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不停“蝎”

(1)那天吃过晚饭,我和儿子坐在沙发上看《动物世界》,正在播放“蝎子”。儿子很害怕,侧身搂紧我。我笑着说:“不用怕。”触景生情,我不由回想起往事。

(2)我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只有两种职业:上山砸石头,进山捉蝎子。父亲是做第一种职业的挑石工。由于长年挑石头,他患上了严重的腿疾,不能再干活了。母亲便告诉父亲:“你放心养病,不是还有我嘛!既然别人可以捉蝎子,那我也可以。”

(3)第二天,母亲便去镇上买了手电筒和镊子。夜晚的时候,她拿着手电筒和镊子,提着一个瓶子,去村西的山里抓蝎子。半夜母亲回到家,对父亲说:“现在蝎子比较少,捉的人特别多。我就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不过也还有一点收获。你看。”说着母亲把瓶子提起来在父亲面前晃了晃。

(4)有一天,母亲捉蝎子的时候,捉到了“一家子”:一只褐色的大蝎子背上驮着五只透明的小蝎子。母亲兴奋地说:“蝎子既然可以在野外生育,我们也可以养,给它们创造条件,让它们生育,不就可以多卖点钱了吗?”母亲便把蝎子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窝里,开始了白天做农活养蝎子、晚上抓蝎子的生活。

(5)每天放学后,我第一件事便是走到蝎子窝边看那些小精灵,盼望着它们快快长大。因为它们长大了,就可以挣钱为父亲治病了。

(6)母亲白天干活,晚上捉蝎子,睡眠不足,眼圈都是黑的。见母亲如此辛苦,我萌生了退学帮助母亲的想法。母亲生气地说:“你以为蝎子那么好养,那么好捉吗?一不小心就会被蝎子蜇住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回屋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上学。”

(7)第二天整整一天,我都在想,怎么可以让母亲同意我不上学呢?对了,我灵机一动:让蝎子蜇一下,就不用上学了。

(8)等到太阳落山,母亲提着工具走出了家门。我走到蝎子窝那里,咬着牙,闭上眼,把胳膊伸进了蝎子窝。不一会儿,我感觉到了有蝎子爬上了我的手。猛地一疼,我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一会儿就疼得昏了过去。

(9)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意识清醒了,只是眼睛依然睁不开,但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拉着我的手。等我出院后,母亲把家里养的几百只蝎子都卖了。由于季节原因,没卖上好价钱,但是母亲没有丝毫可惜,她说,女儿的安全要紧。我不敢对母亲说出被蜇的真相,只能努力学习,弥补母亲。

(10)此后,母亲不再捉蝎子了,而是跟着村里的男人去山里挑石头。母亲迅速地瘦了下来,晚上到家腰都直不起来了。我心里的愧疚与日俱增。

(11)一个傍晚,母亲回到家疲惫不堪。我心痛极了,忍不住告诉母亲,我是故意被蝎子蛰的,就是不想上学了。母亲听后,先是愣了,既而紧紧地抱住了我。

(12)从此,母亲又开始养蝎子,也开始尝试用蝎子泡酒给父亲治腿。渐渐地,父亲可以站起来慢慢地走了,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

(13)我考上大学后,学费和生活费全是母亲用养蝎子提供的。蝎子,可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而母亲,因为贤惠和勇敢的品性,也为乡邻们所称道。

(14)后来,由于环境渐渐恶化,山里的蝎子越来越少,母亲也不再捉蝎子养蝎子。但她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磨难。

(15)蝎子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是一种可怕的生物,但在我心里它们却是可爱的精灵。看到蝎子,我便看到了母亲那勇敢坚毅、默默前行的身影。

(选自《博爱》2019年1期)

1.文章围绕蝎子展开叙述,文脉清晰。请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每空不超过4个字)
捉蝎子→(     )(     )(     )→又养蝎子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3)段画线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4.结尾处说蝎子是“可怕的生物”,又说它是“可爱的精灵”,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1-10-2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5G让人类进入“科幻”时代

徐冰

①对于5G的认识,大多数人知道5G的速度比4G会更快。的确,由于5G传输速度是现在4G的10—100倍,在使用5G时,目前常见的卡顿和迟滞延时现象会消失无踪,即时性和现场性将更加逼真。这样的速度不仅会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而且使得很多在4G环境下无法实现的场景成为现实。而这才是5G让人激动和憧憬之处。”

②通俗来说,我们熟悉的4G时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而5G时代,则是大幅度地跨越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很多目前还面临瓶颈的应用场景,在5G时代将会出现实质性突破。

③例如无人驾驶,由于信息传输速度以及延时问题显著改善,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会更加流畅,将真正无限逼近信息的无缝沟通,从而使得无人驾驶在安全性这一根本要求上实现突破,实现真正可行的现实应用。

