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1-01-23更新 | 2083次组卷 | 25卷引用:天津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注释:①玉面:美人       ②欲嫁东风:出自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首联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不争名利的品质;后诗写苦苦寻觅梅花的过程,点出了梅花的生长环境。
B.前诗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像美人一样,突出其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后诗写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想要委身于东风,凸显梅花的洁白和害羞之态。
C.王安石因梅触发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张道洽醉酒之后,唯恐玷污风吹落的花瓣而不愿睡到梅树下。
D.两诗对梅的写法不落俗套,别有新意,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意味深远。
(2)结合两首诗梅各自的特点,试比较两诗主旨的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 悲。
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
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
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
(2)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
(3)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宋】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桂枝香·金陵怀古》约写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张昇,北宋大臣、诗人。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1077年)卒,年八十六。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这首《离亭燕》他是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昇经历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正是北宋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1.对这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枝香》是一首怀古词,词的上片写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同样的意趣。
B.《桂枝香》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感慨深沉。下阕“念往昔”一句是过片语,一个“念”字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结句又转入当下,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C.《离亭燕》上片写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萧疏明丽而又脱尘绝俗的特色。“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浸”字用得形象而准确。
D.“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一句,从自然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多少六朝兴废事”的感慨作了铺垫。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以景结情,从低沉的调子里表现出作者的隐忧,耐人寻味。
2.《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伤今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6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2.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列对本课《鹊桥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对男女主人公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C.本词的内容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D.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2)这首词上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处士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注释:①李处士:即李羽,与温庭筠情谊颇深。②郑子真:《汉书》中记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用纯名词构成一个镜头, 使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继而又写李处士抚琴的场景,体现了李处士的文人意趣。
B.颔联和颈联写芳草红薇、仙禽雅卷,看似信手轻描淡写,却几乎把历代隐士隐逸生活的所有情趣尽收笔下。
C.尾联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如同南山坚定不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与共同坚守古代贤士的高洁品格的决心。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描绘了幽居之处的雅致,最后两句落到情感上,卒章显志。
2.本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志”与“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018-06-09更新 | 3663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樵者

【唐】崔涂

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

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樵”本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活方式,比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它代表了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和淡泊洒脱的人生境界,在诗文中常成为隐者的象征。
B.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的布置。衡扉,简陋的房屋。从颈联中可以看出樵者生活清苦,“独醉”中透着近似“新停浊酒杯”的“潦倒”之意。
C.本诗尾联与“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类同,但用意不同。本诗更强调山中遇仙的情节而非刘诗中的人事沧桑之感。
D.本诗语言自然朴质,但余韵悠悠;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又流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与向往。
(2)“香草美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殊含义。本诗哪一句承袭了“香草美人”意象的文学传统,有什么寓意?
(3)“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