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爬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
3.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4.为什么这么多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3-06-21更新 | 0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
真题
2 . 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是(     

在广安市农产品交易会上,龙安柚种植大户冯建国说:“①‘小柚子’要做成‘大产业’,必须改变产业小散弱。通过成立龙安柚协会和合作社,我们将业务拓展到外省。群策村龙安柚种植面积大约稳定在2000亩左右。乡里正计划引进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做得更长,从而增加产业竞争力。”

A.①B.②C.③D.④
2023-06-16更新 | 437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散文《梧桐》,完成下面小题。

梧桐

①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间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睛;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②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③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籁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④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漓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之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越。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再往后就是雷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枝条加以整理。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⑤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那是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⑥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灵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⑦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⑧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琴声就是爱恨悲欢滔滔而出,千般情感一发无收。

⑨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⑩不幸的是,一棵梧桐不能为琴,却成了我的书案。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故,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⑪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知音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

⑫你看,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1.“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②~⑫段分条概述。
2.分析开头所引古诗在全文的作用。
3.“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这句话中“不幸”指什么?“大幸”指什么?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4.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用诗意的语言为梧桐的出场铺垫了美的氛围,引出下文对梧桐可做琴、可记感情、可为他物但初心不改的品质的赞美。
B.“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
C.“你看梧桐的年轮,那是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赞美梧桐是大自然的乐音的记录者。
D.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情节跌宕,文采斐然。
E.作者在文中既赞美了嘉木梧桐,又托物言志,诗意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2023-05-31更新 | 4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各题。

桂花树下的茶花

鲁建文

①满院子的花木,我最喜欢的却是这棵桂花树下的七芯球茶花。它虽卑处一隅,但始终生机勃勃。每当到院子里赏花时,总是要让我生出一点愧对它的感觉来。

②这棵茶花是朋友小张送我的。小张本是学美术的,却爱上了花木种植,成为闻名遐迩的茶花种植专业户。那年,我应邀参观了他的种植基地。在那个平缓的山坡上,我第一次见到了那样漫山遍野的茶花。它们形态多样,有球状的、碗状的,也有碟状的、樽状的,而且色彩斑斓,殷红、大红、水红,纯白、乳白、粉白、桔黄、鹅黄,淡黄……真可谓应有尽有。最让人叫绝的是,那成千上万棵茶花,被按色彩的大类,成不同的几何图形种在山坡上。从坡下往上看,宛如一幅巨大的抽象派油画。那无法计数、五彩缤纷的花朵,就像那堆积在画面上厚实而富于变化的油彩色块。他领着我在基地内穿行,不断指着分区的茶花说,这片是六角大红,那片是十八学士;这片是赤丹,那片是香妃;这片是白宝珠,那片是七芯球……并一一向我介绍着它们的特点及生长习性。结束时,他从土里取出一棵七芯球送与我。

③我也是一个花木爱好者,院子里早已种得满满的,我只好将这棵茶花种在了桂花树下。桂花树有着与平房不相上下的身高。茶花在它的下面,就像是一棵生长在雨伞之下的小蘑菇。除清晨的旭日会送给它短暂的温暖,傍晚的斜阳会带给它片刻的抚慰外,其余的时间只是阳光穿过茂密的桂花树冠,筛洒而下,在它的身躯留下一些零星的光点。与院子里的其他植物相比,它所接受到的阳光恩惠显然少得可怜,但它似乎毫无怨言,很是满足。春去冬来,它总是舒畅地、纵情地生长着。每当花期一过,它便雨后春笋般地发枝,树冠上长满了绿中带红的新叶。但我心中那种不该将它种桂花树下的疙瘩却一直不能消除,便殷勤地为它浇水、施肥,以求弥补。几年下来,它的身躯,便从来时与二三岁的孩提相仿,已经长成了七尺男儿一般,不乏蓬勃生机。

