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1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②士季:晋国的大夫,姓士,名会,字季。③大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这里指晋国太史董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三A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F近焉G请H以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写明晋灵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来表现他的贪婪、荒唐与残暴。
B.赵盾和士季询问原因后心中忧虑,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讲明理由后先进行劝谏。
C.赵盾看到饿病的灵辄,给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给了一筐饭和肉装进袋子。
D.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对这一记录给予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患之,使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5.文中描写了魔、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
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
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
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2024-03-13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4-03-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注】掎摭:jǐ zhí指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的“谪”“拜”“贬”“授”均有此意。
B.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
C.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
D.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B.华阴:作为县名,因在“五岳”中的西岳华山的北麓而得名。阴:是指山的南面。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是指李白在翰林院中曾任供奉一职,其主要任务是宴饮陪侍皇帝并写应和诗文聊以娱乐。
D.辟: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有难,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5.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1-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课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是方啮也,而死也              遽:恐惧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遗憾
B.①卒使上官大夫屈原                            短:诋毁
②平其功                                             伐:夸耀
C.①人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②楚人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疚:责怪、怪罪
D.①役万物而君之,卒使于一鼠               见:看见
②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2.(课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
B.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①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5.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中概括具体事例。
2024-01-1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年满二十,成年     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B.忠鲠:忠诚耿直               箕踞:张开腿盘坐
C.艰难:生活处境困难           左迁:官职调动
D.明年:第二年                    出官:离开京师,前往外地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2024-01-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国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是古代官名,古代大概为中郎、侍郎等官员的统称。本为君主的侍从之官。
B.“竟不能得”的“竟”指终究,与“有志者事竟成”的“竟”相同。
C.“赍金币帛”的“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贲”相同。
D.持节,文中是官职名。晋称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唐时以节度使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人先前已经听说汉朝资财富足,想与其互通使者,因此见到张骞之后非常高兴,不仅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还护送他到康居国、大月氏国。
B.张骞回归途中被年奴扣留了一年多,趁着匈奴的内乱得以逃回,出使时间长达十余年,出使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此次出使可谓艰难异常。
C.在漠北打败匈奴后,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建议应当趁机去结交乌孙,然后可以让大夏等国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皇帝同意了此事。
D.张骞到达乌孙后并未得到明确答复,转而派遣副使出使西域其它国家,部分使者与西域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开始了与汉朝的往来交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
(2)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
5.张骞出使大月氏和乌孙,两次结果相同,都“不能得其要领”。请简要概括造成同一结果的不同原因。
2024-01-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发B巨桥之粟C散鹿台之财D以与士民E黜其战F车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主:指写有死者名号的木制神位,又称牌位,是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
C.有道:根据下文的“则无胜之道矣”可以推测,它在文中指的是“有办法”。
D.信:意为“确实”,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胸襟。
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
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2024-01-07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