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角梅在开

①清晰记住三角梅的那个片段,是在康复科,在冬日某天的窗台上。

②室外净是积雪和秃枝,看到窗台上有株半米多高的火红的花树。形似老树的枝条上,没有叶子,只有花。花朵很密实,一朵紧挨着一朵,有的还挤成簇。单论一朵花,三角梅其实不漂亮。它的花朵,外面有三片酷似花瓣的薄纸样的火红色片片围着,资料上说那三片并非花瓣,但我觉得它们就是三角梅的花瓣。花朵细长,有点像丁香的花。三角梅盛开着,却没嗅到花香。家中养花,我更喜欢那种花朵儿鲜艳、肥润的。像三角梅这种,以前是见过的,只是花树较小,没太在意。

③康复科那棵三角梅,是徐哥家的。他把那盆花搬到科室的窗台上,让它晒晒太阳,更利于花枝的生长和花朵的绽放。由于被徐哥精心修剪定型过,他家的三角梅给人一种甚为惊艳的感觉。一盆花既像盆景,又有花开。花开的季节,还是在冬春万物沉寂的空当中,一盆三角梅就是冬天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没有呛人的烟火味道,没有柴火的灰烬污染,没有短时间熄灭的风险,一团火焰被树枝托举着,如春天被定格了,甚是醒目。

④前年夏天,母亲从集市上买回家一盆三角梅,花朵是紫红色的。搬回家时,花儿正在开着。薄薄的紫红色,像花又像叶,但并非啥漂亮的花儿。我没太关注它,后来母亲嫌摆在院中占地方,就把它摆到过道的一个台阶上。整个夏秋天,它就被固定在那里。花盆里的土旱得硬邦邦时,才会被浇上一次水。那盆三角梅花开的时间不长,花瓣落后,枝条瘦弱细长如垂柳的新条,蔫蔫地耷拉着。

⑤看到徐哥的三角梅,我才想起自己家的那棵,赶紧回家从一堆随意堆放的花盆中找出来,搬到室内一处靠窗的位置。三角梅的枝条,像是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的,细长的连几片枝叶都支撑不住,颤悠悠斜探着。那株三角梅在没有光照的过道里呆了大半年,纤弱的枝条老化,即使换到阳光充足水分充足的地方,也很难再长粗长壮。在室内养了一个冬天,在三角梅根部,又长出两根嫩绿的枝条。枝条茁壮,一直往高处长。

⑥冬去春来,我把三角梅搬回院落中。入夏后,枝条上开始鼓起花苞,一朵朵紫红色的三角梅花,开始在绿叶中探头探脑。直到从羞答答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成一个个含蓄内敛又不失爽朗的姑娘。经过了一冬的追赶,三角梅的枝叶已经很繁茂了。我第一次亲眼目睹、感知和用心去关注三角梅花。花朵从春天开始,陆陆续续绽放凋落,又陆陆续续有新的三角梅花冒出。

⑦初见三角梅时,感觉它的“花”不漂亮。那些“花瓣”,太过于纤薄,有些皱巴,像小纸片做的。除了颜色之外,姿态也不美观,又无诱人花香,不是我喜欢的那种花卉。三角梅入过我的眼却没入过我的心。只能说,见到过而已。

⑧见过若干回后,在康复科窗台上,见到了那株令我惊艳的三角梅。那株三角梅,直接改变了我家那棵被搁置在特角旮旯里的三角梅的命运。把它请进室内,给它靠窗的位置,时常浇水施肥,耐心修剪扦插。众多扦插枝条中,有一枝竟然真的发芽扎根了,新枝长出十多厘米后,母亲把它移栽到新盆中。

⑨一棵,又一棵,三角梅就这样有了新生!

