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主题美术作品的体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内容涉及新时代抗震救灾英雄、抗疫白衣天使等多个宏大主题。广大美术工作者用优秀红色主题美术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解码时代精神,以此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红色主题美术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凝聚社会民心。进入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上聚焦、聚力,如《风雨同舟》《飞天圆梦》《龙腾大湾》《彝家新村》等。它们讴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具有相当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和艺术深度,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紧扣时代脉搏、聚拢民心所向的社会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美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态势。

新时代红色主题美术作品蕴含象征意蕴,彰显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塑造了如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宝贵的红色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如青年艺术家邱敏君“以艺抗疫”,创作了水彩画《“疫”线党旗扬》。该作品定格的是一幅抗疫前线温暖人心的图景:一顶帐篷、一张桌子、一个临时设立的“党员先锋岗”,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安全防线。这类作品简单明了地表达一种立场、营造一种氛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新时代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红色主题美术作品,一方面追求艺术上的品格、意境,一方面追求思想上的纯洁、高雅,形成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的共鸣。在信息驳杂、思潮繁复的背景下,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美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艺术修养等大有裨益。人们在欣赏作品、接受美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摘编自韩波《新时代红色主题美术创作大有可为》)

材料二:

主题性美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以艺术的形式塑造国家光辉形象,弘扬时代英雄人物精神,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来说,意义重大。主题性美术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要建立在对该类艺术应有的“当下性”的充分认知上。

“当下性”首先具有时间意味,需立足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绝大多数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变化,选取有重要价值的社会事件,将其作为美术作品的题材,以此出发去确定主题并钻研技法,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2016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涌现出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品,如《辽宁号航母》《南海明珠》《最美太湖水》《幸福的菜篮子》《脊梁——汶川救援感怀》等,充分展现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经济上的伟大腾飞,以及人民生活世界的美好变化。

比起时间意义上的“当下性”,文化意义上的“当下性”是主题性美术更加复杂的特性。主题性美术的欣赏者不是逝去的生命,而是当时当下的生命个体。只有以作品为纽带,让一种艺术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生命个体身上发生,主题性美术的意义才能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理解不断生成,并且获得永恒的意义。而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存在不仅是自然性的,具有感官、神经、肌肉等的自然的身体,还是文化性的,是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民族习俗等构成的整体文化系统中的社会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认知到人的文化性存在,是理解主题性美术应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当下性”的首要前提。

主题性美术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不论其题材多么宏大、立意多么高远,最终都要以诉诸感官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感性上作用于特定时代的公众,推动其构建起自身作为个体的身心和谐,从而达到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最终目的。这种审美意义包含伦理的意味与认知的内涵,但后两者都必须以审美为第一要义,因为缺失了审美性的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因此,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本身一直都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课题之一。

主题性美术的创作是要常变常新的,不论是从时间维度上关注题材范围的变化,还是从文化意义上不断赋予各类题材以当代人所能认同的喻像内容,又或者从形式与风格上打破旧有的桎梏,都需要创作者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摘编自庞勇《论主题性美术的“当下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主题美术作品涉及体裁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宏大,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艺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
B.水彩画《“疫”线党旗扬》定格抗疫图景,画面温馨,体现了我党新时代的红色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
C.主题性美术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弘扬时代人物精神等有正向推动作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D.只要主题性美术作品实现了创作者和众多当时当下的生命个体之间艺术体验的互动,作品的永恒意义就随即得以产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题性和现实题材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聚焦点,《风雨同舟》等有思想、有情感的作品被推出。
B.优秀的红色主题美术作品,能够净化人们的精神,提高其艺术修养,坚定其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C.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应立足于当下,选取有重要价值的社会事件作为题材,并通过一定的技法进行创作。
D.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无论怎样理解,审美都应放在第一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新时代红色主题美术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凝聚社会民心”观点的一项是(     
A.山东画院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网络系列展,以跨越半个世纪的多幅作品,展示党的光辉历程和新中国建设的辉煌篇章。
B.云南民族大学举办“丹青绘党史·百年铸辉煌”红色美术作品展,展出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书法、剪纸、扎染等多种类型。
C.参观完海南省的主题美术展,昌江中学学生代表说:“《开训练兵·南海蛟龙》这幅画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我也想将来做祖国的卫士。”
D.年轻艺术家崔景哲通过红衣少女这一形象展开了以“中国红”为主题的系列工笔画创作,以这种特殊形式为每一个人讲解中国文化的美。
4.下列关于材料二主体部分的论证结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论证了“当下性”在时间意义上决定了主题性美术作品题材的选择。
B.其次论证了“当下性”在文化内涵层面上使主题性美术更加复杂。
C.最后进一步论证了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形式风格的“当下性”)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课题之一。
D.材料二是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证的。
5.复兴中学学生会要举办“新时代·新青年·新风尚”美术作品展。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主办人,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说明作品入围标准。
2022-10-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恒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改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D.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5.《大学》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的大约是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曾是最受注目的星辰之一。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北斗星之得名,源于它像古代的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对于大地的网络方法是方格计里法,这在古代地图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对于天文的网络方法,也早已经出现。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发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鹖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初昏,斗柄指卯;……十二月初昏,斗柄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是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这种斗柄所指的循环,历经二十四向,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相应。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之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我们先辈的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在功能服务上,北斗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中国北斗全球梦圆》,《人民日报》20208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眼中,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它使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七星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
B.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用这种框架来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而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
C.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科技系统,它在研制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了众多困难。
D.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北斗三号在兼容北斗二号功能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的一项是(     
A.《夏小正》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B.《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
C.《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
D.《宋史·乐志》曰:“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3.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所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性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鲜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厘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材料三: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4.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中国新诗有其独特的风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
2022-10-2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一:

