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2019-01-30更新 | 3584次组卷 | 32卷引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年央视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爆朋友圈,10亿网友直呼惊艳。它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将绘画与舞蹈(       )的审美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者以绚烂之姿,(       )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只此青绿》备受瞩目的原因,__________。宋人并重理想与现实,特别是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为后世所追慕。既有以苏轼、李清照等为代表的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学作品,又有礼学、茶道、书法、绘画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带给我们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灵感。而《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创造性地转化,则为我们呈现了“宋朝之美”的全新打开方式。

相比以往传统文化题材剧目(       )的局面,近年来国风类的剧目广泛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孔子》《杜甫》《诗经·采薇》等多部舞剧、话剧、音乐剧,演出场次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样式回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文化剧目成功圈粉,促进中华文化“活”起来、“富”起来、“流”起来,为文化自信灌注生气,使其拥有底气、熠熠生辉。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殊途同归             勾勒             阳春白雪
B.异曲同工             勾勒             曲高和寡
C.异曲同工             描绘             阳春白雪
D.殊途同归             描绘             曲高和寡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
B.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
C.是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推动宋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D.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香山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叹命运悲苦,情调感伤,语言清丽。
B.孔子,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了《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民歌,雅为祭祀乐歌,颂指宫廷正乐。
D.“求木之长者……”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奏议”,内容多为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
3 .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B. 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永昌。”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D. 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E.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2023-06-03更新 | 4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 . 甲戌本《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条脂批:“作者是欲天下人来共哭此‘情’字。”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因情提笔”,写这部小说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揭示了《红楼梦》小说的悲剧性。悲剧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你认为《红楼梦》可以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情节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1)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2)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3)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4)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5)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6)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7)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8)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9)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10)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11)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12)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铁凝这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心”就是“忘形”二字,表现出人们难得的放肆和无所顾忌。
B.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
C.文章中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这是作者为了对比突出他人的不自在和拘束。
D.城市中弥漫的大雾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阻隔,同时也消除了心理空间的阻隔。
E.这篇散文质朴、亲切、率真,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作者迎面而来的祝福,同时文章又意味深长,激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
2.作者在开篇写城市里的大雾和乡村里的雾有所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中“得意忘形”的含义。
5.文章的最后一段对于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2-18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逮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凤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无的例证。

(捕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2020-09-28更新 | 1809次组卷 | 59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烟涛微茫难求 (确实)               五岳掩赤城 (超出)
B.对此欲倒东南 (倒下)               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遮蔽)                 瑟兮鸾回车 (弹奏)
D.迷花倚石忽已 (睡着)               忽魂以魄动 (因惊惧而心跳)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材料,完成各题。

文本一:

秋怀(其二)

孟郊【注】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文本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此诗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充当河南尹下属小吏时。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怀》从冰冷的秋月起笔,与月为伴的“老客”壮志也已消磨殆尽,开篇就奠定了全诗苦寒的基调。
B.《秋怀》中“冷露”二句语带双关:作者既感叹秋寒露重难以成眠,也悲泣人生梦想破灭。
C.作者以“峥嵘”来形容深秋时节的梧桐,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怀。
D.本诗中呈现的诗人形象与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有相同之处:均为晩境颓唐、愁病交加。
2.请结合文本二,合理评价孟郊《秋怀》诗的境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