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
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5.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三处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贾A生B论C秦D之E亡F不G行H仁I义J之K道L夫M秦N袭O战P国Q之R弊S又T安U得V知W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肆”的意思是大肆宣扬,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肆”的含义相同。
B.文中“治”的意思是安定、太平,与《谏逐客书》一文“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的含义相同。
C.文中“深探其本”意思是探求到了治国之根本。其中的“本”字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字的含义相同。
D.文中“版籍”的意思是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其中的“籍”与《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溢称赞太祖深知民生疾苦,可当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却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是歪理邪说在毒害他。
B.太祖认为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赞同贾谊对秦朝的灭亡分析,是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没有对百姓施行仁义。
C.太祖下诏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数,告谕整顿不要超越法度,善政在于养民,在于减赋税。要核实田亩并制定适度的赋税。
D.太祖接受刘基的意见,认为仁政体现在要施实惠,令百姓富裕、休整、知礼,官员则要节用度,减劳役,禁贪虐,要让百姓安心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2)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
5.文中太祖认为“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既然不能笼统言之,那行仁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5-21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二中高三五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年冬,晋献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狐突叹曰:“以厖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至于稷桑,狄人出,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外,大夫殆;好内,嫡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谐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

(节选自《国语·晋语一》)

【注】①偏衣:左右异色的衣服。②偷:薄。③厖:(颜色)杂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B.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C.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D.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白/善处父子之间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七年,即晋献公十七年,这种以王公在位年数纪年的方法,被称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监国,古代国君外出之时,太子居留,守护国家,监督国事,代国君行使权力,处理国政。
C.戎,文中指兵车、军车,与《谏逐客书》中“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的“戎”意思相同。
D.逆,文中指迎战、抵抗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派遣申生征伐东山一事,里克在国君面前进行了劝谏,退朝后见到太子,又帮助其进行了分析,安慰太子国君并未薄待他。
B.晋献公确立申生为太子依据了三个原则:身份均等的立长子,年龄相同的立所爱之子,所爱相同而犹疑不决的,通过卜筮决定。
C.先友鼓励太子,征伐的战果可以巩固其地位,穿国君赐予的衣服,手握着兵权,既有君父之亲又能远离灾难,是不必害怕的。
D.太子申生准备应战时,狐突持反对意见,他主张太子应从利君、利民和利己的角度考虑,不与狄人作战,避免滋生祸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
(2)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
5.太子申生决定与狄人作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停顿部分的字母写在横线处。
夫A诱B人C之D方E惟F名G与H利I名J近K虚L而M于N教O为P重Q利R近S实T而U于V德W为X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金紫,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五品以上官员可着紫衣,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C.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D.“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023-05-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注】九江王,即英布,偃姓,英氏,名布,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 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己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
(2)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九江王使用了哪些相同的游说技巧?请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二中/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署令皆中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略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城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勒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逢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砍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答。”德和并奴卒就诛,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唐博请行,命为宣抚使,句日溃,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素朝著.”因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唐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

庆州兵乱,唐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腔,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遮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徒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曰忠烈。

(选自《宋史·文彦博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B.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C.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D.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二年”的“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
B.枢密使,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是管理军国要政的重要官职。
C.“拜”在古代有授予官职的意思,文中“拜司空”指授予文彦博司空职位。
D.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偏校中有临阵先退,畏惧不前的行为,彦博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将权,严肃军纪,而不是忙于对偏校的审核治罪。
B.在河中审理刘平投敌案时,黄德和及其党徒图谋不轨,彦博义正辞严,敢于承担责任,最终主谋与奴卒都受到惩处。
C.彦博治乱有方,在他人长期讨伐无果时,主动请战,十天后将叛乱者装人槛车中押往京师。在外做官时,深得皇帝眷爱。
D.御史张商英想依附王安石,以不实之言诬陷彦博,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
4.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
②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擅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
5.根据文章第二、第三段内容,概括文彦博与王安石产生矛盾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绂,字巨来,江西临川人。少孤贫,好学,读书经目成诵。康熙四十八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五十九年,擢内阁学士,寻迁左副都御史,仍兼学士。六十年,充会试副考官。出榜日黄雾风霾上语大学士等曰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怒气所致命磨勘试卷劣者停殿试。

康熙中,巡抚陈元龙奏请开捐,都计收谷百十七万石有奇,石折银一两一钱,而发州县买谷石止三钱,不足以籴。会提督韩良辅条奏垦荒,下绂议,绂请以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四府收贮捐谷动支为开垦费。上曰:朕观绂意,不过借开垦以销捐谷。当时陈元龙等首尾不清,朕知之甚详。应令元龙等往广西料理。并谕绂详察,毋隐讳瞻徇,自承亏空。

