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pí)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指潜蛰深水的鱼龙等因受战火威胁而怒,写出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感慨三国至今几次改朝换代,历史往事已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词豪情壮采,结句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023-02-26更新 | 47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机。
B.其一的三、四两句借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不凡。
C.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巧。
D.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诗风。
2.两首诗均写了山房春光,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①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②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
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是因为词人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用,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既写出悠然的景色,又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作者借此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意蕴深厚。
(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费衮评价“此词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后人评价“全词跌宕起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请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均是虚写景物,点明时间。这两句是对仗。
B.“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C.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绝望。
D.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请简要赏析。
(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谢朓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B.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
C.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D.“后庭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
2.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材料,完成各题。

文本一:

秋怀(其二)

孟郊【注】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文本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此诗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充当河南尹下属小吏时。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怀》从冰冷的秋月起笔,与月为伴的“老客”壮志也已消磨殆尽,开篇就奠定了全诗苦寒的基调。
B.《秋怀》中“冷露”二句语带双关:作者既感叹秋寒露重难以成眠,也悲泣人生梦想破灭。
C.作者以“峥嵘”来形容深秋时节的梧桐,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怀。
D.本诗中呈现的诗人形象与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有相同之处:均为晩境颓唐、愁病交加。
2.请结合文本二,合理评价孟郊《秋怀》诗的境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
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2023-03-30更新 | 4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
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
(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3-03-23更新 | 4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茶人 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   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人 陆龟蒙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年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注】①荈(chuǎn):茶的老叶,即粗茶。②(yǐng)子:子树,传说中的一种树,木质白如玉色,可以做拐杖。③獳师:一种兽名。④陆羽《顾渚山茶记》载:“顾渚山中有鸟,每至二月作声曰春起也,三、四月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唐时湖州每年贡茶一万八千斤,称“顾渚贡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诗再现了庭院被树掩映,院子中果子任由野兽吃的情形,侧面写出了采茶人家全家出动采茶的盛况。
B.陆诗描写了天赋异禀的茶民,他们能辨别茶叶的好坏,而这里的野茶也受自然的眷顾,带上了灵气。
C.陆诗联想到每当春日农闲的时候,在北山下,细嫩的茶叶好像和春风相约过一样,竞相发芽开枝,应节生长。
D.“皮陆”的诗歌具有奇峭、朴实的特点,这两首诗歌体现了他们的平淡诗风,选取日常化场景以平易的语言写成。
2.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请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生活真实”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