⑩再遇上的三角梅,紫红的、纯白的、浅黄的,那些“花朵”,由小而大,由蕾而花,由淡绿而鲜亮,终成一树赞叹,在某处美美地开着。

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三角梅的特点。
2.从修辞方法入手,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入夏后,枝条上开始鼓起花苞,一朵朵紫红色的三角梅花,开始在绿叶中探头探脑。直到从羞答答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成一个个含蓄内敛又不失爽朗的姑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初见三角梅,便被它的美惊艳到了,从此爱上,不能自拔。
B.徐哥的那一盆,唤起了我们对三角梅的喜爱,于是我家也买了一盆。
C.第④段以“我”家的三角梅与徐哥的作对比,为“我”对它精心养护、迎来绽放做了铺垫。
D.第⑩段写三角梅的生长旺盛,开出美丽花朵,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与标题相呼应。
E.本文对三角梅各时期的姿态极尽描写,同时也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4.结合全文,分析“三角梅在开”作为题目的精当之处。
2023-04-12更新 | 329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客来

指尖

①天寒地冻,西风骤紧,小雪频繁。此时,母亲家飘窗上开得最好的花是仙客来,艳红绚丽,粲然如火,又幽雅出尘,雪光莹莹中隐约可见透明的光泽。它周围那些曾被母亲器重的花卉,则已陷入漫长的休眠期,耷拉着叶子,好像一群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人,突然疲惫不堪,偃旗息鼓。

②夏秋,当花儿们争奇斗艳时,仙客来是缩在屋角中那盆最孤单的花。人们喧哗,吃饭,洗漱,等到很晚了,才带着燥热回到屋子里来。偶尔,它会被出来进去的人踢上一脚,有时在它边上放置物件,会损坏它的枝条,主妇们好几天才会想起浇一瓢水给它。没有人察觉,一盘被遗弃在屋角的花的孤单。

③秋风肆虐,北雁南归,院里那些大盆小瓮里的花,对自己凋零的花瓣大惊失色。此刻,人们已顾不上那么多。正享受丰收后的饕鬄大餐,煮土豆,煮豆角,用最新的玉米磨面,做大锅的糊糊。吃得汗流浃背,满面红光。好在,不久它们被移回了屋子。载在瓮子里的花无法移动,人们就用草绳将它的根茎缠一圈,再用瓦片盖上。一个小瓮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小房子。仙客来被端到了飘窗或者炕桌上,在频繁的照料中,它开始享受适暖的日光。突然被重视,当然就有了上进和努力的理由。

④那年冬天从乡下搬到城里,母亲连被褥都没带,只带了一盆仙客来。母亲说,没人住的屋子没火气,仙客来会死的。仙客来到了有暖气的屋子,开得那个凶猛啊,花瓣凸起,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母亲每日修剪花枝,剪下来的不舍得扔掉,又插到新花盆里。第二年冬天,家里有了大大小小四五盆仙客来。每次冒着严寒到母亲家,一推门就能看到仙客来一朵朵俏丽的花朵,似乎有好几只兔子藏在绿叶中。母亲总问我们要不要端一盆回去,闻闻香味。想想我们日日为生计奔忙,家只是一个休憩的场所,如何能养好它呢,便嗅着仙客来淡淡的花香,笑嘻嘻地说,仙客来这么喜气的花,只有妈妈才配养呢。

⑤是啊,仙客来,仙人来,久别的人来,想念的人来,这寓意多好啊。

⑥有意思的是,还真应了“仙客来”的寓意,母亲几十年不见的表哥,兜兜转转打听到了她的住址,从太原坐车回来。两个白发苍苍的人相见,脸上的每条褶皱里都是笑意,却泪眼相望,无语凝噎。过了很久,两个人才平静下来,坐在沙发上聊起往事。都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母亲不过五六岁,表哥大她五六岁,正是英俊少年。两个人同住外婆家,牵手出门,小表哥摘了一支柳叶桃,插在粉妆玉琢的小表妹的鬓边。到了街上,掏出从家里偷出来的铜茶托,换了两个烧饼,两个人蹲在没人处,悄悄吃。