四年,绂入觐。初,左都御史蔡珽荐起其故吏知县黄振国授河南信阳知州,忤巡抚田文镜。文镜驭吏严,尤恶科目,劾振国贪劣。绂过河南,诘文镜胡为有意蹂践士人。入对,因极言文镜贪虐,且谓文镜所劾属吏,如振国及邵言纶、汪誠皆枉,振国已死狱中。文镜因绂语,先密疏闻,谓绂与振国同年袒护。绂疏辨,上不直绂,而振国实未死,逮至京师,上更谓绂妄语。

五年春,会都察院奏广西州判程旦诣院诉土司罗文刚掠村落抗官兵,上责绂与继任巡抚甘汝来逡巡贻害,命绂与汝来至广西捕治,不获,当重谴。绂至广西,东旺闻而自归,文刚亦捕得。直隶总督宜兆熊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上以逢圣、游皆绂所荐,命诘绂。户部议覆,绂在直隶奏报怀来仓圮,谷为小民窃食,当下直隶总督详察。

乾隆元年,方开博学鸿辞科。二年,以母忧归。八年,以病致仕,入辞,上问:有欲所陈否?绂以慎终如始对,赐诗奖及之。十五年,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八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榜日黄/雾风霾上/语大学士等曰/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命/磨勘试卷劣者/停殿试
B.出榜日/黄雾风霾上语/大学士等曰/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土/不得中式怨气所致命/磨勘试卷/劣者停殿试
C.出榜日/黄雾风霾/上语大学士等曰/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命磨勘试卷/劣者停殿试
D.出榜日/黄雾风霾/上语大学士等曰/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命磨勘试卷劣者/停殿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的庙号,与“元丰”意义一致,都是纪年法的一种。“康熙”二字,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B.会试为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由皇帝特派考官在京城礼部进行考试。中考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C.博学宏辞科是科举考试制科的一种,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因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
D.“母忧”是指遭遇母亲丧事,“父忧”是指遭遇父亲丧事。“丁忧”是指遭逢父母去世,是“母忧”和“父忧”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绂年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但为人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康熙年间在朝中多次升迁,康熙帝对李绂对“开垦”一事的进言表示支持。
B.李绂的老部下黄振国因将田文镜贪赃枉法、为人暴虐之事上奏皇帝,使得田文镜对其恨之入骨,且用手段将其屈枉致死。
C.宜兆熊认为曾逢圣、王游二人亏空钱粮,所以弹劾他们。又由于此二人是李绂所推荐的,所以李绂也被皇帝下令进行问责。
D.在户部审议钱粮亏空时,李绂上报说粮仓损坏,粮食谷物被那些恶民偷偷拿走吃了,希望皇上能够下令让直隶总督详细审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左都御史蔡珽荐起其故吏知县黄振国授河南信阳知州,忤巡抚田文镜。
(2)绂疏辨,上不直绂,而振国实未死,逮至京师,上更谓绂妄语。
5.康熙帝在“开垦”一事上是如何嘱咐李绂的?请简要概括。
2023-03-14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上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略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及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B.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C.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叮校/
D.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B.“天子怜之”与“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C.“天乃雨”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两句中的“敛”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
B.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
C.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
5.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欲大举伐汉,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昭谕众曰:“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乃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昭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谕之,艾乃奉命。

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司马昭斩以徇。

汉人闻魏兵且至,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兵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会。

钟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维至郪,得汉主敕命,乃令兵悉放仗,送节传于胡烈,自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谐会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于是诸郡县围守皆被汉主敕罢兵降。钟会厚待姜维等,皆权还其印绶节盖。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B.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C.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D.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魏晋时将军下设司马,掌管军务,职责同《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
B.剑阁,地名,三国时期为蜀汉领地:此地易守难攻,成为军事上的重要关隘。
C.敕命,命令,多指国君的诏令。后来也指授六品以下官位的命令。文中指前者。
D.印绶,印,官印,图章。绶,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戴在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昭想要攻打蜀汉,除了钟会支持外,魏国朝臣多不认可。但是司马昭还是通过分析形势,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B.面对魏国的进攻,蜀汉派廖化率兵前往沓中作姜维的后援,派张翼、董厥等人前往阳安关口作各外围的援助。
C.邓艾分别派遣王顾、牵弘、杨欣力战姜维,姜维听闻钟会已进入汉中,紧急退军,被杨欣在强川口追上打败。
D.钟会进军涪县,派胡烈等人追击姜维。姜维认为蜀汉多次失利,已无法抗衡,于是与廖化等人到钟会那里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2)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
5.司马昭攻打蜀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 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 ,“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耻之”与“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字含义相同。
B.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周公是古代历史上的“三王”之一。
C.“秦恐公之乘其弊也”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代指城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援救的楚军,秦国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游说楚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