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为了抵御匈奴,在秦、赵、燕等国长城的基础上,一道绵延万里的宏伟建筑在北疆拔地而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摘编自张不叁《秦长城:成为中华图腾的万世基业》

材料三: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摔跤、歌舞、音乐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绘画、工艺美术、手工业技艺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

——摘编自罗哲文《中国古代长城南北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从战国时期到秦朝,“长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三则材料,指出“长城”在历史上有哪些功能或作用。
(3)请你为“长城”设计一句宣传语。
2024-05-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
2 .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蕃人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材料三   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轴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代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措施有哪些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2024-05-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文轩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秦朝开创了后世沿用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材料二

(1)秦国于哪一年由谁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伟业?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两项措施?秦王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2024-05-0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4 . 邮传万里

材料一   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可分为邮、驿、亭、传、置五种,遍布全国各地,邮驿传递方式按传递工具可分为步递、车递、马递和船递四种。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交往愈加频繁,汉代交通线上的邮驿和翻译通常合而为一,邮驿骑手还兼任翻译、接待等各色职务,他们在国家治理和民族交往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晋文等《汉代丝路上的“信使”与“翻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邮驿的特点。说出秦汉时期邮驿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19世纪30年代,普通英国人寄信都是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费,不但计算繁琐,邮资也很昂贵。随着蒸汽印刷机等技术设备的出现,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正式发行,规定每半盎司以下的信件,不论路程远近,只贴一便士邮票。

——摘编自蔡少彬《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邮票“黑便士”诞生的原因。说出该邮票发行的影响。

材料三   万国邮联与中国邮政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时间事件
1947年在第12届邮联大会上,中国被选为邮联新成立的理事会成员国并担任副主席职务。
1950年万国邮联执行及联络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宣布,接受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局长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取消台湾国民党政府在万国邮联的地位。
1951年万国邮联通过美国提出的非法决议,台湾国民党当局成为邮联的成员,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了与万国邮联的联系。
1972年万国邮联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万国邮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生效。
1999年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89个成员国代表共商21世纪国际邮政大计,并最终形成“北京战略”,成为之后5年的发展目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1972年中国邮政与万国邮联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人说:“邮政没有国界却摆脱不了政治”。针对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④史实除外)
2024-05-06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
5 . “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秦朝统一的货币与文字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三个环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体现的是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材料四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经济政策"指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2024-05-0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勃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宋代元代
政治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摘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民族关系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闵、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你认为我国古代“大一统”有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在政治举措和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3)举出元清两朝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措施,请结合材料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2024-05-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零模)历史试卷
7 . 新闻媒介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秦代,就有较多的石刻、木刻、器皿铸刻等传播官方的新闻性信息。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诏书通告天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在出土的器皿、木牍等许多文物上,都有各种方式铸、刻或戳印的这四十字诏书,当年几乎家喻户晓。

——谢金文《中外新闻史概要》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期间。自1896-1898年两年时间里,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材料三   在美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中,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发表的炉边谈话是推进广播事业的重要事件。他在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就宣称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由于他是在白宫楼下起居室的炉边,采取了很随意的谈话形式,历史上称为“炉边谈话”。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通过收音机直接听到了罗斯福总统用那亲切有力的声音形象地解释了新政的措施。广播为稳定美国人心、战胜危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广播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功不可没。”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1)材料一中,秦代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载体有哪些?秦始皇“诏书”中提到了哪些历史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戊戌变法期间出现办报高潮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罗斯福谈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5-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原,甚至还取代了某些王朝;但是,不是中原人民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同化。

材料三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赢得“天可汗”的尊号。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西汉时为加强对西部边疆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南北朝时期的哪一改革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同化”? 写出“游牧部族侵入中原”曾建立了哪些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两例)?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写出两个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4)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
2024-05-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9 . 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59月陈独秀《敬告青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1919年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两段文字表达的共同主张。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写作,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掀起了一个广泛的学习苏联的热潮。在建国初就有一个学习俄语的群众运动。在新中国建立的头两年,中国开办了12所俄语专科学校,在校学生有5000人。此外有7所高等院校设有俄语专科学校和俄语培训班。在此期间,以中文出版的俄语书籍达3100种。从1952年起,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中国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中国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

——摘编自邓绍根《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

(3)根据材料三,说说建国初为什么会出现广泛学习俄语的局面?列举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领域学习苏联的举措。
2024-05-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多校2024年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10 . 人类文明因交往和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灵渠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材料二

材料三   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一表明,灵渠和隋朝大运河有哪些共同作用?
(2)图中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该道路开通后,中国史书对当时的古罗马称呼是什么?在古罗马首创“元首制”使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人物是谁?
(3)不同文明之间为什么要“交流互鉴”?为“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我们应该如何做?
2024-05-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