④再如智能电网,在5G环境下,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能源消耗、削峰填谷,能源传输、使用效率、安全性乃至与客户的双向沟通都将更具效率。而智能照明则会根据路上车辆和行人状况自动调节灯光,如此显然会大幅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⑤当然,在5G环境下,移动办公和远程办公也将不在话下,而这将很有可能改变目前我们熟悉的工作空间,并进而影响我们对于工作的选择。

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极为火爆,很明显,5G则是城市具备真正智慧的底层技术。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就率先使用了诸如智慧泊车、智慧路灯乃至智慧井盖等技术,目前正在向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领域扩展。

⑦可以预期,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深化,人们所处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升级换代乃至脱胎换骨的阶段。正因此,有人说人类将首次进入“科幻”时代。

⑧不过,近在咫尺的美好前景并不能替代对未来的忧思。而当这种忧思在4G的当下所对应的问题已经很明显时,5G时代我们更应慎重对待。例如信息安全,5G时代的信息泄露显然是另一个量级。对人的干预乃至控制,5G技术也提供了更为便利、顺手的条件。5G时代同样会带来新的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如何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显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并在今后的实践当中一步步解决。

(选自《文萃》2019年2期)

1.下列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5G的速度比4G会更快,而且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B.5G时代将大幅度地跨越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
C.5G技术是城市具备真正智慧的底层技术。
D.5G技术的普及,将使人类进入“科幻”时代。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A.5G时代无人驾驶将在安全性这一要求上实现突破,而且实现真正可行的现实应用。
B.在5G环境下,智能电网将大大提高其效率;智能照明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C.5G环境下的移动办公和远程办公,将彻底改变目前我们熟悉的工作空间和环境。
D.从雄安新区的建设来看,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智能城市建设极为火爆。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介绍5G移动通信技术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5G与4G的区别,目的是让人们很快地了解5G这一技术。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先由5G速度快说起,引出说明对象,再重点说明5G技术的优势,最后谈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C.文章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如第②段将5G与4G做比较,突出说明5G的特点:又如第③段举无人驾驶的例子,准确地说明5G的优势。
D.本文语言平实、准确又生动、形象。如题目“5G让人类进入‘科幻时代”,“科幻”两字,很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1-10-09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樊良树

①脱贫攻坚是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里程碑式的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刷新减贫的历史记录。到2012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9000多万。经过8年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于2020年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这个人类减贫史上这个的伟大奇迹,根本在于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②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彰显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正是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由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统一决策、部署和指挥,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全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推动脱贫攻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良好态势,最终实现脱贫攻坚宏伟目标。

③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彰显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我们党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的国家制度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面对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响鼓重锤、尽锐出战,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夺取了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的双胜利。

脱贫攻坚伟大奇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脱贫攻坚的系统工程中,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西部地区落实主体责任,东部地区落实帮扶责任,主管部门落实行业责任,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落实定点扶贫责任,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了积聚力量实现脱贫目标的制度合力。各地对症下药,使脱贫攻坚做到了“脱真贫”“真脱贫”。

⑤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还将存在。我们要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使之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能够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首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
B.脱贫攻坚奇迹的创造,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C.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
D.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进步解决相对贫困的起点。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包括: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力量办大事。
B.第①段中“人类减贫史上这个伟大奇迹”指的是我国于2020年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绝对贫困的问题。
C.去年我国把疫情防控纳入脱贫攻坚工作,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响鼓重锤,尽锐出战,终于取得抗疫与脱贫的双胜利。
D.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样才能使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更广泛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一总”结构,层次清楚,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三个部分。
B.第②段中“钉钉子精神”运用比喻修辞,形象表明脱贫攻坚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C.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引用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效论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D.第⑤段文字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并展望我国消除相对贫困的美好前景。
2021-08-27更新 | 5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新疆伊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①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②四三年间,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顺利,占领了许多岛屿。日本船只损失严重,几乎守不住太平洋上的阵地,乃企图贯通中国南北、联络南洋交通线和摧毁美国空军基地,用主力部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发起了多次战役。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进行了抵抗,但兵力损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肆行轰炸,人们只能疏散开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较为安全的地方。

③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明仑大学学生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更加频繁。嵋和玮正在讨论紧张的时局。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玮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又说:“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他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④“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他俩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⑤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孟弗之披衣坐起,倾听着脚步声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清石板路面在喘息。他想起北京沦陷时撤军的脚步声。这是不同的脚步声,这是开赴前线。

⑥“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⑦第二天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讨论迁校计划。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路边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一时雨毕;二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⑧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⑨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后一个问题大家意见一致,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但大家心头却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

⑩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孟弗之说:

“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举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战争;一个拳头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

⑪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⑫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藏起来,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⑬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⑭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环视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决不投降!”

