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一词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在知乎社区内,排在内卷化话题讨论区最高位的问题几乎集中在对于这一概念具体所指的释义上。或者说,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代价,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赢得考生、社会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内卷化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最终的固定状态后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现象。
B.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化”,它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历史学家黄宗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公众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于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C.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D.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是(       
A.老马近二十年在城里努力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B.唐三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C.图书管理员赵老师工作十几年,虽然一直没有升职,但经常有新研究成果发表。
D.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他也没有改变。
4.在当下的语境中,内卷化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现代年轻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图,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选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摘编自陈吴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爱岗敬业,是爱岗和敬业的合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所以,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精益求精,是指一件产品或一种工作,本来做得很好了,很不错了,但还不满足,还要做得更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因此,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要义。

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样,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甚至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工人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工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0155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工匠精神

(摘编自徐耀强《论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所以我国古代手工业特别发达。
B.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说明他虽然杀牛技术娴熟,但仍然缺乏全局视野。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创新。
D.“工匠精神”在本质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要求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了古代工匠治玉时的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B.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职工能否称之为新时代“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
C.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我国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
D.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而推进“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文化的培育。
3.请根据材料三回答,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具有哪些价值和意义?
2022-11-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905年张謇筹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媒介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博物馆处在发展“转型”期,如何让大众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是重中之重。

现在,不少人走进博物馆,总感到展陈方式呆板,偌大的博物馆,藏品虽然众多,却处处都是“面无表情”的表达。显然,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时代下,单一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方面,许多先进的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将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如营造开放空间,开设数字博物馆,推动VR(虚拟现实)游览,运用动漫、3D加强互动性、趣味性,观众在参观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滋养了心灵。

博物馆建设在不断改进,但展品的说明还是很简单,可观众来到博物馆,是想了解文物所蕴含的知识,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果他们参观时读读标签就离开,就仅仅是“到此一游”。为此,博物馆要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可以广泛发展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培训,构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团体,让他们活跃在博物馆里。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不仅能拉近博物馆展品和观众的距离,而且因为他们来自社会各层面,具有宣传、推介博物馆的便利,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目的。

在物质渐渐富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博物馆仅仅“免费开放”显然不够,还需更深层次地进入国民生活,增进“亲密对话”。比如南京博物院打开神秘的文物库房,让公众了解文物保管知识;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馆则向聋哑人士和其他残疾人士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故宫博物院更是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故宫里的文物医院”。博物馆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公众与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各种馆藏因此也呈现出更丰富的价值。

一直以来,博物馆就是通过对藏品的收集、研究,生成陈列展览,并向大众开放,确有“守株待兔”的姿态,难怪参观者寥寥。今天,博物馆应主动与现代传媒建立关系,逐步形成合作,积极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开办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网上虚拟博物馆,这些媒介宣传吸引民众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每天发送馆藏文物图片,同时附加生动的文字说明。一位博友留言:“如果博物馆的说明都像国博微博这样有趣生动,我愿意天天去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多样方式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让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

(取材于付彪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是指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来实现价值的各类文化产品。它既包括博物馆的展览,把独立文物或艺术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博物馆产品,如博物馆指南、图书、图片等。

被称为“最后一个展厅”的博物馆商店,其中的“展品”——文化创意产品的精彩程度,也影响着观众了解博物馆文化的程度。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除了要具备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外,还要具备收藏价值及一定的文化附加价值。每件文创产品都应做到为大众带来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才是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尝试将喜庆生动的年画嫁接于新的载体上,赋予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新的内涵,使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散发出特有的光芒。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册,用剪纸的形式将杨柳青木版年画还原出来,一个载体承托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堪称巧妙。在该博物馆商店,观众可以把“年画瓷瓶”“年画内画壶”“年画折扇”等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的商品带回家。而一系列价格亲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例如以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扑克牌、丝巾、风筝、钱包、明信片、牙签盒等,也颇受大家欢迎。

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有专家指出,产品设计一定要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能够为博物馆主题文化展览起到促进作用。大众在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后,来到售卖区,购买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文创产品,这是将博物馆的文化带出了博物馆,将文化带回家,带到社会,使得博物馆主题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无限延伸。而且要注意文化创意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但传承不等同于复制,单纯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当今社会人类发展的源泉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意。因此,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要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元素传承下来,文化是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核心。一款好的博物馆创意产品设计,要有温度,有情感,赋予产品文化精神的内涵。同时,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最大可能地接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真正价值。

