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噪音也有颜色

袁则明

①颜色是指人们通过眼、脑等对可见光产生的视觉感受。当波长在380纳米至780纳米之间的可见光刺激眼睛时,就会产生电信号,经过大脑翻译后,就成了各种颜色。噪音是来自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听觉刺激,普通人能听见的声音频率在20赫兹至

20000赫兹之间,高、低音频混杂也能产生电信号,所以,科学家们用同样的方法定义了噪音的颜色

②科学界按照高频噪音由大到小、低频噪音由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些噪音混杂在一起,得到的声音颜色分别为紫色、蓝色、白色、粉色和褐色等。也就是说,高频信号占主导的噪音被定义为冷色调,如紫色、蓝色;而低频信号占主导的噪音被定义为暖色调,如粉色、褐色。

③与白光相似,白噪音是高、低频率比例基本相当并混合而成的。如远处的雷声、下雨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及海浪拍打岩石声等。因频率较低,发出的声音很自然,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被称为自然噪音。又因它不仅对人的身心有益,还用于很多科学研究,也称为魔术噪音。它能让人放松身心,能在闹市区屏蔽杂声,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能对精神分裂疾病、耳鸣、听觉过敏症及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病症产生有效治疗。而且,在探测原始信号时,因白噪音有各种频率的信号,加入后其中会有一种与原始信号频率相同,从而与原始信号产生共振,加强到可探测的水平。

④另外,白噪音和粉噪音都是多音频噪音,声能较低,可用于扬声器低频测试和调节。如耳机正式使用前,要进行煲机,因为新耳机的振膜弹性不大,所以要先用多音频的白色或粉色噪音试听几小时,使得振膜松弛,弹性增大,适应音波的变化而变得自然。

⑤噪音的颜色不同,对应的能量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蓝噪音低频能量小、高频能量集中,在多媒体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清图像和视频都离不开蓝噪音的帮助。

⑥粉噪音对听觉过敏者能发挥脱敏的作用,所谓听觉过敏是由于一些病变导致耳朵对声音刺激过分敏感,听任何声音都不舒服,而加入柔和的粉噪音,就能以噪制噪,将声音去敏化,提高患者的容忍能力。北京大学学者曾召集50名志愿者在有粉噪音或没有噪音的环境中,研究他们的睡眠状况,结论是粉噪音能对脑电波起到放缓和调节作用,让人得到超级平静的睡眠享受。

⑦褐噪音又称为布朗噪音,没有固定模式,犹如液体中的布朗运动,可随机变化,又称为飘移噪音,它的低频能量很大,一般用于需要更加柔和的相关科学研究;红噪音是一种有关海洋环境的噪音,它能有选择性地吸收较高频率;橙噪音是准静态噪音,它和紫噪音、灰噪音用于声音频率的调节。

⑧当然,噪音会让人听起来不舒服,所以有些噪音也能致病。如黑噪音类似于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们无法感知,又称为静止噪音,但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一般情况下,噪音能量超过紫色,就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生活,重者能使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听力异常等问题,甚至出现耳聋,以及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⑨目前,人类对噪音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能足够地认识噪音,就可以充分利用噪音来为人类服务。

(选自《知识窗》2021年1期)

1.下列对“噪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噪音又被称为“魔术噪音”,它能让人放松身心,提高工作效率。
B.粉噪音是多音频噪音,声能较低,可用于扬声器低频测试和调节。
C.蓝噪音低频能量小、高频能量集中,高清图形和视频都离不开它。
D.褐噪音又称飘移噪音,低频能量很大,是一种有关海洋环境的噪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用定义颜色的方式定义了噪音的“颜色”。紫噪音属于高频信号占主导的噪音,褐噪音属于低频信号占主导的噪音。
B.雷声、下雨声、风叶树叶的沙沙声音等都属于白噪音,能治愈精神分裂疾病、耳鸣、听觉过敏症及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病症。
C.北京大学学者对50名志愿者在粉噪音或没噪音的环境中的睡眠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粉噪音能对脑电波起到放缓和调节作用。
D.有些噪音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如黑噪音。一般情况下,噪音能量超过紫色,就会影响人们的学习、 工作和正常生活。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主要介绍了噪音的颜色,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颜色的噪音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B.文章运用了逻辑顺序,先从噪音的颜色的定义入手,再介绍不同颜色的噪音,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将噪音的颜色介绍得准确而生动。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准确严谨。既有科学的依据,又有数据和实例的支撑,为读者普及了科学知识。
2022-03-25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新疆克拉玛依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守底线!愿疫情结束时,你我仍能坦然相见!

