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 ①魏公:李密。 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营缮                                微:渐渐
B.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C.今秋大                                   稔:庄稼成熟
D.不早自,则大事去矣                      图:谋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忽魂悸魄动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 大事去矣                      他植者不然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②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魏征不但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富有远见,请根据第二段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他有远见的事情。
2023-01-2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陈绍,字光伯,毗陵人。登咸淳乙丑进士第,年已四十六,调丹阳尉。绍功业自许,乐仕边郡,举者满数。改官知朐山县。

岁甲戌,大元大兵渡江,江东西守者皆已降。大兵自沙武口冒雪夜渡至马洲,将攻常州。明年乙亥,宋命故参知政事蜀人姚希德之子訾居常,起知其州;以绍知兵,起复,添差通判常州以佐之。訾、绍知常无险,去临安近,不可守,而不敢以苟免求生,同起治郡事。率羸惫就尽之卒,以抗全盛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城部,备粮枝,治甲兵,绍输私财以给用,不敢以私丧失国事。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罄焉。及兵至城下,拥壕阵,矢尽不降。城且破,訾死之,绍犹调兵巷战。从者进马于庭曰:“城东北门围缺,可以从常熟塘驰赴行在。”绍曰:“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去此一步,无死所矣!”遣子出城求生,曰:“存吾宗之血食,勿回顾!”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绍遂死。

绍死时,有仆杨立者,守之不去,北兵见而义之,缚之以归。它日将以人,立曰:“吾从子得生,愿终身焉。若以畀人,则死耳。”从燕,得不死。往来求常州人,得僧磷者以绍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既罢兵,丞相军士管,为绍孙,曰:“城破时,兵至天庆观,观主不肯降,曰:‘吾为吾主死耳,不知其他。’夕遂屠其观。”一时节义所激知此。

陵阳牟献之曰:“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蹙,而訾、绍死,殆无愧巡、远。”绍之友邵焕有曰:“宋之亡,守藩方、擐甲胄而死国难者,百不一二;儒者知兵,小臣仓卒任郡吏而死,千百人中一二耳。若绍者,不亦悲乎!”

史官曰伯颜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节选自《道园学古录》卷四四)


[注]①添差:增加一项差遣。②行在:指临安。③管:人名,陈管。④巡、远:张巡、许远。唐玄宗时,安禄山叛乱,张巡、许远坚守睢阳达九个月,城破后就义。⑤史官:作者自称。虞集曾担任元朝国史院编修官。⑥伯颜:蒙古族人,是率元军南下消灭宋朝的主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备粮模缮:修补
B.它日将以人畀:给予
C.以绍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具:准备
D.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蹙:窘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绍功业自许不赂者赂者丧
B.拥壕阵,矢尽不降死有知,其几何离
C.从燕,得不死杳不知其所
D.殆无愧巡、远多南亩之农夫
3.以下全都直接表现陈绍坚守城池、奋勇作战的一组是(       
①以绍知兵,起复,添差通判常州以佐之
②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餐焉
③城且破,訾死之,绍犹调兵巷战
④城东北门围缺,可以从常熟塘驰赴行在
⑤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
⑥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绍遂死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记叙了宋末常州通判陈绍临危受命,组织军民英勇抗元、保卫常州,最终壮烈牺牲的光辉事迹。
B.陈绍开始知道常州没有危险,但元军攻城时,他和姚訾不苟且偷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两人都以身殉国。
C.陈绍虽位卑而不敢忘优国,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陈绍死节的意义,作者引用前人之言予以突出。
D.本文简洁精练,重点突出,结构安排周密而严谨,寓褒赞之情于叙述之中,显得冷静、客观,无可置疑。
5.下列对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曰/伯颜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B.史官曰伯颜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C.史官曰伯颜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D.史官曰/伯颜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羸惫就尽之卒,以抗全盛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
②有仆杨立者,守之不去,北兵见而义之,缚之以归。
2023-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伺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迁诸曹侍中                                 稍:稍微
B.而长公主                                     德:感恩感激
C.免冠顿首                                     谢:告别
D.将军                                        亡:死亡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出奉车                                        耻师焉
B.谁当嗣                                        群臣事殿上
C.桀、安欲外人求封                       大王为此计者
D.光闻                                           悟已往不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
②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7.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
2023-01-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彝为韩晁害,泾令江播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温与庾翼友善,恒相期以宁济之事。翼尝荐温于明帝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翼卒,以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晋寿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咸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