④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大地尚未完全苏醒,它便率先张开笑脸,尽情地开放。它的花儿虽然不多,稀疏地点缀在树冠的绿叶之间,但不仅个头大,而且红得格外可爱,是那种饱含着水分的红,体内积蓄着充足养分的红,花瓣厚实,鲜艳,且湿润,加上那金黄色的燕丝,就像是仙女抛下的一颗颗绣球。它每一朵花开放的时间比别的花儿也要长得多,有着一两周的花期。就是要凋谢了,也表现出依依不舍,花瓣一片一片地分二三天慢慢地落下。这时的花朵,虽然变得残缺,但有着与残荷一样的另类之美。院子里与它呼应的,只有东角上的那株腊梅,在那还不见一片叶子的枝头上,一朵挨一朵地开着指头大的黄色花朵,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味,而其它的植物仿佛都还在熟睡中似的,毫无声息。它俩一红一黄地竞相开放,格外耀眼,顷刻间,便让整个院子有了春天的色彩和春天的气息。

⑤邻居老刘家也有一棵七芯球茶花,种在院子的正中央。一到开花季节,它就像要和我家的茶花比赛一样,总是比我家的开得更多。去年,它开得尤其旺盛,满满的一树,一时只见花朵不见叶,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大火球似的。老伴不断地夸赞老刘家的茶花开得热闹,喻示着喜庆,后悔自家的茶花不该种在桂花树下。然而,花期过后,老刘家的这棵茶花就像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无精打采的,叶子稀稀疏疏,绿中带黄,简直就是病人的那张脸。而此时,我家院子里的茶花却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发出了许多柔软的新枝,上面依次长着绿中带红的嫩叶。微风吹来,它们摇头晃脑似的,仿佛在提醒我该为树冠剪枝了。看到这种情景,想起邻居的那棵茶花,老伴感叹地对我说:“看来,植物也与人类一样,孕育得太多,对自己的拖累也就大了!”

⑥小张曾告诉我,不争阳光雨露是茶花与生俱来、不会动摇的秉性。难怪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这大概就是这棵桂花树下的茶花能始终生机勃勃的秘密所在吧。

1.选文展现了我与“茶花”不同生命阶段的往事,请根据文章②—④段内容补全相关内容。
(1)“我”应邀参观小张的种植基地,______________,“我”将茶花种在桂花树下。
(2)几年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春节来临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两周花期后,茶花慢慢地凋谢。凋谢时的花朵虽然变得残缺,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除清晨的旭日会送给它短暂的温暖,傍晚的斜阳会带给它片刻的抚慰外,其余的时间只是阳光穿过茂密的桂花树冠,筛洒而下,在它的身躯留下一些零星的光点。

3.文章第⑤段写邻居家的茶花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运用了嗅觉描写,生动地描绘出“我”第一次见到漫山遍野的茶花时的景象。
B.第③段中,“我”总是殷勤地为院中的茶花浇水、施肥,是因为想要弥补对它的亏欠。
C.第④段写茶花与腊梅一黄一红竞相绽放,两者相映成趣,为院子带来春天的气息。
D.第⑥段引用老子的话,意在表明茶花与生俱来的不争的秉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慨叹。
E.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桂花树下的茶花为线索,在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
2023-05-31更新 | 3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河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3九年级·天津·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一个醺然的春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醺然的春天

陆 苏

①春天时,在看得见如画青山的山房里唤醒一座春眠不觉晓的柴灶,轻轻拭亮黝黑憨厚的铁锅。在院子里一字摊开洗净的圆竹匾,请春日微绿的小风吹过青绿荡漾的麦田,吹过柠檬黄湮染的油菜花地,吹过水边开满野花的小溪,吹过果树林、菜地,然后穿门入室,吹净屋内每一粒浮尘,从容铺排春天里最美好的小事──制茶。

②最喜明前茶,绿琉璃般。

③感觉是刚用一管雪白羊毫蘸绿墨写就的一首七言绝句,或是一绝世青衣水袖轻扬的一支惊鸿舞。

④是用来吟诵,聆听,闻香,赏色,唯独不是用来喝的。谁能舍得喝下那样醉人,那般销魂的赏心悦目的一抔绿呢?