张亚新

①疫情仍在继续。面对不断向上跳动的病例数字,中国全面进入战疫状态:医院里有白衣战士与病毒的短兵相接,大街小巷中有各个部门人员拉起的封锁线、检查线,千家万户里则是取消外出、自我隔离的人们。这是一场与病毒争夺生命主导权的战斗,每一天都有人死去,也有更多的人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战事胶着,前景光明而曲折。

②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威胁的并不仅是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在疫情冲击下,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都受到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被迫围绕抗击疫情做出改变。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已经付出多少代价,未来还要付出多少代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抗击疫情同时必须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包括物质层面各行各业的保运行、不断档,也包括精神层面各领域的保稳定、不混乱。这关系我们能否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大局,也是每个人的福祉所在。

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此时此刻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能做的当然有很多,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守住底线。     

④守住法治的底线。遵纪守法,是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这在疫情来袭时显得尤为重要。抗击疫情,涉及大量的法规政策,要求加强对每个人的行为约束,包括行程信息上报、自我隔离、自我防护等等。因为有了病毒这个大杀器,个人突破法律界限带来的将是成倍于平时的灾难性后果,瞒报等抱有侥幸心态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全社会犯罪。在另一方面,一些过度防护的行为也可能越过法律的界限,构成对一个庞大群体的伤害,比如个别社区发布的禁止返程体温合格人员回家的土政策。说到底,抗疫必须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只有每个人都遵纪守法,全社会才有明确的行为预期,才能凝聚起夺取抗疫胜利的强大力量。

⑤守住道德的底线。在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绪支配下,人们争相逃往安全地带,道德往往成了许多人首先丢弃的行李。疫情爆发以来,围绕口罩等紧缺资源的分配乱象、对武汉人和湖北人的歧视、囤积居奇与假冒伪劣、抗疫一线的医闹事件……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表明,道德危机无处不在。面对大疫,本应同舟共济,但有人麻木不仁,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既得利益,有人则过于精明,企图变疫情为商机,从中牟取暴利。凡此种种令人警醒。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往往是难成而易败,在抗疫期间我们一定要对不道德行为加大谴责和纠正力度,共同守住道德的堤坝。

⑥守住文明的底线。对他人抱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善待他人,维护弱者的尊严,是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底线。当病毒全面入侵,社区、邻里之间笼罩着紧张气氛,此时维持彼此之间的善意非常重要。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恶意排斥来自特定地区的人们,不对不幸患病的家庭落井下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给陷于困境的人们提供帮助,是邻里守望、社区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多数人的活动范围已缩小到社区周围,那么一个个保持文明之风的社区就能构成整个社会牢不可破的文明底线。

⑦可以说,危机越深重,越考验人们坚守底线的能力。当下,疫情爬坡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高得怕人的数字考验着人们的信心,居家隔离期的漫长也在消磨人们的耐心,怎么办?坚持,坚守!在底线之上,我们不应后退也不会后退,因为身后不仅是我们长期奋斗而来的幸福生活,更是明天的希望!

⑧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坚守底线的人们,愿春暖花开疫情消散时,你我仍能毫无愧疚地坦然相见,彼此道一声:见到你,真好!

