼,感受大海的魅力,虽然“我”们有年龄差,但是在感情上是相互平等的。
C.陌生人不仅教了“我”体会语言方面的“魔术”,也教会了“我”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变魔术的能力。
D.小说最后引用的诗歌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突出了陌生人的形象特点,也表现了“我”和陌生人之间的友谊。
2.对文中画线部分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词语,准确传神。如“泛泛”写溪水荡漾,“婀娜”表现了海燕麦枝条的柔美。
B.句式多变,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C.巧用修辞,形象生动。如“看蓝鹭亭亭玉立”,运用拟人手法呈现蓝鹭挺拔的身姿。
D.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用散文化的语言热情讴歌了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和活泼的生命力。
3.小说结尾写“他”因“病得很重”而不辞而别,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行文中有诸多细节暗示,请试举四处来说明。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陌生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自从我们的钞票的价值就像煤气似的四处流散,转眼便化为乌有,而时下古玩交易市场是个怎么样的情况:那些新近的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一夜之间,我真想放下百叶窗,关门停业。

我不由得想到,把我们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让我能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个复制品。就在此时,我突然翻出一大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了。这个70年代的老兵,单说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我们这儿每次用几个马克、几十芬尼买的东西加在一起,在今天也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于是第二天,我径直乘火车到了萨克逊的这个寒伧得简直无法想象的乡村小镇。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就在那种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

“在我们可怜的、每况愈下的德国,现在生意很萧条,没有什么买主了。因此,大老板们又想起了他们昔日的老主顾,又来寻找他们的羔羊了……”

我赶紧向他解释,说他误会了我的来意。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刚好路过附近,顺便拜访一下他——敝店多年的老主顾,同时又是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当我刚把“德国最大的收藏家”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他依然还直挺挺地、近乎僵硬地站在屋子当中,但脸部表情突然明亮起来。

“既然来了,就该让您看点东西,这些东西可不是您每天都看得到的……路易丝,把柜子的钥匙给我。”

就在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原来站在他旁边的老妇人,她面带微笑,亲切友好地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谈话,突然向我求情般地举起了双手,同时她又用脑袋做了个分明是强烈反对的动作。

我知道,她想要我拒绝现在马上看他的藏画。于是我很快编造了一个借口,说能参观他的藏画,,这对我来讲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荣幸,只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

“那好吧,下午三点,但一定要准时,否则我们就看不完了。”

当我在集市广场边上那家旅馆的餐厅刚刚吃完午饭时,一个衣着简朴年纪较大的姑娘走进餐厅来找我。可是她的脸突然涨得通红,并且表现出和她母亲一样的惊慌、不安的窘态来。最后,她终于开始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我必须坦白地告诉您……您清楚现在的局势,您能理解这一切的……我父亲是在大战爆发以后完全失明的。”

“父亲对于物价和时势一无所知……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早已倾尽所有……雪上加霜的是,我的妹夫阵亡了,留下我妹妹带着四个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就这样……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们最可怜最贫困的生活。”

突然这个年纪不小的姑娘举起了双手,眼眶里闪着泪花。

“求您别让他难过……也别让我们难过……人总得活下去啊!”

我的天,作为一个商人我曾经看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的被卑鄙无耻地洗劫一空,有的被通货膨胀弄得倾家荡产,几百年祖传的家产被人用一个黄油面包的价钱给掠夺走。

但是今天,命运在这儿创造了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让我感动不已。我不言而喻地向她保证保守秘密,并且尽力帮忙。

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的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进来!”“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从画夹子中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白纸。“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看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一个细节都是多么地清晰,多么地分明。”

看着这个对事实还一无所知的老人如此激动地赞赏和夸耀着那一张纯粹空白的纸张,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

“真是罕见!”我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话来,“真是印得精美绝伦的一幅画!”马上,老人自豪得脸上容光焕发。“这还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就这样大声地喜形于色地一边看一边讲述下去。我简直无法形容,对我来说这是多么地不寒而栗: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或三百张空白的废纸或者是很糟糕的复制品,而这些东西在这位不明真相的可悲的盲人的记忆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只有一次,他的梦游者一般的沉着自信以及热情洋溢的情绪被短暂中断了一下,甚至差一点有觉醒过来的危险:他拿着一幅伦勃朗的《安提俄珀》,但是他那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却没有能够摸得到那些凹陷的纹路,突然之间,他皱起眉头脸色阴沉,声音也慌张起来。“这是……这是《安提俄珀》吗?”他喃喃自语道。

我马上采取行动赶紧从他手里把这幅嵌在纸板里的画取出来,并满怀激情地描绘起我所知道的铜版画中可能有的所有细节。这时,盲人那张本来很难堪的脸才松弛下来,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看了一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挨在一起。一阵哆嗦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宛若两人合成为一个整体,在那儿一同震动,一同颤抖。

(有删改)


[注]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看不见的珍藏》发表在1925年。本文是节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为老人的藏品多已被卖掉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一战对经济的破坏。
B.“我赶紧向他解释”表现了“我”拜见的礼貌和得体。因为老人的确误会了“我”的善意,“我”不得不对此行作出解释。
C.姑娘开口前“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可以看出姑娘有难以启齿的隐情,这印证了“我”在她母亲举起手时产生的预感。
D.“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这一细节特写展现了老人对艺术知音的渴望但悲剧的高潮也隐约将至。
2.关于文中老人展示“藏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对着一张白纸“颇为自豪”,不禁令人感到了丝丝的悲凉和心酸。
B.“我”对着那一张张白纸大加赞扬,说明“我”此时已经被深深地感动。
C.关于“凉意”和“不寒而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愧疚。
D.妻女“紧挨在一起”“一同颤抖”,对表现文本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4.有人认为:“有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情节,反而能把人物隐藏的深层心态或深刻主题更好地揭示出来。”请结合相关情节予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