(取材于胡春萌、徐雪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真正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毅然选择了先进、积极的文化方向。博物馆在保藏中华文明物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迪各族民众智慧,培育地域文化认同,构建世代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别的文化机构难以提供的特殊的知识源泉,人们在博物馆中获得文化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同时,博物馆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性资源,使其能在区域性、全球化的世界里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涌起,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特征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还应该是一个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担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今天,博物馆文化表现出的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引领着社会民众的人文追求,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我国的博物馆有联系社会、融入社会、服务大众的传统。例如当年东北博物馆自建立之初,就筹办了“伟大祖国历代文物展览”“生产工作演进史”等陈列展览,并于1954年起组织流动展览小组,赴长春、大连、抚顺等25个城市和地区进行巡回展出,在全国首创了流动展览这一服务大众的展览形式,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和社会民众的欢迎。

(取材于单霁翔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展陈方式僵化B.展览说明简单
C.固守而少宣传D.藏品保护过度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B.富有创意地传承文化
C.体贴而具有强烈情感D.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不能作为现代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一直追求先进的文化方向B.拥有大量的特殊的知识资源
C.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性资源D.使命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博物馆为吸引大众参与活动采取的措施。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现代博物馆如何履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内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概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割裂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强调二者对立。
B.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既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也是文明的理想归所。
C.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但本乎性情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要发乎情,止乎理。
D.认识到中华礼乐文明通情达礼的特质,便可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钱穆的观点,表明作者对此的认同,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启发现实的角度,重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华礼乐文化进行了分析。
C.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优点,兼及不足,体现了作者辩证的态度。
D.文章通过梳理“理”的两个源头,证明理虽然排斥情,却是情的最终归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这种“好”是其理想人格现实情态的反映。
B.“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段话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理”的原则。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古人将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战国时楚国奸佞小人共情的集中体现。
2022-11-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你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

材料二: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


(摘编自刘洪梅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材料三:

628日上午,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上天清气朗,滔滔江水从白鹤滩水电站两侧的进水口滚滚流入,驱动左岸1号和右岸14号两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高速转动,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

鹤舞金沙,当惊世界殊!这是西电东送国家重点工程、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历史时刻。现场的建设者们欢呼雀跃,用力挥舞手中的五星红旗。

除水害、兴水利,中国人自古孜孜以求。从京杭大运河到都江堰,从二滩电站到三峡工程,无一不留名世界。今天,穿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长江上游金沙江上不仅再现高峡出平湖,其独有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更堪称水电珠峰

三峡单台机组70万千瓦,溪洛渡77万千瓦,向家坝80万千瓦,乌东德85万千瓦,100万千瓦就是‘无人区’。东方电气集团驻白鹤滩工地总代表王笑君说,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白鹤滩,中国已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电行业核心技术。

百万千瓦机组是白鹤滩的心脏,超级大坝则是它雄壮的身体。站在坝底抬头向上看,近300米高的坝体横亘峡间、巍然挺立,两股洪流从截面达44平方米的泄洪口喷涌而出,倾泻在偌大的水垫塘,轰隆隆的水声响彻耳畔。

白鹤滩全坝采用低热水泥,利用多项技术创新,解决了‘无坝不裂’的世界难题。三峡集团白鹤滩建设部工程师周孟夏说,坝体内还埋设了上万个监测器,可实时感知温度、变形、应力状态等重要信息,非常聪明

白鹤滩水电站还拥有长达217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洞室群,数百条洞廊层层叠叠、纵横交错,俨然一座地下城迷宫。水电七局白鹤滩施工局工程师齐磊沿途介绍,即使常年在洞内施工,如果没有红绿灯和指示牌,他们也会迷路。

很多白鹤滩建设者一开始进场后,数年如一日地扎根在这高山峡谷。一些年轻工程师大学毕业就来到白鹤滩,在这里结婚生子。多的时候,有数百个白鹤滩宝宝在工地生活。

如今,白鹤滩水电站也像宝宝一样在数万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培育下长大成人。这个登上世界水电珠峰的中国水电骄子,建成后预计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达到624亿千瓦时,帮助减排二氧化碳约5160万吨,成为搏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颗绿心

(摘编自《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发去贺信,表明了我国领导人对这一登上世界“水电珠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重视。
B.作为“西电东送”国家重点工程的白鹤滩水电站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在高端装备制造上有重大突破。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D.中国经过完全自主创新,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电行业核心技术,白鹤滩水电站采用低热水泥,利用多项技术创新开启世界“无裂大坝”之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鹤滩水电站工程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是建设者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取得的成果。
B.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有数百条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如同“迷宫”的洞廊,由于里面没有红绿灯、指示牌,即便是常年在洞内施工的人也常常会迷路。
C.白鹤滩水电站工程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离不开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最多的时候,有数百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在工地上生活、工作。
D.白鹤滩水电站拥有堪称“水电珠峰”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工程全面建成之后,其最高发电量预计可以达到每年624亿千瓦时。
3.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1-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将神话历史化,把代代相传的神话当做历史,而现代我们则用历史的眼光来解读神话。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宇宙观,同时在破解宇宙的秘密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女娲神话、希伯来神话、古希腊神话都对宇宙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表达出早期人类文明的宇宙观。