(选自时政杂志《半月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2022-03-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新疆克拉玛依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句句谚语

董国宾

①父亲是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就用家乡的谚语教育我。那一句句浅显易懂又富有哲理的谚语,每一句都触碰心灵,让我在迷惘时一步步坚实地往前走。

②我在村里上小学,那时我学习很用功,成绩总是班里的第一名。有一天,我对母亲说肚子疼。母亲领我去村诊所看医生,还向老师请了假,于是我呆在家里玩。父母亲扛着农具到农田耕作去了,我急忙找来村子里逃学的小孩子,在家里一块玩跳绳,蹦上蹦下快乐极了。父母亲从庄稼地里干活回来时,我们玩得正欢呢。父条一眼看出了我撒谎逃课的小心思,把我叫到跟前用家乡的谚语教育我:“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两句通俗的谚语像闪着亮光的小灯盏,一下子走进了我的心里去,顷刻间我心明眼亮起来,从此我继续埋头读书,再没有逃课玩乐,每门功课一直很优异。

③转眼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我时刻不忘家乡的谚语,仍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当我看到一些同学穿戴时尚,花钱很是大方,于是写信给乡下的父亲,让父亲多汇些钱来,我想买两件好看的衣服穿。我还在信中告诉父亲,有一个老乡很会打扮自己,时髦的服装穿在身上好美啊。汇款单终于来了,我一看竟傻了眼,父亲只给我汇了一点钱过来。第二天,我收到了父亲从家里寄来的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年。”父亲还写道:“学习勤中得,富贵俭中来。”“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那歪歪斜斜的几行家乡的谚语,像一个个小拳头,把我敲醒了。四年大学生活,我便把“节俭”和“知识”几个字,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④大学毕业了,我在外地谋了一份职业,从此在新的起点上一步步往前走。在单位,我服从领导,团结同事,钻研业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因刚在外地参加工作,难免会遇到挫折,一些不顺心的事儿有时一个接一个地砸过来。乡下的父亲除了在田间锄草施肥,还时刻关注着我,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会用家乡的谚语引导我。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打出来的铁,炼出来的钢。”“要想成功,必须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路。”“想喝甜水自己挑。”父亲教导我的这些谚语,让我坚定了信心,勇于在困难中去锤炼自己,永不退缩。

⑤通过不懈努力,我考上了公务员,又走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刚到新单位上班的第一天,父亲又打来电话说:“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成事之路弯曲曲,败事之路顺溜溜。”最后父亲加重语气说:“树直用处多!”这些饱含为人处世道理的谚语,一直牢记在我的心头。

⑥家乡的谚语寓意丰富,又简练易懂。父亲用一句句通俗的谚语教育我,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点亮一盏又一心灯。家乡的谚语涵盖了人生的真谛,还裹藏着浓浓的父爱。

(选自《乌鲁木齐晚报》副刊2021.9.17)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父亲用谚语教育“我”的几件事。
2.说说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4.任选文中的一句谚语,说说你的理解。
2022-02-07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苏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半根冰糕

冯天平

①我姊妹六个,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鹤山区南部山区农村。

②那时候家穷,当小孩的我手里从来没有过钱,连一毛钱也没有过,因为没有来源,娘连吃盐的钱都没有,谁会给你一分钱?农村的夏天里,时常有城市卖冰糕的下乡叫卖,手提两个保温桶,或自行车推一个冰糕箱。冰糕,冰糕!牛奶冰糕,二厂的冰糕!叫卖声响亮悠长。我知道,普通冰糕三分钱,牛奶冰糕五分钱,一个鸡蛋也可以换一个冰糕,我没钱,也不能去偷娘的鸡蛋呀!鸡蛋有数,我从来没想过,因为娘卖了鸡蛋,还要买盐。但我想,冰糕是凉的,是甜的,一定很好吃,有机会一定尝尝。

③机会终于来了!

④弟弟两岁那年,我十三岁,那时农村的孩子,上学就在本村,没有一点家庭作业,从没人问过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拾了多少粪,割了多少草,编了多少荆拍。因此,拾粪成了我重要的课外活动,也是必须干的活。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我早早起来,拿上拾粪锹,背上粪箩头,早早占下生产队的大马车,跟着赶马车的保生爷拾粪去了。那天的马车拉片石,也就是从我们村拉上一车片石,经过中山,送到当时的二矿工地,也就意味着,要进城了。

⑤车到工地,我当然要帮保生爷卸车,快卸完时,我发现片石旁边不远处有一些散落的牛皮纸,就是过去袋装水泥的包装纸,用过水泥后成了废纸,我趁机拾了几个破水泥袋装到车上带了出来。因为我知道,那牛皮纸五分钱一斤,可以卖钱。果不其然,回来时路过中山的废品收购站,我卖了一毛钱。我有钱了!