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中央处理香港事务,从来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从来都以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央政府的心同香港同胞的心也是完全连通的。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关键节点,我们应对香港的未来有进一步思考,这种思考不应固步自封,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先进之处,并融合中国智慧,探索解决香港问题的独特道路,开辟“一国两制”新篇章。

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地缘,即处于中国大陆与全球海洋世界的交汇处。因此,中央对香港的战略定位始终着眼于全球战略。能否开辟“一国两制”的新篇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如何看待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的哲学精髓就是秉持了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以改革开放的精神虚心学习西方文明的文化知识和治理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和提升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展开理论创新。就像大地吸收雨水、容纳江河乃至大海一样,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从西方文明和其他人类文明中不断汲取营养。唯有理解“一国两制”背后的哲学真谛,才能理解“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始终包容并虚心学习西方文明的有益要素。“一国两制”未来要开辟出新篇章,关键在于“不忘初心”,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唱衰香港,要始终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以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香港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独特优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香港的战略定位主要着眼于经济,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内地与全球资本主义的通道来服务于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后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也是这种大战略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不断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我们逐渐掌握了驾驭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香港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窗口”地位不断下降,而香港又面临自身经济问题,需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适时调整香港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从过去的“走进来”战略调整为“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的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乃至文化理念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将香港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从经济定位转向政治定位和文化定位。随着进一步发展,中国不仅要有驾驭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能力,而且必须有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能力,以此有效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保证内地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需要虚心学习如何驾驭全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在全球舆论下赢得话语权。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驾驭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善用香港的“一国两制”“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香港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就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战略定位,逐渐转向政治战略和文化战略定位。

“一国两制”要开创从经济战略转向政治和文化战略的新篇章,就必须坚持“两个建设好”战略,融合中西智慧,既要把社会主义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建设好。这就意味着不能用内地治理社会主义的方法来治理香港的资本主义,而要用香港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来解决香港问题。在这种全新的战略定位中,香港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积累知识、经验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相应的治理人才。

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治理好香港的资本主义,推动香港精英人才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事务中,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阶梯。

由此,“两个建设好”的战略就会逐步建构起一个内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外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世界体系。这既不同于当年苏联在全球推广共产主义的体系,也不同于当前美国以美国模式推动历史终结的世界帝国体系,而是将中国的天下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推动天下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或中国方案。

(摘编自强世功《如何融合中西智慧开辟香港“一国两制”新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跟中央政府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和完全连通的心意,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B.香港回归25周年引发对香港未来的更多思考,这种思考应是开放的,应中西并用,以求探索香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C.虚心学习如何驾驭全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就能使中国逐步掌握驾驭全球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能力。
D.“两个建设好”战略赋予香港新的定位,即为中国开创全球政治和文化战略积累知识、经验和技巧,并培养适用的人才。
2.如何借助今天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开辟出“一国两制”新篇章?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2022-10-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宏阔深邃的史前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人的生活圈逐步进入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 宾馆、商圈组成的“恒温走廊”。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正如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我都开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徐冬冬在“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摘编自王岸柳《生命美学,诗意观止》)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普及了节气、物候等相关知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熟悉,而七十二候或许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的自然现象编写而成。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以大观小,从季候、农事、风俗等大变化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与现象,那么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选那些最生动、最鲜明的自然对象,总结出节气演变的规律。无论是何种角度,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这正是贯穿本书的线索。

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把自己放进大自然中,问天,问地,问春夏秋冬,更问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读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节气科普内容。作者以“万物含新意”开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接着作者感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孕育着生命、饱含着温暖、勃发着生机的阳气昂扬着,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这样情感饱满、感悟深刻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画家徐冬冬创作的“东风解冻”中国画,在深色中点染进红黄绿蓝四种鲜明的色彩,整个画面顿显生机。

文字与图画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充盈着浓厚人文情怀,读来颇具代入感。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该书富有新意地从生命美学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既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与当代价值。