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桓温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泾令江播                       豫:参与
B.愿陛下勿以常人             遇:对待
C.及军彭模                           次:驻扎
D.旅还江陵                           振: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彝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②加之师旅
B.①彝为韩晁                         ②臣之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①少沛国刘惔善                       ②臣将军戮力而攻秦
D.①上疏                              ②拔剑撞破之
3.下列几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桓温刚勇的一组是(     
①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
②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③自将步卒直指成都             ④楚等御之;福退走
⑤三战三捷,贼众散             ⑥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④⑤
4.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B.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C.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D.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高节,姿貌奇伟,庾翼曾称赞他是孙仲谋、晋宣王一类的人物。
B.桓温因当时蜀国的李势势力弱小,很想立功于蜀地。当时,康献太后掌握权柄,处理国政。
C.李势手下将领邓嵩、昝坚都劝李势投降,李势于是捆绑自己并用车载棺木以示向桓温请罪之意,桓温亲自为他解缚,并烧掉棺木,以示宽恕。
D.桓温自恃才气极高,长期以来都有做皇帝的图谋,想先在北方立下功勋,回来再接受皇上赐予的九锡之礼,结果愿望未实现就去世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②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咸悦。
2023-01-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救母病?占者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剃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其烦数       恶:厌恶B.昏就室而卧            仆:倒下
C.以示奖             劝:劝告,劝说D.常见希乾先君谈     过: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进之母               后能虑
B.又往卜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C.何救母病               凿户牖为室
D.予以为应出特典     近道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作者也不认可赵希乾的这种精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2022-12-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习诊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二)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张仪                    意:料想,猜测
B.乃使人感张仪曰          微:稍微
C.因而数之曰                 让:责备
D.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惠王为客卿        木欣欣向荣
B.抵掌谈,赵王大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     不知东方既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B.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C.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D.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够表现张仪或苏秦为了自己的“术”所做的努力和坚持的一组是(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②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③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④(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⑤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⑥黄金万镒为用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怀恨在心,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对于苏秦帮助自己求得秦国的职位,张仪表示理解,并且表示自己在位的时候不取赵。
C.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与发迹后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D.第二则文字中人物言行的个性化特点很突出,比如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已用,请归报。
(2)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命,即图之。”廷璋至,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左右                           屏:使……退避
C.懿不命,即图之                       就:完成
D.潜遣亲信使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议者以为宜速救               ②桑未落,其叶沃若
B.①募敢死士百余人               ②其家逼之,投水而死
C.①周祖爱纯谨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城中鼓噪                      ②乘彼垝垣,望复关
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B.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C.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D.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因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就算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惰。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2)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7.杨廷璋除了有干材、好修容仪之外,还有其它优点吗?结合原文分析。
2022-04-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阶段适应练习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王茂元镇河阳,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茂元从事,宗闵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1.下列对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才及弱冠           弱冠:男子20岁
B.以所文干之          业:学业
C.为掌书记           辟:征召
D.宗闵党大之          薄:轻视,看不起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深礼之,令诸子游                           失其所,不知
B.茂元爱其才,子妻之                       具告
C.商隐既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若属皆且所虏
D.复以文章干绹,补太学博士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B.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中/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C.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中/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D.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B.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中进士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令狐楚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因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2022-04-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阶段适应练习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遂管仲 进:保举,推荐
B.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C.鲍叔不贪 以……为:认为
D.管仲因而之 信:相信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被封者享受该地的赋税,可在封邑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当朝利益的政策。
C.仓廪: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粮食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二是乡试合格的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胸有谋略,才能卓著。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天下。
B.管仲正视自我,心存感激。管仲诚恳地叙述与鲍叔牙交往的经历,不回避自己贪财与胆怯的一面,感念鲍叔牙的知遇之恩。
C.管仲注重民生,以民为本。管仲理解百姓的好恶,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D.管仲权衡利弊,因势利导。桓公欲袭蔡,管仲以楚国不缴纳周室贡品攻打楚国;桓公想北征山戎,管仲借机让燕国整顿召公之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0 . 阅读《鸿门宴》,回答以下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官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籍吏民     籍,造册登记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所以遣将守关者”不同的一项是   (       )
A.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此国之所以不昌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020-03-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