⑥我有钱了,而且是一毛钱,且是劳动所得,娘又不知道,又在热闹的城市中山,该享受享受了!买什么呢?自然是垂涎已久的冰糕。要买就买好的,五分的牛奶冰糕来一个。夏天的半晌午,天气闷热,一根冰糕入口,爽啊!

⑦还余五分钱,怎么办?突然,我想到了两岁的弟弟,买个冰糕给他吃,一定很高兴。但大热的天,回去要四十分钟,冰糕化了怎么办?回到村里再买,娘没收了钱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会有办法的,买了再说。就这样,我又买了一个牛奶冰糕,坐上马车往回赶。

⑧冰糕到手,大热的天,怎么办?我脱下那脏兮兮的半截胳膊布衫,轻轻地把冰糕缠上几圈,让它阻隔外面的热气。为了怕太阳晒着它,我随时更换位置,用赤裸裸的上身遮挡太阳。为了怕赶车的保生爷发现笑我,我坐到车后不敢吭声。为了保护好冰糕,我双手托着那包裹着冰糕的布衫,连粪也不拾了。马呀,你快些走快些走,别化了我的冰糕!

⑨我终于回到了家,当弟弟跑到我跟前,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布衫,黄色冰糕纸里,只剩半个软软的冰糕了,一个冰糕成了半个。我拿一个小碗过来,倒到碗里,两岁的弟弟,贪婪地吞食着,甜甜地笑着。我蹲在弟弟面前,幸福地看弟弟吃着冰糕,不知什么时候,娘走到了我身后,微笑着看我俩……

⑩40多年过去了,弟弟也过了不惑之年,他可能不记得那半根冰糕了,但我永远记得。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21年11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第③段独句成段,说说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请赏析第⑧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脱下那脏兮兮的半截胳膊布衫,轻轻地把冰糕缠上几圈。
(2)为了保护好冰糕,我双手托着那包裹着冰糕的布衫,连粪也不拾了。
4.结合全文,说说都过去40多年了,“我”为什么还会对那半根冰糕念念不忘。
2022-01-21更新 | 296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范进中举

龙会吟

①别人早上练歌,秋芸早上练哭,每天天一亮,她就在院子里扯开喉咙大嚎,嚎得满世界都以为她家里死了人。只有丈夫知道,她这是在为加入表嫂的哭丧队练功。

②现在的老人去世了,后辈好像没以前那么悲伤,没有几个哭的。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后人不孝,计划生育搞了几十年,家家的儿女都不多,独生子女占多数,既无叔伯兄弟,又无姑表舅亲,长辈死了,哭的就那么一两个亲人,气氛太淡。于是,有人就顺应时势,组织起一批能哭的女子,代人哭丧,生意还挺火爆。秋芸的表嫂就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哭丧队,见秋芸的嗓门大,就动员她参加。

③秋芸练了七天,就跟着表嫂外出哭丧了。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人家哭都是干哭,没有眼泪,再怎么哭也引不起别人的悲伤。而秋芸哭声未起,泪已先下,再哭上几句,旁人的眼泪都跟着哗哗地流,灵堂里悲声四起,真的像个灵堂了。

④秋芸的哭丧生意就特别火,方圆几十里死了人,都要请她哭。

⑤秋芸哭丧前,先要谈好价,哭一场多少钱,中间还要“散花”。就是哭到一定程度,她就停下来,等孝子给她一些小费后,再接着哭。哭一场丧,散花要散五六次,钱多钱少,凭孝子给,三五元不少,十来元不多,不散,她就不哭了。孝子一般不在乎那几个钱,只要她哭得起劲,哭得悲切,哭得灵堂里的人都流泪,就高兴,就出手大方。

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

⑦那一天秋芸正为一丧事人家哭丧,手机里传来噩耗,她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边的丧事还没结束,她不能半途离开,否则就拿不到钱,她没有把老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任何人,强忍悲痛,继续哭下去,越哭越悲切,哭得肝肠寸断,声泪俱下,哭得旁边的人都泪流不止。孝子大受感动,为她多散了几次花,每次都是二十元钱以上。谁也不知道她其实在哭自己的老父亲。

