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失之,非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救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一致。
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为后者。
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致的。
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指保养身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坐镇,刘备没有同意。
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机,主张先观望。
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之战必须成功。
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3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擢监察御史。

张镒节度凤翔,李楚琳杀镒,众叛归朱泚。泚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许之。皋迎劳,先奴,伪受泚诏,曰: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帝闻,拜节度使宠其功。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杀青海大酋乞臧遮遮等,虏坠死崖谷不可计,多获牛马铠装。进检校吏部尚书。梦冲复与吐蕃盟,皋遣别将召之,诘其叛,斩于琵琶川,蛮部震服。十三年,复巂州。吐蕃怨,完垒造舟谋扰边,皋辄破之。自是曩贡、腊城等九节度皆降。赞普怒,遂北掠灵、朔,破麟州以取偿焉。帝诏皋深入以桡虏。皋分兵十路,大破吐蕃。帝悦,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制纪功碑褒赐之。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伾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

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千五百,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善拊士,昏嫁皆厚资之,死丧者如是。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

(选自《新唐书·韦皋传》)


【注】①复,免除(兵役或徭赋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东蛮断A泸水桥B攻吐蕃C请皋D济师E皋遣精卒F二千G与蛮共破H吐蕃于台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劫”,文中意为“胁迫”,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劫”意思相同。
B.“纳”,文中意为“接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及凯旋而纳之”中的“纳”意思不同。
C.“却”,文中意为“使退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思相同。
D.“因”,文中意为“于是”,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足智多谋。在牛云光欲胁迫他加入叛军时,韦皋从容稳住牛云光使其放松警惕,随后设置伏兵,置酒宴饮迷惑众人,趁机取其性命。
B.韦皋骁勇善战。在数次与吐蕃军队的交战中,韦皋皆亲率精兵,出其不意,重创敌军,斩杀其首领。因战功最大,皇帝特赐纪功碑褒奖。
C.韦皋辅立新君。韦皋知道王叔文与官员们不和,上表请求皇太子监国,又揭发王叔文等人,朝臣也不断请愿,最终太子登基,驱逐了奸党。
D.韦皋善抚人心。如遇属下婚丧嫁娶,韦皋会赠与丰厚财物;辖区各州每三年即免除一次赋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见到他的遗像便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
(2)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
5.《新唐书》载:“天宝时,李白为《蜀道难》斥严武,(陆)畅更为《蜀道易》,以美皋焉。”其诗云:“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请结合材料概括陆畅赞美韦皋的原因。
2024-0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谍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盂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同随赵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事A发觉B汉下诏C捕赵王D及群臣E反者F于是赵午等G皆自杀H唯贯高I就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臣,文中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官吏面对皇帝也可自称“微臣、小臣”等。
C.故,原来的,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任职赵国郎中期间,受到赵王赏识,但是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升迁他,就发生了赵午、贯高等人谋划弑上一案,赵王也受到了牵连。
B.赵王对高祖的礼节周全完备,高祖对赵王却非常傲慢,这招致赵王手下的不满,他们请求叛乱,但赵王认为高祖有恩于他,没有同意。
C.赵王被押解进京,孟舒、田叔、贯高等人穿上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戴锁,称自己是赵王的奴仆,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把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被废掉(王爵)降为宣平侯。
D.孟舒知道士卒疲弊,不忍心号令士卒出战,而士卒却奋勇争先,与敌殊死决战,因此战死者有数百人,由此可见孟舒深受士卒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2)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5.回答孝文帝的询问时,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对此,洪迈为什么认为田叔是“几于自荐”?
2024-01-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之廷尉。廷尉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