早期人类长期彷徨于梦想状态与大自然的威胁之下,而当他们领悟了宇宙的讯息与呼唤时,立刻以怒涛般澎湃的热情,一气呵成,创造了神农神话。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文明产生了。这些形形色色、似乎荒诞不经的答案经过古人不断地进行阐释和发挥,一代传一代,并坚信这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坚信这是自己与世界的精神交流。

神话是中华文明的灿烂起点,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留下了最脍炙人口、最富于生命力的神话。神话是人类对最完美的自我的一种期待,它以浪漫史诗的形式再现了人类最初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对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神农神话是一首生命的颂歌,洋溢着瑰丽奇幻的生命热情,把宇宙生命化、把生命人格化,最后,也把人类超人化。于是全能的、至上的神以及大英雄,就出现在原始精神世界中,成为神话的核心,但其本质,则是早期人类生命力的外溢。

神话具有启示与规范的力量,它是文化的源头之一,原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古代神话世界观孕育的孪生儿。古代所有的学问,都与神话有着难分难解的亲缘关系,有的从神话中派生出来,有的又会反馈到神话中,推动神话本身的形成,影响神话的流传、演变,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精神世界的源头。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是世界神话中最美丽、最伟大的神话之一。它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出世、神的家庭、神的创造、神的战争、人类世界的起源、人神爱恋、人与神的合作与斗争。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及与自然进行的斗争。中国神话创造出一系列神的故事传说,最早阐述了中国人的人文理念,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伦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人类文明创造了神话,而它的流传又因为社会发展而变形或消亡。神话的保存特别依赖于古文献的记录。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乃至西汉、汉魏、两晋之交的动乱,三武一宗灭佛和明清的文字狱,都造成书籍的大量流失。目前古籍中记述神话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等,在《国语》《左传》及《论衡》等书中也保存有片段材料。

神农神话有人类早期特定的现实和思想的反映,决定了它的兴旺时期只能是在人类的婴儿期或童年。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认识也得到提高,人类走向成熟,大自然逐步被支配,对自然的神化不再成为人类意识的特征,而作为社会生活和思想的一面镜子,神话从内容到表现方法上都必然产生较大的改变。

(摘编自杨槐《众妙之门—一文本中的神话与神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宇宙观,是人类对最完美的自我的一种期待,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
B.神农神话将人类超人化,全能至上的神与大英雄是其核心,是早期人类对强大生命力的颂歌。
C.我国创世神话有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前者奠定了我国社会的道德和伦理结构基础。
D.我国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国语》等古代典籍中,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对待神话的不同态度的比较,来引出下文的论述。
B.文章运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了神话的产生、神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及其流传等问题。
C.文章将世界神话与中国神话交替论述,在比较中凸显了中国神话的魅力和历史地位。
D.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多样,增强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具有启示与规范的力量,所以古代所有学问都与神话有着难分难解的亲缘关系。
B.神话中英雄传说的产生和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活动及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密切相关。
C.盘古、伏羲、女娲等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故事来源于远古时代先民对祖先的崇拜。
D.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的逐步成熟,神话不再是人类意识的特征,它将退出历史舞台。
2022-11-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

(摘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

材料二:

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见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么?鲁迅曾经把批评家的工作比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烂苹果,而是强调,要从别人以为不屑的烂苹果中剜掉坏的,留下好的,“倘没有(好的——引者注),则较好的也可以”。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把棒喝视作良药。

其实,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漫无边际的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从“烂苹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学而言,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数量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文学批评何为?我以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批评是一种阐释。在批评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批评家应当坦然甚至兴奋地激赏那好的一面,也有权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两面有时并不能够剥离,它们经常是一体的,是作家作品风格的组成部分。批评的难点正在这里。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时候,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并没有做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也即通常所说的“作家论”。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系统梳理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背景、成就、特点和风格,又能够指出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和可能上升的空间与路径,那是批评之责,也是作家之幸。

(摘自阎晶明《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而后者更重要。
B.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
C.文学批评是向读者推荐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与不足的一面经常是一体的,无法剥离,这是批评的难点。
D.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做到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助益文学创作。
2.对文中“剜烂苹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烂苹果”不是形容文学作品毫不足取、一无是处,而是指作品本身有问题或缺陷。
B.“剜”的前提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
C.“剜烂苹果”要有批评的锐气和勇气,拒绝无原则的吹捧,多用“酷评”“骂派批评”。
D.“剜烂苹果”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因为有时“烂”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体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
B.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
C.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
D.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4.对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两位作者有什么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举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的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D.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新诗只有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
C.虽然新诗已经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还要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好诗”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C.红烛啊!你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诗歌发展的现状。
5.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人而去的日月,不肯人的岁月,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字、字、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纯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便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诗的自然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陶渊明所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推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清人潘德舆认为,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出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元好问对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的评价,可看做陶诗自然、朴素、纯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境界,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
2022-11-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