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谢,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卒。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恺悌:平易近人。②罔极:不中正。③市朝霜露: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人了,文中形容国破家亡。④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B.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C.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D.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二十年间”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字的意思相同。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字,也用来指代朝廷或国家政权。
C.“以元楷在隋邪佞”与“秦以攻取之外”(《六国论》)两句中“以”字的意思不同。
D.“数日不食而卒”与“而翁归,自与汝覆算”(《促织》)两句中“而”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己历览前代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
B.唐太宗列举杨素谗言祸国的事例,表达了要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观点,并表示自己仍担心不能察觉问题。
C.魏征引经据典,引用了《礼记》《诗经》中的句子以及孔子的话来提醒唐太宗要对谗言保持谨慎。
D.蒲州刺史赵元楷本来想献媚、讨好唐太宗,还准备送羊、鱼给皇亲国戚,结果唐太宗知道后将他打入大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5.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告诉褚遂良,他正在做哪三件事来行善避恶?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

材料二:

俄检校侍中,进爵郡公。帝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他只用过“贞观”的年号,很多皇帝使用多个年号。
B.“帝幸九成宫”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朝廷高官李靖和王的到来,原本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在别处住,唐太宗认为此举是怠慢他的宫女,要审讯查办这些官吏。
B.魏征进谏说,李靖、王珪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宫女只是后宫的奴仆,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员的地方,用此事来审讯官吏,会让天下人惊骇。
C.唐太宗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等人才,无愧于古人。唐太宗说,魏征每次进谏若没被采纳,他发话魏征就不马上答应,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D.唐太宗住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的渎职、失职行为多有谴责,魏征用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感到惊讶,说没有魏征就听不到这种话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5.魏征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一再容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成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固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B.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C.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D.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常人”中的“非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义相同。
B.南巡,指天子巡行南方以了解民风民情,据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南岳。
C.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其中洛阳因其时间长而名声最大。
D.“当应图谶”中的“谶”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谶书”与“附会六经的纬书”合称为“谶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5.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二》)

【注】①府帑,国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A令B下C有司D议E议者F皆以为G便H郎中I侯应J习K边事L以为M不可N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掌文书记事,自秦始专门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
B.策,文体名,臣下撰文上呈、君主对下发布制令、应试者对答的文字等均可称策。
C.微,文中有精深、精妙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含义相同。
D.治,文中指太平之意,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兵去珠崖郡平叛,待诏贾捐之不建议出兵,他的建议得到了丞相的认可,最终元帝放弃了出兵平叛的想法。
B.面对单于想要朝见的请求,哀帝与公卿们认为这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想拒绝,后来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哀帝才有所醒悟,致使事情出现逆转。
C.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的防备,众多参与商议的公卿都认可这一做法,可是郎中虞诩却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最终获得了通过。
D.交趾出现反叛时顺帝主张平叛,而议郎李固则持反对意见,要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最终四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岭南地区又重新安定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2)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
5.作者认为天下能够获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硅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硅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且A守B珪C才D破E契F丹G陛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义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义引申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契丹和突厥;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5.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

文本二: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中“担任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
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
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重要地理位置设置的粮仓,后泛指粮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为接济养活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
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
C.发生在皇祐二年的吴中饥荒,没有给杭州的老百姓造成流离之苦,是因为范仲淹大兴土木,鼓励老百姓进行赛船。
D.监察官员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但范仲淹的做法后来却被朝廷定为法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2)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5.后人评价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3 分)
2023-05-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B.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C.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D.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气,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此处代指天地运行的规律。
B.岱宗,泰山别名之一,它是五岳中的东岳,具有丰厚的政治文化内涵。
C.荐绅,通“搢绅”,也写作“缙绅”,文中是指官员把笏板插在大带间。
D.《书》,即《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天资聪颖,刚刚出生就十分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B.黄帝征战四方,遍讨天下不顺从的诸侯,足迹覆盖四方,非常的辛苦,进行了包括合兵、筑城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履行了天子的职责。
C.黄帝治民务本,他迎合天地运行的规律,顺应阴阳之变、生死之理、存亡之因,带领百姓发展农业,教化万物,勤勉努力,又厉行节约。
D.本文之前关于五帝的传述情况比较复杂,毕竟年代久远,有的记叙失于残缺,有的记载失于粗疏,孔子师生所作的探究又没能够流传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5.黄帝是通过“修德振兵”的种种举措才使诸侯“咸服”,成为“天子”。请结合文本,概括他成为“天子”之前的一系列的征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
B.“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
C.“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
D.“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
B.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了文种的祝酒赞词,勾践却不高兴,范蠡对勾践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
C.范蠡为了尽到自己做臣子的道义,跟随勾践回到越国。途中,他两次警告文种所面临的危险,但文种都不相信。
D.范蠡在向勾践辞别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忍辱未死以及现在离开的原因,勾践恩威并施,假惺惺地进行了挽留。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
(2)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
5.范蠡劝说文种离开勾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至汉武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丁度言:“臣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耳。”吕大防因推广以进曰;“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家法最善。臣请举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见有时,如汉武帝五日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事母后皆朝夕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此事长之法也。”帝曰:“今宫中见行家人礼。”大防曰:“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朝臣相见,唐入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与政事,常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后殿,岂乏人之力哉?亦欲涉历广庭,稍冒寒暑耳,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窃闻陛下昨郊礼毕,具礼服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帝深然之。

乙卯,依都水监所奏,作北流软堰。苏辙奏:“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见今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官之意,欲以软堰为名,实作破堰,阴为回河之计耳。”河北转运副使赵偁亦上议曰:“臣窃谓河事大利害有三: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东流分水,患水不能行;宗城河决,患水不能闭。是三者,去其患则为利,未能去则为害。今不谋此而专议闭北流,止知一日可闭之利,而不知异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易为力,而不知阚村方涨之势未可并入东流。是见近忘远,以河为戏也。请俟涨水伏槽,观大河全盛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于是诏罢软堰。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伏槽水,是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B.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C.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D.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意思是“登记造册”,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相同。
B.“事”指“侍奉”,与《兰亭集序》中的“情随事迁”的“事”含义不同。
C.大长公主:古代皇亲国戚的封号不同,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
D.外戚:也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用山川湖泽为己用,与百姓争利,仁宗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认为“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
B.宋朝仁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事亲倍勤。
C.外戚干政,常常导致败乱,前代多有这样的教训。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
D.黄河的主流北流,河水流个不停,比东流大得多,都水监想建设软堰,实际上肯定成破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
(2)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
5.“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选文是怎样体现宋仁宗修身、齐家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当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歔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遗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中的“赍”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中的“赍”含义相同。
B.而,“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中的“而”与“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而”用法相同。
C.欷歔,也作“歔郗”、“唏嘘”,指抽咽声,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也指叹息声,感慨、叹息。在这里指抽咽声。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朝。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5.纪事本末是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史书体裁。请简述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唐朝的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