⑧丧事结束,她一路悲悲戚戚回到娘家,趴在灵堂前放声号哭,哭着,哭着,突然抬起头来东张西望,像在寻找什么。别人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办丧事的老板,还没说好哭一场丧多少钱呢。一屋子的人都面面相觑,眼神怪怪地打量着她,说,你哭你老子,还要哭丧费?她说,除了哭丧费,还要散花。旁人见她这个样子,都说她是伤心过度,疯了。有人就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连喊扇她两个耳光。没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不解,问扇她耳光干什么?那个喊扇耳光的人就解释,范进因老来中举喜极而疯,岳父胡屠夫给他扇两个耳光就清醒了。秋芸是悲极而疯,扇她两个耳光,她也会清醒的。于是就有人走过去,在秋芸脸上左右开弓,扇了她两个响亮的耳光。

⑨秋芸被打蒙了,泪水似小溪奔流,嘴里大声叫嚷,不是范进中举,不是范进中举。

1.秋芸的表嫂的哭丧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这段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请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
4.本文与《范进中举》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1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漫话浮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常心不在焉,坐卧不宁,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如意就轻易放弃;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利益……我们怎么了呢?原因很简单,太浮躁了。放眼当下,浮躁不仅是一种个人心理,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

人心为何如此浮躁?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着。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可能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强烈,每个人似乎都有无限可能,浮躁也就在所难免。媒体热衷于宣扬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故事,各种网红、微商快速掘金,这也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理。此外,人人都急于满足自己的欲望。企业不想艰辛研发只想赚快钱,科研人员坐不得冷板凳忙于抄论文,种种欲抄近道的做法,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于个人而言,浮躁使我们的生活状态犹如一口沸腾的大锅,看起来七上八下、热气腾腾,里面却可能什么也没煮。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也使得精细的工艺、精良的产品、精美的艺术,都变得稀罕起来。

浮躁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生的困境。惟有让浮躁的心沉下来,我们才能看清身后前方的路。

让浮躁的心沉下来,需要警惕自己的虚荣心。别过度渴望外界的认同和赞美。适时给心理冲个凉,让头脑降降温,看淡荣辱得失,方能拒绝名利诱惑。当然,也要理性地认识自己。无所适从时,不妨强迫自己坐下来,隔开一段距离,冷静地审视自己、看待他人。以现实为基础,找准自我的目标与位置。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读点书,建立我们精神的栖息地。如毕淑敏所言,“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从书中汲取人生智慧,不断开拓精神的旷野,才能获得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培根说:“名声是条河流,轻浮空虚的东西漂游在上,沉重坚实的东西下沉河底。”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非浮躁之人。譬如被视为“很笨”的陈忠实,笨得一部长篇小说写了二十年,其间饱受煎熬,但这二十年的潜心创作,却使《白鹿原》被定格为经典。反观影视行业里某些心浮气躁的流量明星,只想捞快钱,无心在琢磨剧本和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导致烂片迭出,最终被观众遗忘。

浮躁的方向,没有诗和远方;双脚踏实丈量的地方,才有念念不忘的回响。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静心发掘自我,相信我们终将获得时间的报偿。

1.通读全文,作者在引出“浮躁”这一论题后,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⑥段画线处连续引用两句名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论证语言鲜活,修辞精当。试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022-01-07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变式汇编之现代文阅读
20-21九年级上·广西北海·期中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人的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度

①每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都要用温度计测量体温。通常来说,我们的体温都在37℃左右。如果体温超过37.3℃,就可以基本认定为发烧,不过只是低烧,并不严重。严格来说,37℃只是人体温度的一个近似平均值,这个概念由德国医学家卡尔·文德力西于1868年提出后沿袭至今。而根据现代医学家测量的数据,人的正常体温可在35℃至37.7℃之间波动,平均约为36.8℃。至于人的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它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人为什么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以及这个恒定温度值为什么选在37℃附近。

②与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人是恒温的内温动物,这类动物在所有动物中维持体温的能力最强,维持体温的系统也进化得最为复杂。其中,内温是指动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的能力,这一能力先于恒温动物出现。例如,蟒在孵卵时通过间歇性的强有力的轴肌收缩产热,能让体温高出周围环境温度7℃之多,以维持孵化需要的温度,但它并不是恒温动物。