⑦仙客来开得正热闹,喜气洋洋,衬著他们,让他们在过去的时光里快活地走了一遭。

⑧这世间,总有人心有灵犀。临别时,表舅说,我看你这仙客来开得真好,给我一盆吧。母亲的泪又落下来了。她心心念念要将仙客来送亲人一盆,原来,是要送给久别重逢的表哥啊。

1.依据文章中相应的内容,概括夏秋和冬天的仙客来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一推门就能看到仙客来-朵朵俏丽的花朵,似乎有好几只兔子藏在绿叶中。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那些曾经花叶繁茂的花卉冬天里休眠的样子。
B.对比是本文写作的特点之一,如把仙客来和其他花卉的对比,夏秋季仙客来和冬天的仙客来的对比。
C.“母亲说,没人住的屋子没火气,仙客来会死的。”母亲的意思就是说没人住的屋子里,仙客来会被冻死。
D.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肖像描写,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连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几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抒发对仙客来花在严冬努力绽放的赞关之情。
4.根据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3-04-10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期,有网友反映北京故宫博物院只能通过网络预约门票,对不熟悉网络购票的老年人而言难以操作。同样,近日上海一位老人也因使用“不能上网”“不能移动支付”的“老年机”无法购买电影票,最终只能失望而归。两则事件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当社会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时,老年人的需求却被越来越多领域忽视,甚至让小小的一台智能机成了阻碍老年人正常生活的“拦路虎”。人们不禁发问:数字化时代下,老年人究竟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②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屡屡遭遇新技术、新应用困境,不是因为其自身固执守旧、抗拒新事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长于文字阅读时代的他们,思维世界与“互联网原住民”们有着本质区别,在理解数字化时代应用上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视觉、听觉、思维逻辑能力会渐渐弱化,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减弱。成熟的现代化社会,应是扶老携幼、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在一个崇尚孝道、尊老爱幼的礼仪国度,老年人的合理需求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和满足。

③数字化是老年人的可选项,但不应是强制项。数字技术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我们需要为老年人留下一条“慢行道”。对于社会管理者与各行各业的开发者而言,政策与技术的发布理应考虑多元需求。餐厅保留纸质点菜单、医院保留人工挂号处、自动售卖机保留现金支付功能……适当保留“传统路径”,留住的是对老年人的关爱与温情,开辟的是一条更具人文气息的数字化道路。

④为老年人开辟“慢行道”,还应为他们学习掌握新技术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在老年大学开辟课程、在社区举办公益活动、在家庭内部“小手牵大手”,当我们在主观上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在行动上耐心引导帮助,在情感上多多鼓励,许多购票难、看病难之类的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每一个暂时的“掉队者”便能逐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共同感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⑤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读书写字。长大了,我们带家长玩转网络。为老年人开辟一条“慢行道”,这是我们区别于冰冷技术应有的温度。

1.如果请你为本文拟制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B.阻碍老年人正常生活的“拦路虎”
C.请为老年人留下一条“慢行道”
D.感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2.下面对本文行文思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两则引起热议的事件谈起,提出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
B.第二段摆出了“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及社会对老年人缺少包容的态度。
C.从第四段“还应”一词可以看出,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充满了温情。
3.下面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狂飙”一词形象地表现出社会数字化进程异常迅猛的状态。
B.文章用“拦路虎”“鸿沟”比喻在数字化进程中老年人遇到的巨大的困难,用“慢行道”来比喻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放缓的状态。
C.第三段中的“传统路径”是指餐厅的纸质点菜单、医院的人工挂号处、自动售卖机的现金支付功能等。
D.文章中许多语句都透露出在现代社会中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例如“更具人文气息的数字化道路”“区别于冰冷技术应有的温度”等。
2023-03-31更新 | 348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一小时”的意义在一小时之外