⑤午后,暖阳下,或者微雨中,明窗前,就着或远或近的青山、茶园,与一盏明前茶拱手对坐,仿佛每一寸时光都是葱绿的,澄澈的。

⑥春天似一列轰隆而至的火车,在一缕袅娜的茶香前戛然而止,慵懒地盘桓数日后,将各种新调制的颜色,沿着车辙,湮染了道路两旁的田野,又漫上了缓坡和山岗。

⑦而明前茶,就如春天的第一个邮差,把江南小村某一座茶山上某一棵茶树的一枚念想,带去了远方。那芽尖在一杯沸腾的水中缓释而出的绿,是爱情的倾诉,是亲情的慰藉,是友情的问候,反正都是这春天第一拨席卷而至的惦记。

⑧偷得片刻闲,就着几块手工花生酥,小口小口地抿饮春日良辰,三水过后,茶汤渐淡,却感觉每一根骨头每一个毛孔都透着浅浅的水绿,且有了微微荡漾的醉意。才知道,茶也是会醉人的。

⑨每年,妈妈都会在清明前亲手采一些刚破梗而出的嫩茶,它们被妈妈放养在竹编的篓子、篮子或匾上摊青,平复离枝的心绪,或安置好我们看不见的刚置办下的春天的细软。然后,进入杀青模式,在爸爸的手和铁锅、柴火的成全下,新茶把青葱翠绿的颜色和草本的香封存在了扁扁、干干的小茶叶片内。出锅,散了余热,封了牛皮纸茶叶袋,在放了生石灰的缸里窖藏收灰,给新茶去火,脱水。这制茶的过程,是一项劳作,也是一个仪式,那茶叶经了手工的反复翻炒、揉捻,茶香自指尖弥生,丝缕相缠,直至满屋缭绕,春天也在那一刻渐入佳境。

⑩爸妈手制明前茶的味道,是真正的小村的味道。哪怕是出自最好的乾隆御批的那几棵茶树王的明前茶,也是不能比,不舍得换的。如同家里的土鸡蛋,自种的水果蔬菜,自酿的酒,对我而言,都是这世上最好的养心美食和补心良药。

⑪春茶的茶事短则十数天,长则二十几天,茶人们摘茶制茶一天不得闲,沾多了茶浆的采茶的手会发黑开裂,沾多了炒茶铁锅的手会灼伤起泡,但那样的辛苦是他们一年所盼,越是忙,就意味着当年茶叶的收成越好。越是累,茶人们就越开心。

⑫每一朵明前茶里,都倚坐着一个醺然的春天。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文中描写了制茶的过程,请结合文章第⑨段的内容概括。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春天似一列轰隆而至的火车,在一缕袅娜的茶香前戛然而止,慵懒地盘桓数日后,将各种新调制的颜色,沿着车辙,湮染了道路两旁的田野,又漫上了缓坡和山岗。
3.请联系全文,分析题目“一个醺然的春天”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主题,采用隽永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如诗如画。
B.第⑤段“仿佛每一寸时光都是葱绿的,澄澈的”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午后品茶的惬意。
C.第⑧段写作者细细品茶,有了微微醉意,和“醉翁”之“醉”有异曲同工之处。
D.第⑪段中描写茶人们摘茶制茶,与父母制茶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茶人们的辛酸劳累。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写景叙事,抒发感悟,感情真挚。
2023-05-28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天津卷)【试题猜想】2023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考试版+答题卡+全解全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6 . 阅读《春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柳

石广田

①记忆里,家乡有许多种落叶树木,在春天,最先发芽的就是柳树。柳树喜水,生命力极旺盛,大多生长在池塘边、河岸上。伴随着温暖的东风,那一抹抹鹅黄浅绿开始向村里人报送春的消息。