③动物要维持恒定体温,一是利用毛皮、羽毛乃至大量贮存的皮下脂肪来降低热传导率;二是保持代谢产热与向环境中散热的平衡。至于为何要进化出恒温能力,科学界有两种流行解释:一个是认为脑在恒温下运作的更好;另一个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转向彻底的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而维持一个较高的体温,在生存竞争中也意味着许多优势。如它可以提高动物的运动能力,使其更易捕捉猎物,保卫领地。它还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

④但这个恒定温度为何恰好是37℃呢?美国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较为学界较为认可的答案:保持恒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病。

⑤在近十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它们几乎侵蚀了几乎所有物种:植物叶子上有真菌,根部有真菌;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携带着数以千计可感染疾病的真菌病原体;甲虫、蚂蚁和白蚁等昆虫都培植真菌……

⑥然而在近30年的研究中,卡萨德瓦利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少得惊。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几种毛癣菌,可以引发脚气癣;还有肺囊虫,可能使人免疫系统受损而引发肺炎。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都只能温驯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和鸟类都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

⑦考虑到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卡萨德瓦利的研究团队测量了4082种真菌存活的温度,并把结果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体温进行了比较,结果验证了他的猜想;-4℃~30℃是大多数真菌频繁活动的温度。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难以生存,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够在37℃以上的环境中存活。接下来,卡萨德瓦利仿照哺乳动物的身体尺寸及其维持温度需要的能量损耗模拟了最适宜它们身体的温度,然后将此与温度变化对防御真菌影响的模型相结合。结果发现,耗能成本最少、防御能力最佳的“黄金温度”是36.7℃——与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惊人的一致。

⑧而那些体温比“黄金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冻僵的冬眠蝙蝠幅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症,并易发病死亡。

1.下面关于“人的正常体温”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37℃是人体温度的近似平均值,由德国医学家卡尔·文德力西于1868年提出。
B.人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内温动物相似,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
C.脑在恒温下运作的更好,维持较高的体温,在生存竞争中也意味着许多优势。
D.保持恒温可能是为了抵御真菌病,只有少数真菌能在 37℃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明确了文章主要内容,运用疑问句式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说明维持体温的方法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
C.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直”,限定了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②~⑧段由次要到主要说明人维持恒温的方法、好处以及人恒温 37℃的原因。
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如果体温超过37.3℃,就可以基本认定为发烧,不过只是低烧,并不严重。
B.内温是指动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的能力,这一能力先于外温动物出现。
C.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少得惊人,绝大多数哺乳类和鸟类动物都很少受到强扰。
D.鸭嘴兽这些体温比“黄金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
2021-12-31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变式汇编之现代文阅读
21-22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消防那些事儿

①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古语有云:建业千日功,火烧当日穷。火灾是一种经常发生、破坏性巨大的灾害,从最早的《甲骨文合集》到历代的典籍,都有过许多火灾的记载,所以我国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对火灾的防范。

②我国远古时就很注意防火灭火,《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有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到周朝时,对管理火政的官员分工更为细致,专门设立了司煌、宫正、司炬三种官员,对防火各负其责。据《周礼》记载,司煌负责对在国都或郊外造成火灾的事故责任人追究责任,并给予处罚。宫正为管理宫中事物的最高长官,古人以火烛照明,容易引起火灾,宫正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宫中严守火禁。而司炬的工作是“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在风干物燥的二月,在城中走街串巷,一边用木槌敲着大铃,一边呼喊着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这应该是古代最早的“更夫”了。

③虽然我国自古就有负责防范火灾的部门和官员,但在宋代以前,尚没有独立的专职消防机构,火灾消防方面的事宜一般由治安机构兼管,对水火盗贼的防范不分家。如汉代的“执金吾”是率领禁军保卫京师的武官,京师的社会治安和消防管理统由其负责。再如唐代的“武候”是负责城市治安的人员,长安城中的各个街坊都设有“武候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城中治安,兼管城市消防。