朱昌俊

①日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鸟巢体育中心举行,北京鸟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国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20:30分熄灭灯光。

②“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这项活动发起于2007年,今年也是该活动进入中国的第10年。在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地球一小时”虽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和提倡,却也引发了争议和质疑。

③这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最新的报道称,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占一年耗电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

④二是,不少人担心,“地球一小时”集体关灯的行为,是否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给电网造成过重的负担?事实上,与每天早上八九点工厂开工的这一升、半夜停工这一降对电网构成的冲击相比,“地球一小时”带来的电网负荷影响非常有限,加之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地球一小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⑤上述争议或疑问的澄清说明,“地球一小时”的节能效果其实非常有限,也不会造成对电网的损害。不过,厘清了这些,才能真正利于我们认识到这项活动的实质意义所在。

⑥应该说,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地球一小时”意义的认知,是浅显甚至功利的。“地球一小时”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也就是说,熄灯一小时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环保观念,激励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⑦其实,所谓的争议和质疑,也并非对活动本身的否认,而是对活动究竟有多少效果的一种疑惑,它所对应的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环保焦虑。活动的效果,显然不能仅仅指望那一小时来实现,而是要看它能够带来怎样的触动和改变。

⑧事实上,这样的环保行为艺术,与当前我们所对应的“最严环保时代”是非常契合的。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例,它聚焦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能呼应当代严峻环境问题的议题,提出5个领域、20种具体行为方式,倡导公众积极转变,如购物自带环保袋少用塑料包装袋,不买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化品等。而这方面,目前也是我们的环保短板所在。

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然而,“限塑令”实施10年,收效却甚微,“白色污染”仍然随处可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总共产生400亿件以上的包裹,带来超过4600万吨的快递垃圾;另外,垃圾分类迟迟难以落实……

⑩可见,“地球一小时”的环保呼吁,对于我们,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其将目光放在对熄灯一小时的围观上,不如去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活动的高关注度来凝聚环保共识,助力环保行动,充分挖掘“地球一小时”活动之外的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27日,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一小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和提倡。
B.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地球一小时”意义的认知,是浅显甚至功利的。
C.“地球一小时”的环保呼吁,对于我们,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如何利用活动的高关注度来凝聚环保共识,挖掘“地球一小时”活动之外的意义。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一小时”这项活动发起于2007年,今年也是该活动进入中国的第10年。
B.“地球一小时”活动引发争议和质疑的问题为:关灯一小时是否真的节能和是否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给电网造成过重的负担。
C.“地球一小时”这样的环保行为艺术,与当前我们所对应的“最严环保时代”是非常契合的。
D.现实生活中,“限塑令”实施10年,一点儿收效也没有,“白色污染”仍随处可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自然段引出问题,让我们重新思考“地球一小时”这项活动的意义。
B.第③④自然段争议或疑问的澄清,告诉我们“‘熄灯一小时’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环保观念,激励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C.第⑨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一小时”的环保呼吁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第⑩自然段 “‘地球一小时’活动之外的意义”,在于要利用高关注度来大力倡导和呼吁环保,并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2023-03-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失劫的免死金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失劫的免死金牌

麻坚

①这天,高知府正在后衙和夫人赏花,下人忽然来报,说府门外跪着一个穿着破烂的年轻人,要求见他。他肯定遇到难处了!高知府想。于是便摸出一锭碎银子,让下人去打发年轻人。

②不一会儿,下人又拿着银子回来了。高知府一愣,盯着下人手上的银子问:“怎么,他嫌银子少了?”“没有!”下人躬身答道,“他什么也不要,就想见大人。”高知府想了想,摆摆手,让下人带年轻人过来。