⑮“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长篇小说《东藏记》,有删改)

1.“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文章用这句话作为开头,非常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文中④⑤⑥段中,作者反复描写脚步声和歌声,有何用意?
3.文中多处写到了“风雨”,请探究文中“风雨”的深刻寓意,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作品题为“东藏记”,在文中有人选择“藏”,有人选择“不藏”,你如何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不守规矩始终吃大亏

刘玉昂

①规矩是为人做事应遵循的标准、法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验证明,不守规矩者也许能侥幸于一时,得利一阵子,但从长久来看,必定要吃亏,而且多会吃大亏,终将会为违规违纪付出沉重代价。

②【甲】对规矩只有发自内心遵守,才能给人生系上“安全带”,避免栽倒倾覆之虞。现实中,那些信仰丧失、违规违纪、贪赃枉法的“老虎”们落入法网,无不印证了陈毅那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守规矩的极端重要性。

③守规矩当立说立行。执行力好比搭弓射箭,贵在迅疾准确,力透靶心。速度快,则力度强;拖拖沓沓,慢慢悠悠,则“势不能穿鲁缟”。守规矩也当有迅疾的执行力,不能只挂在嘴上、写在纸上、止于脚下,更重要的是记在心上、印在脑海、做在当下,要坚持说了就做,有错马上就改。如果只说不做,或说多做少,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规矩之威、严实之风便会沦为一纸空谈,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就难以彻底清除。

④守规矩要从自己做起。企业家张瑞敏曾说过一句话,“让用户等你就是自我淘汰”。面对规矩,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局外人,都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履行角色担当,恪守角色边界,唱好角色“戏份”。

⑤【乙】守规矩需落细落小。小节不慎、大节难保,针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从腐败分子堕落的轨迹看,很多人走上贪污受贿的腐化路,就是因为不慎初、不慎微,从吃顿饭、收个小红包开始,最后像“滚雪球”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守规矩不是“高空作业”,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靠一点一滴修为积累,多行规矩之事,多积尺寸之功。

⑥【丙】守规矩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人要成功攀上事业高峰,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机巧可取,靠的是毅力与耐力。守规矩同样如此,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无法至千里、成江海。“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守规矩不能上面讲一讲下面就紧一紧,上面放一放下面就松一松,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不破底线。

⑦现在有些人一说到规矩,就感觉是严厉的、硬性的、没有人情味的条条框框,其实不然。若我们让按规矩办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需要,让规矩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规矩便不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我们便能摆脱从关系网到人情债的束缚,充分享受到规矩保护下的自由惬意的生活,彻底排除违规受罚之隐患。

(选自《解放军报》2017年1月31日第3版,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看,如何才能守好规矩?(提炼要点回答)
3.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的甲、乙、丙中哪处最为恰当?请说说你的理由。

德国哲人康德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越是深入持久地思考,越能唤起我们心灵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2021-08-11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新疆伊犁奎屯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谢谢你,女士

[美]兰斯顿·修斯

①她是个高头大马的女人,背着一个大皮包,里面除了铁锤和钉子外,什么都有。皮包的带子很长,挂在她的肩上。时间差不多是晚上十一点了,她独自走着,忽然一个男孩从后面跑上来,想抢她的皮包。那带子被男孩从背后猛然拉了一下,就断了;而那男孩被自己和袋子加在一起的重量弄得失了平衡,不但未能如愿抢走皮包,反而在路边摔了个四脚朝天。高头大马的女人回过身来,准确无比地朝他穿着牛仔裤的屁股上踢了下去,然后弯下身揪住男孩胸前的衬衫,不停摇晃他,直到他的牙齿咯咯作响。接着那女人说:“把我的皮包捡起来,小子,拿起来交给我。”

②她仍然紧紧抓住他,但再弯下去一些,好让那男孩蹲下去捡她的皮包。她说:“你不觉得可耻吗?”胸前衬衫被紧紧扭住的男孩说:“觉得。”

③“嗯哼!你的脸很脏。我真想帮你洗洗脸。你家里没人告诉你要洗脸吗?”“没有。”男孩说。

④“那么,今天晚上得清洗一番。”高头大马的女人一边说,一边拖着那个吓坏了的男孩往前走。他穿着球鞋、牛仔裤,看起来像是十四五岁,弱不禁风,没人管的小孩。女人说:“你应该当我儿子,我会教你如何分辨是非。至少我现在能帮你洗脸。你饿不饿?”