④专职消防队的出现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载:开封府城中在高处修建有“望火楼”,望火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称为“潜火兵”。潜火兵在望火楼上昼夜值守瞭望。一旦发现火情,潜火兵即刻出动,并配备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等消防设备,“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这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公共消防队了。

⑤清朝的消防制度已经比较严密了。清朝在一些城市设立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防火班”,专门担负城内救火任务。防火班设有救火兵丁、救火义役、救火夫头,救火夫头是管理水夫的头。例如湖南官府在《救火事宜》中规定,每县须设救火夫头5名,各管10名水夫。官府每月向这些救火夫头各发工食银3钱。一旦发生火灾,水夫头要指挥水夫到现场挑水扑救,并在事后根据水夫的工作量发放酬劳,进行奖惩。中国的消防部队制度始建于晚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意大利曾招募华人80人,组织管办救火会。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南段巡警总局,救火会遂由外国人手中转交清政府监管,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专门消防队伍。

⑥我国古代基础的防火工具比较简单,主要为盛水的水缸。比如,清代的故宫里就有300余口铜缸,一旦失火,可以就近取水扑救。

⑦唐朝开始使用水袋灭火。水袋由马或牛皮做成,可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灾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向着火点注水。

⑧水囊是宋代常用的灭火装备。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以灭火。北宋还有一种被称为“唧筒”的装置,“唧筒用长竹,下开窍,如絮裹水样,自窍唧水”。既能汲水又能排水,平时多用于灌溉,而有火灾时则可以用来灭火。

⑨清朝的“火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由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两个紫铜活塞缸,及一根横木杆组成,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用压力将水从输水带中喷出。

(文/嵇立平,基于命题需要有删节)

1.本文主要讲了古代消防的哪些事儿?下列对此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历代历朝历代对火灾防范的重视。
B.我国古代火灾防范部门及官员。
C.我国古代火灾专职消防机构。
D.我国古代的救火工具及装备。
2.关于独立的专职消防机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时,火灾消防机构并不独立,是和社会治安管理机构合并在一起的。
B.宋代出现的专职消防队员“潜火兵”和消防设备。
C.清代设立了专职消防机构——“防火班”。
D.晚清才出现第一支专职消防部队——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
3.下列对古代消防官员及人员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时,宫正负责宫中火禁的监督管理,司煌负责宫外城中火禁的监督提醒,司炬负责火灾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及处罚。
B.唐代时,武候主管城市治安,附带负责城市消防;这一时期,灭火时开始使用水袋。
C.宋代时,潜火兵在望火楼下居住,在望火楼上值守,一旦发生火情,及时用水囊扑灭。
D.清代时,救火夫头带领救火水夫负责城内救火任务,使用的是非常先进的救火设备——火龙。
2021-12-23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变式汇编之现代文阅读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①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②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锺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③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锺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锺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④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⑤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锺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锺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锺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⑥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锺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锺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

⑦1941年,钱锺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锺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钱锺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⑧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锺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锺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⑨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锺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⑩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 《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锺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锺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年出版3卷《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现在,还有100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一位103岁的老人,仍在坚韧地、静默地打扫现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杨绛)

②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采访记者手记)

1.仔细阅读全文填空。
文章以一个“隐”字统领全文:杨绛先生既能隐于环境,适于环境,又能坚持自己的气节与操守;既能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年闭门谢客,孑然一身,隐于翻译、整理丈夫遗作,用最难的学问,忘记最深的痛。
2.杨绛先生解决晕船的办法是什么?
3.采访记者说:“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4.作者称杨绛先生为“隐士”,在文中为何专门写到杨绛先生的“不隐”── 一场引发关注的官司?这“隐”与“不隐”是否矛盾?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从水中来

陈夏法

①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最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由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的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②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各种教科书。那么猿猴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③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洋中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④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说明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在人的胚胎早期仍留下了鳃的痕迹。

⑤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产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⑥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渺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⑦据生命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像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惟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节选自《神秘的海洋》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是由猿变来的,猿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说法是有几分科学依据的。
B.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
C.所有的脊椎动物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
D.鱼类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两栖类后,又逐渐将鳃变态成为肺。
2.请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第④段中加点词“曾”“过”能否删去?为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