③不一会儿,年轻人到了。高知府打量了一下,只见他长脸,熊腰,还背着一个褡裢。他像是走了很远的路,全身风尘仆仆的,身上的衣服还挂破了。“你见我有什么事吗?”高知府问。“我还大人东西来了!”年轻人跪下说道。“还我东西?”高知府吃惊地瞅地看着年轻人,他敢保证,眼前的年轻人他绝对不认识,更别说借东西给他了。高知府眼里充满了疑问。年轻人取下褡裢,拿着一个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最后,一个圆圆的东西露了出来。

④失劫的免死金牌!高知府失声叫了起来。

⑤那块免死金牌是当今太上皇赐给高知府的。当年,高知府的父亲高大将军随太上皇起兵造反,一路南征百战,最后战死在沙场。高大将军虽然不在了,可是太上皇并没有忘了旧情。登基后,太上皇不仅赏赐了高大将军唯一后人高知府高起大量田产,还赐给了那块免死金牌。有了那块免死金牌,高起成了游走在王法外的人,整日不是和那帮纨绔子弟寻欢作乐,就是惹是生非。

⑥一天起来,高起照例去书房查看免死金牌。可是免死金牌不见了!高起这一惊非同小可。便大声喊着段管家的名字,因为除了高起自己外,只有段管家有书房的钥匙。高起连喊了好几声,也不见段管家答应。于是便出去,准备寻找。这时候有个下人告诉他;段管家从昨晚就出去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下人说完,还把一个锦盒交给高起,说是段管家托他转交的。段管家在锦盒里说:免死金牌他拿走了,二十年后再归还。

⑦真是白眼狼啊!要不是父亲当年在途中救你,你不早病死在路边了?再说我不就是说了你几句,让你注意点身份,别像个长辈似的在我耳边唠叨个没完,你就恩将仇报,偷走了免死金牌。高起气坏了,一面严密封锁消息,一面派出大量人马,四处捉拿段管家。可是段管家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高起捉拿了几年也没捉拿到。

⑧最后,高起远离了那帮纨绔子弟,搬到了别的地方,一心一意读起书来。再后来,高起考取了功名,一步一步做到了知府。算上今天,正好二十年。

⑨“你是段管家什么人?”高知府激动地问。“段管家是家父!”年轻人把免死金牌递给高知府说,“当年家父拿了你的免死金牌,是为了……”

⑩高知府摆摆手,说:“你不用解释,我已经知道原因了。对了,段管家呢?他怎么不来?我要请他喝酒。”“家父已经不在了!”年轻人抹抹眼睛说道,“当年家父拿走免死金牌后,一路奔走,感染了风寒。这时候我们的盘缠已经花光了,没有钱给他看病。这时候我提出把金牌化了,换钱给他抓药。没想到他狠狠扇了我一耳光,说,‘你以为老子真偷高起的金牌啊?老子不过是替他保管二十年。你记住;老子死后,由你保管,二十年后再归还给他,否则,你就不是段家的子孙’,就这样……”年轻人话还没说完,高知府已经抹起了眼泪。

(选自《小小说月刊》,原文有删改)

1.请您梳理高知府在“免死金牌失劫”事件中,对段管家情感变化的过程。
2.结合全文,分析段管家的人物形象。
3.文章第⑤—⑧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简要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题目,既作为了文章的线索,串起全文;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①自然段中,通过高知府“赠银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扶危济困之心。
C.第③自然段中,“长脸,熊腰,还背着一个褡裢”“衣服还挂破了”是动作描写。
D.文章中,作者通过年轻人的叙述,侧面表现了段管家的高尚品德和人格。
E.文章结尾,高知府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抹起了眼泪”,仅仅是因为自己悔恨。
2023-03-2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3九年级·天津·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2023-03-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0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天津专用)
7 . 下列文段中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走过了山山水水,经历了风风雨雨,游子终于深深懂得,人世间,有一种深情永远无法被(1),那种深情便是故乡母亲对自己隔山隔水的殷殷(2)和声声(3)。不管游子漂泊的船只在哪,不管游子流浪的脚步在哪,游子,永远都不会成为故乡的弃儿。当天地悠悠,红尘滚滚时,当烟雨蒙蒙,灯火阑珊时,当柳枝摇曳,雪花飘飞时,游子的乡愁早已散落在天涯。