②孩子们最是按捺不住,远远瞧见柳树发出新绿,便三五成群相约折柳,做成各式各样的小玩意。从树上拧下来的柳皮筒,完完整整,可以做成简单的笛子,吹起来嘀嘀呜呜,大街小巷立刻热闹起来。做不成笛子的细柳条,也可以直接被编成圆环,戴在头上。还有的孩子会用两根木棍儿将细柳条夹紧,用力往下一捋,柳条的皮和嫩叶一下子被挤到枝条的尾部做成小玩意。小孩们一边手里着它,一边高起歌谣,小伙伴你一句我一句地着唱,那幽默的腔调直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哈哈大笑。

③大人们不着急,他们要等到柳穗完全吐出,才按照习俗动手做一道春天里的美味。每到这时,小孩子个个都是爬树高手,成了大人们捋柳穗的最好帮手。回到家,大人将摘下的柳穗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几天,待穗子里浓重的苦味淡去,拿陈醋、蒜汁一拌,那清新的味道自是美味无比。焯熟的柳穗吃不完也不要紧,晒干后还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随吃随泡,十分方便。

④叽叽喳喳的鸟儿吵翻了枝头,吵乱了它的秀发,春风就不停地替它梳理,风尘沾在它身上了,雨滴就忙不迭帮它洗浴,还有谁比这一大家子更温馨更幸福呢?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插上新折的柳枝。小时候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只记得有人告诫:“到了这一天,不能再吹柳笛,不然夜里蝎子就会爬出来蜇人的舌头!”长大后,我才知道,清明节插柳枝、将柳条编成头冠,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介子推。可惜年少时只知折柳、戴柳,只觉得好玩却缺少了应有的恭敬之情。

⑤到了暮春,成熟的柳穗就会吐出白白的柳絮,在风里四处飘飞。那时并不觉得飘飞的柳絮像如今这样惹人厌烦,反而感觉十分梦幻。儿时的我,最喜欢追着一团团柳絮奔跑,还使劲儿仰起头,把快要降落的柳絮再吹上天。苏东坡在《蝶恋花·春景》里这样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入词如此美妙,想来当年的苏东坡也不讨厌它们吧。

⑥柳不仅在诗人笔下诗情画意,从古到今,人们从垂柳独特的具象中凝练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并赋予诸多感情寄托。

⑦如今,我渐渐明白,古人对柳树的一番深情,也知晓了赋予它的很多文化深意,比如折柳送别、种柳纪念等。不过到了现代,柳树又成了绿化城乡的主力军之一。也许因为太过寻常,尽管春风拂柳,许多人却只待它是一种易活而生长期长的树种,而忽略了它背后的那许多故事。

⑧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数十年过去了,但故乡的柳枝在春风里袅袅依依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荡漾……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3月29日)

1.文中围绕“春柳”描写了儿时的诸多美好时光,请结合②~⑤段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柳树发出新绿时柳穗完全吐出时到了清明节时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儿时的我追着柳絮奔跑,还使劲儿把快要降落的柳絮再吹上天。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孩们一边手里着它,一边高起歌谣,小伙伴你一句我一句地着唱,那幽默的腔调直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哈哈大笑。

3.结尾作者写道:“数十年过去了,但故乡的柳枝在春风里袅袅依依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荡漾……”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出对柳树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回忆。
B.第④段写“我”因年少,不懂折柳的深意“少了应有的恭敬之情”表现了“我”对自己曾经无知的悔恨。
C.第⑤段引用苏东坡的词,意在表明当年的苏东坡对柳絮的喜爱,他笔下的柳絮充满诗情画意。
D.第⑥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柳絮入词的描写,引出下文古人在柳中寄寓的情感和文化。
E.文章以“春柳”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情感,虽不能引起现代人共鸣,但字里行间充满真挚。
2023-05-26更新 | 3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天津河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7 . 阅读《清明时节为何雨纷纷?》一文,完成问题。

清明时节为何雨纷纷?