(摘编自潘凯雄《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地中海大文明圈的冲击,使得古印度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先后消失或没落。
B.在一定程度上,身处大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应对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C.七十二候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和节气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与本书图文互补、互相映衬,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徐冬冬和徐立京专注的领域不同,徐冬冬以画家身份介入到关于节气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中,并以大量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为旨归。
B.王蒙、丁一汇等人的对话都从生态美学角度,拓宽了读者认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视野与空间,是人文与科学的一次有机融合。
C.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D.两则书评各具特色,评论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注重援引原文作者的相关论述来佐证自己观点,从而使评论兼具理性和感性。
3.下列谚语不符合材料中“七十二候”内涵的一项是(     
A.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
B.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
C.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
D.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4.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最后归零到“立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创意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921日,7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线以350千米的时速运营,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事业的巨变让国人为之振奋,更让世界为之惊叹。截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达12.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2.2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网络。中国高铁凭借自身研发、创新、建设的综合实力,有底气、有自信成为世界的“宠儿”,用独特的方式成为印证“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的一张“国家名片”,成为来自2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的青年们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摘编自《中国高铁缔造强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我国动车组与非动车组客流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十几年来,中国铁路人将高铁修遍了大江南北,惠及大半个中国。但谁能想到高铁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受地形影响,广东深圳到茂名的高铁选线必须通过小鸟天堂。深茂高铁绝不能惊扰快乐的小鸟!工程涉及桥梁、接触网、结构、环评、材料、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设计、施工及养护维修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动力学试验及实测等实验手段,最终推荐了金属吸声板与改性ECC混凝土两种材料,构成三段圆弧状外形,研究设计出的拱形全封闭声屏障,对小鸟天堂核心区的声级仅增加0.2分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216日,经环评部门专家严格检验,认为“能基本达到不增加环境噪音的效果,为高铁或城际铁路在城区及邻近环境敏感点的建设扫清了障碍”。

严寒地区的高铁就像是修在了冰淇淋上,开化了就会四处翻浆,发生变形。上冻时,土壤中的水结冰膨胀,会进一步将高铁的路基胀裂。这样的反复称为“冻融循环”。在高铁桥跨过洼地时,冻融循环会破坏桥墩基础,使桥墩胀裂,强度受损。高铁穿山时,冻融循环又会使隧道发生裂缝,使隧道在夏天雨季变成“水帘洞”,冬天又变成“冰窟”。因为冻融循环的存在,高寒地区的工程对设计、材料、工艺以及工程精细度的要求都远高于一般地区。科研人员运用创新的无碓轨道、高性能混凝土等,使东北高铁在“冰火两重天”里越走越远。

材料四:

一些批评人士说,中国修建庞大的高速客运网没有实际用处,只会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事实上,修建高铁是对急需升级的中国铁路系统进行的一项长远规划。高铁修建成本溢价不高使得票价较为适宜:比普通火车票价高,但比机票价格低。合理的票价有助于提升客运量。更重要的是,将大部分客运从现存普通铁路线上分流,有助于释放更多的货运空间。水车运力增加将改变这些企业的运输方式,从而节省大量成本在增加,而且主要是以大幅增加的巨额债务形式呈现的。这种财务风险是否过高呢?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现在开建高速铁路,中国仍可以维持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比再等一二十年待薪资上涨推高其他成本之时再建要明智得多。再者,为了长远的经济效益,短期内采用借债的方式进行工程融资,也是值得的。五十多年前美国正是靠修建公路让现代商业在全国变得更加可行,现在中国正在通过高铁技术让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经济一体化来提升综合国力,并且中国的速度要快得多。