A.交换   守护   叫唤B.替代   守望   叫唤
C.代替   期望   呼唤D.代表   盼望   呼唤
2023九年级·天津·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电影市场空前活跃,电影票房总收入增长迅速。

国内电影票房收入情况及预测

我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也突飞猛进。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电影银幕数量41179 块,是2012年的2.14倍,使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拥有量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升级换代市场走向规范发展》)

材料二:

“十二五”时期是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时期。2016年中国的文化消费进入一个攀升阶段,消费需求由模仿型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转型。资本市场非常活跃,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2015年资本市场关注最多的领域就是影视传媒、游戏动漫、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法制化步伐在加快。可以说,中国的文化管理正在经历着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型,这个转变对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祁述裕《重视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

材料三:

和高速增长的前几年相比,2016年电影行业除了增幅等数字上的变化之外,也没有出现“爆款"的国产电影,曾经被捧上天的IP改编影片,经历了从高空跌落至尘埃的过程。电影制片人安晓芬认为这与“创作大小年”相关:“一部好的作品,最快需要两三年的开发、沉淀和培育,才能制作上市。”业内人士还认为,这是电商票补退潮后的市场容量的真实展现。去年正值各大电商建立票务平台的旺季,9.9元烧钱式票补带动了电影消费。到了今年,电商票务平台格局已定,票价恢复到了正常的40多元。一些习惯了9.9元的电影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就会更加谨慎。

(摘编自《2016 中国电影行业高增长时代终结缺乏爆款 IP 崩盘》)

材料四:

《湄公河行动》《战狼2》这些传播正能量、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国产优秀影片反映了我国电影创作的提升和进步,也反映出我国电影正在形成“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创作格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还认为,“中国电影不仅要满足观影人群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应与中国观众建立更加紧密、良性互动的关系。”优质的作品创作离不开优质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多种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电影行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新制片人。这些新鲜的面孔,不断为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国家电影事业的日新月异。

为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今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案对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并以法律的形式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意味着我国电影将在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的环境中迎来新的机遇。

(摘编自《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升级换代市场走向规范发展》)


(1)下列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影视传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全国票房总收入预计还会增长。
B.我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6 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量比2012 年增加了2.14 倍,位列全球第一。
C.我国电影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与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由模仿型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转型有着一定关联。
D.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也存在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情况,依法管理能规范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2 年-2016 年,全国银幕数量的增加,与全国电影票房总量的增加成正比,与全国电影票房增长率成反比。
B.国产电影中“爆款”影片的缺乏,IP 改编影片的崩盘,终结了票房的高增长时代,还将影响着未来几年票房的增长率。
C.电商票务平台的营销策略,带动了电影消费,扩大了市场容量,恢复正常票价后,观众在观影时都会谨慎选择。
D.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继续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2-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0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天津专用)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

吴建永

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

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频和语音。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细胞间连接点的记忆。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⑦这些图象、声音和语言文字等信息可被轻易索引,由“个人记忆系统”分析整理,并按需进行场景回放。其结果是使人“过目不忘”,记住每个见过一面的人,经历过的每个地方每件事,交谈过的每一句话。每当你遇见只见过一面的人,记不清楚时,智能手机会在你耳边告诉你上次在哪里见过,谈过什么,甚至这人的姓名、职务等等,让你永远消除似曾相识的尴尬。

⑧在衰老进程中,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持续地不断损伤,海马损伤是老年失智的主要原因。这个记忆关键点的退化使记忆逐渐变得模糊而难以回忆。但技术可以帮人建立一个外挂的“人工海马”,帮人不断地刷新淡忘的记忆,把远期记忆从部分损坏的神经线路中提取出来,加工修复后再存进相对完好的新线路中去,避免前面提到的那种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的永久性信息损失。