李嘉睿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写景亦写情,流传至今。

②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从气象规律来看,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确降水量相对较高。

③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大地逐渐回春。同时,大气环流频繁调整。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季时相提并论,但仍不断向南压。于是,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在江南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气象学上的锋面。暖湿气团被冷空气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团温度不断降低,其中的水汽逐渐凝结并形成大量水滴,降落至地面成为降雨。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4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阴雨天气的概率比较高。

④“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从199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来看,在4月1日至10日期间,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有时降水日数甚至超过5天。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⑤清明时节,在海平面气压场形势图上,经常能观测到低压系统活动,受低压系统、冷暖空气交汇以及季风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阴雨天气较多。4月初也往往是华南前汛期开始之时,也就是华南雨季拉开大幕之时。

⑥春雨贵如油。清明时节仍处于春耕阶段,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有较高的要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春天的细雨滋润大地,为作物的萌发生长以及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提供了良好条件。对有些地区来说,还可缓解秋冬季以来持续的旱情,减少人工灌溉的成本。但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会带来光照减少和气温偏低等问题,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累计降水量大的地方还可能会有渍涝风险,并出现病虫害、土壤板结等一系列连锁问题,需时时关注降水量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⑦今年清明时节仍是雨纷纷,南方大部地区均有雨水降落,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大雨倾盆。

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日里,宜播种、植树,撒下春天的希望,期待秋日的丰收。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6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直射点在清明前后,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
B.清明前后,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不断向北压。
C.锋面是由于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频繁交汇于江南地区而形成的。
D.清明时节降水量的多少,对春耕阶段的农作物生长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B.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
D.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诗句,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此时”指的是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之时。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2023-05-26更新 | 3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天津河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3·山东潍坊·二模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
8 . 某班级准备举行一次“推广特色美食,我们在行动”的主题班会活动,李萌同学准备将以下三则材料推荐给班刊编辑,请你帮他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材料一】

五一期间,淄博能成为热度最高的旅游城市,进淄赶烤的人们功不可没。小饼夹肉的香味萦绕不绝,众多烧烤店一刻不歇。即使淄博烧烤火到爆表,但除了几家上过热搜的个体网红店,几乎没有被人熟知的连锁烧烤品牌进入大众视野。


【材料二】

美团数据显示,中式烧烤是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品类。据企查查,我国现存烧烤相关企业约52.52万家。据2020年美食调查数据,60%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品尝当地具有特色的烧烤美食。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江湖菜,烧烤的香气里包裹的是当地特色食材、地域文化乃至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材料三】

以下是2023年全国部分烤串品牌概况调查图表(统计时间截止20234月)。

品牌名称门店数量(家)成立时间(年)发源地
串意十足5162018上海
木屋烧烤2112003深圳
丰茂烧烤521991延吉
客串出品362015长沙
阿拉提羊肉串262014苏州
陶小串162017上海
永定门电烤串151998北京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材料三的统计图,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3.结合以上材料,假若你是烧烤店的经理,你将如何打造自己的的品牌?
2023-05-24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综合性学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也许你正在看电视剧,偶然瞥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电视剧每集的时长有啥特殊之处吗?

②说起来就像某些历史剧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胶片卷盘的片盘一般可以容纳15分钟的容量。技术制约形成习惯,因此电影或电视剧的长度一般都是15的倍数。短片一般为15或30分钟,故事片一般是90分钟或者105分钟,电视剧一般为45分钟。

③但真正的问题是:15分钟的片盘是老底子的事情了,拍摄电视剧后来使用的是磁带,而如今电影电视剧使用的则是数字技术,根本不会受到这15分钟的制约,为什么电视剧仍然大多是45分钟左右呢?