(摘编自美国华尔街日报《高铁助中国经济走上快行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拥有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网络。
B.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动车运营将成为中国铁路运营的主力,非动车运营将逐渐退出市场。
C.根据材料二可知,2012—2017年,非动车组的客运量逐年下降,2017年达到历史最低谷,运营增长率同步下滑。
D.高铁通过合理的票价吸引部分非动车和飞机乘客改变出行方式,提升客运量,释放货运空间,节省高铁运营成本。
3.结合上述四则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发展高铁的积极意义。
2022-10-2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减”以其系统性的布局谋划,超越了原有的改革措施,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也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改革优势,帮助回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挑战——学段衔接问题和措施联动问题,从而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变革契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实践,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双减”作为一场基础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其落脚点不再是课业负担治理本身,而在于引导基础教育的育人转向。“双减”改革中出台的30条细则规范了校内题海战术、校外补习培训,传达了对于重分数、重升学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也引导了学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以“双减”落地为起点可以预见未来的基础教育会更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强化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将为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展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说系统性的“双减”改革关注了基础教育的育人问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化解路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联动问题要求我们系统规划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达成改革举措的关联和内洽。“双减”改革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围绕着教育生态优化这一主旨,在战略布局上达成了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改革等多项改革的同步推进。当我们在“双减”时代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双减”带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合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性环境支持,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到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北京市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9个全国试点地区之一。在“双减”政策的大框架下,试点地区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先行先试,做好探索,有助于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不仅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而且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
B.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的表现。
C.作为“双减”试点地区,北京市先行先试,做好探索,有助于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D.只要做到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就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落地后,未来的基础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B.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借助基础教育改革合力,获取整体性环境支持及取得知识学习等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C.教育部坚持从源头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五育并举”;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D.“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需要全国一盘棋,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国务院教育督委会办公室派出16个督查组赴多地实地督查减负情况。
B.江浙沪皖相关协会联合发表了倡议书,倡议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C.甘肃省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
D.海淀区很多家长认为“双减”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决心。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推进“双减”真正“落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关研究显示,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文化消费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而我国的文化消费仅有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1/3左右,这预示着我国文化消费还有巨大潜力。不仅如此,从宏观环境看,文化强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创产品创新开发有了较强的政策支撑,年轻消费者成长的大环境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都是博物馆文创产品长红的有利条件。文创产品是基于文化的再创作,脱离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就失去了进行创意设计的根基。文创产品必须有创意、有设计感,简单地照搬、“高冷”是行不通的。魔性、呆萌、憨态可掬、古今碰撞、设计新颖,文创玩偶“马踏飞燕”不走寻常路的反差感是迅速俘获消费者芳心的重要原因。从文物转化为文创产品,需要有温度的设计,是从抽象到具象把传统时尚化的再设计过程,要让消费者感受到文化价值的延伸,产生心灵的共鸣,实现精神层面的愉悦。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文创产品不是奢侈品,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方便携带,也是应考虑的因素。

(摘编自《让文创产品成为爆款 掌握走红密码是关键》《中国旅游报》2022823日)

材料二:

“誓要拿下‘绿马’”“等了20多天终于到了”……今年夏天,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马踏飞燕”一炮而红,一周内销量约2万件,线上线下店铺都被买空。

从雪糕到盲盒,从小夜灯到立体书……暑假期间,不少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博物馆文创产品也频频“出圈”,屡屡掀起消费热潮。

近年来,“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现象,博物馆文创开发也呈现井喷态势,新模式、新玩法层出不穷。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三类文创产品为创意美食、饰品配件、家居摆件。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种类超过12.4万种,实际收入超11亿元。各类市场主体与博物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增强,由最初的展陈设计施工扩展至博物馆规划运营、教育研学、媒体传播、文创开发、营销推广等各领域,为满足公众多元化、高品质文化需求奠定基础。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背后》《光明日报》(2022082409版))

材料三:

823日下午,海珠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介交流活动在广州创投小镇举行。活动旨在更好地发挥海珠区数字经济、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数字文化创意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本土数字文创产业发展。

据了解,为推动游戏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海珠区成立“创意文化顾问团”并于现场举行聘任仪式。

顾问团汇聚了来自数字文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专业协会、出版发行、法律、高校等领域的9名行业先锋和专家学者。顾问团成立后,将持续举行一系列的调研座谈、论坛沙龙、行业培训等活动,发挥出传达行业最新政策要求、监管行业漏洞偏差、指导数字游戏创意产品健康发展的作用。

海珠区投资促进局围绕海珠区营商环境和产业招商服务作主题推介。琶洲管委会重点介绍了7月新出台的《广州市海珠区推进游戏产业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健康发展的促进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据了解,《措施》大力支持游戏企业落地发展,对研发创新、载体招商、落户海珠给予补贴奖励。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人才引进名额、协调入户、子女入学、办公用房租金补贴等优惠。

(摘编自尹传红《广州海珠:推动本土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广州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人均GDP的角度还是从宏观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消费都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文创产业的发展。
B.历史文化是进行创意设计的根基,基于历史文化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让年轻消费者认同传统文化、实现精神愉悦。
C.近年博物馆文创呈现新态势,各类市场主体与之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可以为公众提供多元且高品质的产品。
D.广州海珠区整合数字经济与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本土数字文创等产业发展以实现发展文创产业这一终极目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是文物通过时尚化设计而使得文化价值得以延伸的产物,可以实现消费者精神愉悦。
B.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而引发博物馆在假期迎来参观高峰,推动了文创经济的发展。
C.海珠区采取一系列举措,内强实力,外引商机,将会对本地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D.甘肃省博物馆与海珠区在文创产品研发上大相径庭,前者着力于实物,后者落脚于数字产品。
3.文创产品在设计时需要哪些考量因素?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说明。
2022-10-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教的智慧也是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文艺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责任重大,路途坎坷,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先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而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要向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它们都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达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的自由。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儒、道、释互补的大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2-10-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