⑤“不饿。”被拖着走的男孩说,“我只希望你放开我。”

⑥女人说:“如果你以为我们的接触就只那么一下子,那你就错了。等我把你料理完毕,你一辈子都忘不了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

⑦汗不断从那男孩脸上冒出来,他开始挣扎。钟斯太太停下脚步,把他扯到她前面,架住他的脖子,继续推着他往前走。到了她家门前,她拉着那男孩进去,走过一条通道,进入房子最后面一间摆设着厨房用具的大房间。她打开灯,让房门开着。男孩可以听见这幢大房子的其他房间里,有人在谈笑,有几个房间的门也是开着的,所以他知道房子里并不是只有他和那女人而已。在她的房间中央,那女人仍抓住他的脖子。她说:“叫什么名字?”“罗杰。”男孩回答。

⑧“我想买一双蓝色的麂皮鞋。”男孩说。

⑨“好吧,你不需要抢我的皮包去买麂皮鞋,”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说,“你可以要求我买给你。”

⑩“女士?”那男孩看着她,水珠沿着脸庞滴下来。好一会儿两人都没有说话,好一会儿。他擦干了脸,由于不知道要做什么好,就又擦了一次,然后转过身来,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门是开着的,他可以冲出去,跑过通道,他可以跑,跑,跑,跑!女人坐在靠椅上,过了一会儿她说:“假使我再年轻一次,倘若想要我得不到的东西。”

⑪两人又静默了好一会儿。男孩张开了嘴,然后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女人说:“嗯哼!你以为我接着要说‘但是’,对不对?你以为我要说,但是我没有抢人家的皮包。我并不打算说这句话。”

⑫“我也做过一些事情,不过我并不想告诉你,孩子——也不想告诉上帝,如果他还不知道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你就坐下吧。你可以用那把梳子梳梳头,看起来会舒服些。”

⑬屏风后面的角落里,有个瓦斯炉和冰箱。钟斯太太站起来,走到屏风后面。现在,那女人并没有注意男孩是不是打算跑掉,也没有看她放在靠椅上的皮包,但是男孩小心地坐在房间的另一边,离皮包远远的,而且是他认为她可以轻易用眼睛余光看见他的地方。他不相信那女人相信他了,而他现在不希望有人不信任他。

⑭“你需不需要有人替你跑腿,”男孩问,“买点牛奶什么的?”

⑮“我不必,”女人说,“除非你想喝甜牛奶。我可以用这里有的罐装牛奶冲可可。”

⑯“那就好了。”男孩说。

⑰她把从冰箱拿出来的青豆和火腿弄热,泡了可可,铺好餐桌。女人并未询问他有关住处、家人,及其他任何会令他困窘的问题。倒是吃东西时,告诉他她在某个旅馆的美容部工作,总是工作到很晚,也告诉他工作的内容,以及那些来来往往,各种各样的女人——金发的、红发的,还有西班牙人。然后把她那块一角钱的蛋糕切了一半给他。

⑱“再吃一点,孩子。”她说。吃完后,她站起来,说:“现在,这儿,你拿这十块钱去买那双蓝色麂皮鞋。下次,别再打我的或其他人的皮包的主意——因为用不正当手段弄来的鞋子会烫到你的脚。我要休息了,但是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好好做人。

⑲她领着他穿过通道,走到前门,把门打开。

⑳“晚安!好好做人,孩子!”她说。他走下台阶时,她的眼光顺着街道看过去。除了“谢谢你,女士”之外,男孩还想对露耶拉·贝茨华盛顿·钟斯太太说些什么,但是一直走到光秃秃的台阶下层,他仰头看着门内那高头大马的女人,他仍只动了动嘴唇,连那句话都说不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
2.“汗不断从那男孩脸上冒出来,他开始挣扎”中“不断”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说说女士为什么要说“但是我没有抢人家的皮包。我并不打算说这句话”的原因。
4.请分析“因为用不正当手段弄来的鞋子会烫到你的脚”这句话的含义。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

2018年12月20日,北京市民政局在省级民政部门率先成立首家儿童福利和保护处,服务对象从以前重点服务的孤儿、弃婴,到如今已扩展至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打拐解救等各类困境儿童约2.5万人。未来将全面服务全市280万常住儿童。


结合文章与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未成年人犯罪率降低?
2021-08-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新疆伊犁奎屯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概括·忆槐花】
1.阅读以上作品,概括那夜风送来槐花香后,“我”产生的回忆。
故乡的槐花节盛大启幕,玩得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穿越大街小巷、网红店,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风中的槐花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赏槐花】
2.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感悟·思槐花】
3.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
资料:

▲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4.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非常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爱,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4.试分析文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树祖

贾梦玮

①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②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③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④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被称为“华夏古槐王”,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已是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杆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⑤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⑥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⑦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⑧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⑨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崇信还有不少古树,五百岁以上的就有好几棵,写崇信的古诗词,有不少咏叹的是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当地朋友介绍: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家都想去看看古槐王的这位兄弟。遗憾的是我乘坐的车开反了方向,天色已晚,错过了跟他见面的机会。去看了那棵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⑩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2021-06-22更新 | 915次组卷 | 8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