[乙]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节选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冠,与《唐雎不辱使命》“亦免冠徒跣”中“免冠”都指脱去帽子,本词在[甲]文中有致歉之意。
B.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刑狱,可逮捕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C.《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D.置,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苏武传》“置币遗单于”中的“置”意思相同,都表示置办。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因太子和梁王经过司马门未下车而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上奏弹劾两人。
B.对从桥下跑出惊动文帝马匹的人,张释之认为既已交给廷尉,就理应让廷尉依法判决。
C.秦孝公认为今天制定的法令,第二天就让全国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是无奈的做法。
D.公孙鞅认为法令不能因主管的人变化而变化,主管的官员要限定时间知晓法令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2)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5.两文反映了法令施行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请简要概括。
2024-01-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恃其才力,不恤百姓,名在其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之,遂徙镇易,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续请救于黑山诸帅,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书告续,使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战,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B.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C.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D.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息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②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2024-01-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献之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可使丧失生命”。
C.“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不同。
D.“弊甲钝兵”的“甲”指铠甲,与下文中“其缩甲则可”的“甲”意思完全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国回楚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5.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三人的对策及弊端。
2024-01-0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燧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陆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驱民而归A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B.“未之尝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饥穰”指饥荒与丰收,本文中偏义为荒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实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横行抢劫,甚至举兵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将近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5.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4-01-08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齐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
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快”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作为一名主将,其“不忍”之心是他未能成功伐齐的根本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5.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1-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予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改动)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予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到答题纸相应位置。(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归子”的“归”指让(使)……回去,与《鸿门宴》中“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用法相同。
B.与,意思是给、给予。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止,提出放归条件,楚国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国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奉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而保全东地。
D.材料一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楚国太子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3-12-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懿字元达,少有令誉。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永明季,授持节、都督四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加冠军将军。是岁,魏人入汉中,遂围南郑。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懿又遣氐帅杨元秀攻魏历城、皋兰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惧,边境遂宁。进号征虏将军,增封三百户,入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永元二年,裴叔业据豫州反,授征虏将军、督豫州诸军事,历阳、南谯二郡太守,讨叔业。叔业惧,降于魏。既而平西将军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宝玄围台城。齐室大乱,诏征懿。懿时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慧景遣其子觉来拒,懿奔击,大破之,觉单骑走。乘胜而进,慧景众溃,追斩之。迁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增邑二千五百户。时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乃说东昏曰:“懿将行隆昌[注]故事,陛下命在晷刻。”东昏信之,将加酷害。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懿曰:“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耶?”遂遇祸。中兴元年,追赠侍中、司徒。宣德太后临朝,改赠太傅。天监元年,追崇丞相,封长沙郡王,谥曰宣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子业幼而明敏,识度过人。仕齐为著作郎、太子舍人。宣武之难,与二弟藻、象俱逃匿。高祖既至,乃赴于军,以为宁朔将军。业性敦笃,所在留惠,高祖每嘉叹之。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注]隆昌,齐郁林王萧昭业年号,萧昭业失德被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B.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C.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D.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持天子的符节,古代臣子奉命出使或行军,携带符节以为凭证;后也作官名。
B.领,兼任职务,文中“领历阳、南谯二郡太守”指萧懿兼任较高级的职务。与《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斥候百余人俱”中的“假”字意思相同。
C.晷刻,晷指日晷,刻是刻漏,为古代计时仪器,文中指很短暂的时间。
D.鼓吹,指葬礼上的仪仗乐队,是古代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荣耀性奖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末年,魏人入侵汉中,被担任冠军将军的萧懿率军击败;萧懿让杨元秀攻击魏国边境,震慑了敌方,边境得以安宁。
B.裴叔业占据豫州作乱,萧懿奉命平叛,将他赶到魏国;崔慧景劫掠京师,萧懿及时率众将其击退并趁势斩杀其子崔觉。
C.茹法珍当政,残害朝廷老臣,诬陷萧懿图谋不轨,怂恿东昏帝杀害萧懿;萧懿从容就死,死后恢复名誉,极尽哀荣。
D.萧懿三子都在祸乱中存活,其子萧业聪慧,见识过人而性格稳重,朝廷易代后在梁国担任官职并深得梁高祖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
(2)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5.面对奸臣迫害,萧懿有什么选择?他做出自己抉择的理由是什么?
2023-12-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寒假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