④这里面的原因,就是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它的含义是有些事情当你做出了第一个选择,那么未来的道路就不可逆转地决定了。影视业已经从叙事、制作、发行、终端等各个环节都适应了这个时间长度,因此改变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⑤最能说明“路径依赖”原理的例子就是铁轨轨距。美国使用的轨距是4.85英尺,这是从何而来呢?原来这是英国铁路的标准,因为美国早期的铁路都是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英国的标准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最初的英国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4.85英尺,就是电车轨道的标准。

⑥我们继续溯源,电车轨道的标准从何而来?原来最早是以马车的轮宽做标准。那么马车的轮宽——这个该死的4.85英尺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在古罗马人手里。4.85英尺正是古罗马战车的宽度。那么古罗马人为何使用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呢?谜底就是4.85英尺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宽度。

⑦这个说法你也许觉得过于故事性,但这大半是有史可查的事实。1937年铁路轨距的国际标准就是4.85英尺,这就是沿袭了美国1835年的规格,而美国最早的铁轨,就是承袭了英国的规格。据英国第一条蒸汽机推动的铁路设计师乔治·斯蒂文森的儿子罗伯特后来回忆说的4.85英尺轨宽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上的依据,纯粹是因为已经有人在用了。

⑧今天你坐在宽敞的高铁中,你脚下的铁轨轨距正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4.85英尺。历史就是这样不可思议,45分钟的电视剧也是由工业时代的一卷胶片决定的,就像一英尺的长度是由一位国王的鼻尖到手指的长度决定的。

1.对本文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大多每集45分钟的原因。
B.“路径依赖”的原理及对生活的影响。
C.我们现在使用的铁轨轨距的来源。
D.我们使用的一英尺长度的标准确定。
2.下面对本文主要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电视剧为什么大多每集45分钟”的话题谈起,目的是引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下文说明的内容。
B.第⑤⑥段连用五个问句,让读者带着好奇心跟随作者一步步追溯铁轨轨距标准的来源,读起来引人入胜。
C.第⑦段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铁路轨距标准的来源是有史可查的。
D.全文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向读者介绍了决定电视剧时长和铁轨轨距的原因。
3.下面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很久很久以前,技术的制约形成习惯,决定了电视剧时长一般都为45分钟。
B.当技术不再制约电视剧的时长时,影视业却依旧很少做出改变,主要原因是时长标准没有改变。
C.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是指有些事情当你做出了第一个选择,那么未来的道路就不可逆转地决定了。
D.今天高铁铁轨的轨距与英国第一条蒸汽机推动的铁路铁轨轨距是相同的。
2023-05-05更新 | 3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我二十一岁那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

①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②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可是我不仅没能出院,病反而更厉害了。

③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④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⑤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髓。

⑥朋友送了我一包莲子,无聊时我捡几颗泡在瓶子里,想,赌不赌一个愿?要是它们能发芽,我的病就不过是个瘤子。但我战战兢兢地一直没敢赌。谁料几天后莲子竟都发芽。然而科学胜利了。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帝瞧瞧?后果很简单,如果你没摔死你必会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帝。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

⑦王主任来了。我面向墙躺着,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许久不说什么,然后说了,话并不多,大意是: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活,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⑧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

⑨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有删改)

1.梳理文章的脉络,依据原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21岁生日的第二天

(2)

定案之后

王主任来找我谈话之后

心理

(1)

祈祷上帝给我留下能走路的腿,乞求上帝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的瘤子。

(3)

(4)

2.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3.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要么好,要么死”写出作者和自己斗狠的心态,这是年少的血气方刚,此时的作者充满了必死绝望。
B.第④段写窗外的小花园里桃红柳绿,和作者内心的凄惶形成对比,颇有古典诗词中乐景反衬哀情的意味。
C.第⑥段中的莲子寄托着作者真切的希望,文章用“莲子竟都发芽”渲染出此时作者内心的狂喜。
D.第⑨段中“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一句照应开头,既是对二十一岁这一年的收束,也标志着作者实现了心灵的突围与蜕变。
E.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运用了许多心理独白的方式展示作者细腻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2023-05-04更新 | 41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