这种记忆的拐棍能远超过人类自然记忆的容量和回忆能力,让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记忆能力不再有差别,而且老年人反而在记忆方面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有更大的个人记忆库。

(选自《科学大院》,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列数字B.列数字   作比较
C.作比较   作诠释D.打比方   作比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运用设问,提出了利用技术可以将记忆力提高千倍的说法。
B.长期记忆的形成需要靠睡眠中的回放,形成后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再记入。
C.智能手机的信息可帮助找回记忆,并且具有使用起来方便找回记忆的特点。
D.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持续地不断损伤,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一大表现。
(3)下列对文章分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内容是如何利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B.本文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运用人类记忆的生理特性、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的原理、技术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等。
C.“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中的“大部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说明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事物说明、事理说明两类,本文属于事物说明。
2023-02-03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冲突

黄小邪

1)我接了个棘手的活儿,指导侄女进行纪实写作。

2故事太平淡,把人物扔到考验中去,必须制造冲突。我提议。冲突?人物一路成长顺利,好像没什么冲突。她漫不经心地回复。所以你才要想办法制造冲突,编故事总会吧?我说。她反驳:一看你就不了解人物,你和我们老师一样,就知道把矛盾冲突作为故事的标配。开头+激烈冲突+结尾,全是技巧,一点诚意都没有,我觉得既然是纪实,刻画好真实细节就好了,让故事平平常常地发展,不好吗?

3)我讶异,但不赞同。被中学生质疑,我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便以孺子不可教为由放弃指导。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多年的剧本写作经验告诉我,没有冲突,戏剧便不成立,写作同理。巧的是,前几日探访《古田军号》的导演陈力,席间聊到我正创作的影视剧本。该剧本由真实事件改编,但苦于人物成长平顺,无法将故事推向高潮,遂请教陈力导演。导演反问:主角经历平顺挺好的,既然这样更真实动人,何必执着于既定标准,一定要围绕他制造戏剧冲突?动人的故事未必有冲突,要靠编造矛盾打动观众,一定不是优秀的剧本。当我说制造冲突可以充分揭示主旨时,导演建议我换个思路:下乡采访,去挖掘真实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如果什么都没挖到,那就干脆不要刻画矛盾。我相信,当你真正聚焦人物内心,平顺的剧情一样能打动观众。

4)遵陈力导演的建议,我背包下乡。通过连日的采访和听故事,我看到了平常人的内心世界。许多平常故事,由讲述者娓娓道来,未加矛盾,剧作也可顺利完成。我突然发现,最有说服力的创作来自倾听,来自对生活的诚意,被我奉为金科玉律的矛盾冲突,并不是剧作唯一的加分项。故事从来就不是凭空说教,它的生长本应自然而然,充满内在活力。平凡人的平静生活,可以饱含诗意;普通人的成长经历,也从来不缺起伏韵致。

5)离奇的身世、蹊跷的情节、轰轰烈烈的得失成败,固然令人眼前一亮,但合情合理的人生轨迹、苦涩平凡的真实日常,也未必不动人心魄。

(吴迪摘自《知识窗》2021年第5期)

1.阅读第(1)(2)节,请分别概括我和侄女对纪实写作的不同看法。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侄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4)节,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平凡人的平静生活,可以饱含诗意;普通人的成长经历,也从来不缺起伏韵致。
3.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也有刻意制造矛盾冲突的做法?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写作有什么新的启示?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真实的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发现写作的真谛。
B.文章开头的“棘手”一词暗示了作者指导侄女进行纪实写作并不轻松,这似乎与作家的身份不符。
C.作者放弃指导侄女写作是因为她的写作功底差、不虚心学习。
D.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这也是作者将“矛盾冲突”视作“金科玉律”的原因之一。
E.这篇散文语言风格自然质朴,讲述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制造冲突,读来真实自然。
2023-01-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