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以溶液、浓盐酸为腐蚀液,能将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腐蚀。某小组对此反应过程进行探究。
资料:i.水溶液中:呈无色;呈黄色;呈棕色。
ii.;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将等体积的溶液a分别加到等量铜粉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溶液a

现象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蓝色变浅,5h时铜粉剩余

浓盐酸(产生无色气泡,溶液无色;继而溶液变为黄色;较长时间后溶液变为棕色,5h时铜粉剩余

溶液()和浓盐酸(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棕色,无气泡;随着反应进行,溶液颜色变浅,后接近于无色,5h时铜粉几乎无剩余

(1)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对于实验Ⅱ的现象进行分析。
①经检验Ⅱ中气体为。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将溶液加到铜粉中,溶液慢慢变蓝,未检测到
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Ⅱ中溶液变为黄色,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可能原因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Ⅲ,分析实验Ⅲ中将溶液a加到铜粉中未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①假设1:增大,白色沉淀不能稳定存在。
实验验证:取Ⅰ中洗涤后的沉淀,加入饱和NaCl溶液,白色沉淀溶解。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沉淀溶解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假设2:增大,白色沉淀不能稳定存在。
实验验证: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实假设2不合理。
(4)实验Ⅱ、Ⅲ对比,实验Ⅱ中产生气泡,实验Ⅲ中无气泡。分析可能原因______
(5)结合现象和化学反应原理解释选择与浓盐酸的混合液而不单独选择溶液或浓盐酸做腐蚀液的原因____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化学试题
2 . 废电池中含磷酸铁锂,提锂后的废渣主要含和金属铝等,以废渣为原料制备电池级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i.均难溶于水。
ii.将转化为有利于更彻底除去
(1)酸浸前,将废渣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
(2)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加入硝酸溶解的原因:________
(3)在酸浸液中加入进行电解,电解原理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电解过程中不断增大。结合电极反应说明在电解中的作用:________

(4)“沉淀”过程获得纯净的。向“氧化”后的溶液中加入HCHO,加热,产生NO和,当液面上方不再产生红棕色气体时,静置一段时间,产生沉淀。阐述此过程中HCHO的作用:________
(5)过滤得到电池级后,滤液中主要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
(6)磷酸铁锂-石墨电池的总反应:
①高温条件下,、葡萄糖()和可制备电极材料,同时生成CO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模)化学试题
3 . 乙烯合成的发展体现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
(1)用烃类热裂解法制乙烯是乙烯工业化生产的开端。
①乙烷高温裂解制备乙烯(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在裂解过程中伴随反应Ⅱ:,在高温下缩短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可提高乙烯的获取率,由此判断反应速率:反应Ⅰ______反应Ⅱ。(填“>”“<”或“=”)
(2)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是石油化工领域重要的发展阶段。
以钯(Pd)为催化剂可有效提高乙烯产率,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粒子用*标注)。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NP-Pd催化反应过程中步骤Ⅰ为放热反应
b.ISA-Pd催化反应过程中步骤Ⅱ为决速步骤
c.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总反应的反应热
②吸附态乙烯()脱离催化剂表面,可得到,如未及时脱附,易在催化剂表面继续氢化经过渡态Ⅲ后而形成乙烷。制选择性较好的催化剂是______
(3)以为原料用不同的方法制乙烯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I.干气重整制乙烯。下图是2种投料比[,分别为1:1、2:1]下,反应温度对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

①曲线b对应的投料比是______
②当曲线a、b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料比的关系是______
Ⅱ.双金属串联催化剂电催化制乙烯,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已知:法拉第效率

③ISA-Ni催化剂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④该环境下,测得可达50%,若电路中通过1.2mol电子时,则产生乙烯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
2024-05-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化学试题
4 . 资料显示,I2-KI溶液可以清洗银镜。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银镜在I2-KI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已知:I2微溶于水,易溶于KI溶液,并发生反应I2+II(棕色),I2和I氧化性几乎相同;[Ag(S2O3)2]3−在水溶液中无色。
探究1:I2-KI溶液(向1mol·L−1KI溶液中加入I2至饱和)溶解银镜
【实验i】

(1)黄色固体转化为无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能证明②中Ag已全部反应、未被包裹在黄色固体内的实验证据是_____
探究2:I2-KI溶液能快速溶解银镜的原因
【实验ii~iv】向附着银镜的试管中加入相应试剂至浸没银镜,记录如下:
序号加入试剂实验现象
ⅰi4mL饱和碘水(向水中加入I2至饱和,下同)和少量紫黑色I2固体30min后,银镜少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与紫黑色固体接触部分银镜消失,紫黑色固体表面上有黄色固体,上层溶液接近无色;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
ⅱi4mL饱和碘水和0.66gKI固体(溶液中KI约1mol·L−1)15min后银镜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试管壁上仍有未溶解的银镜,溶液无色
iv4mL1mol·L−1KI溶液放置24h,银镜不溶解,溶液无明显变化
(3)ⅰi中,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的原因是_____
(4)由i、iii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设计iv的目的是_____
探究3:I的作用
【实验v】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左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检流计指针向
右微弱偏转,检流计读数为amA;
2.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饱和碘水,指针继续向
右偏转,检流计读数为bmA(b>a);
3.向左侧烧杯中加入_____,指针继续向右偏转,检流计读数cmA(c>b),有_____生成。
说明:本实验中,检流计读数越大,说明氧化剂氧化性(或还原剂还原性)越强。
(6)步骤1接通电路后,正极的电极反应物为_____
(7)补全步骤3的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
(8)综合上述探究,从反应速率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分析i中I2-KI溶液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的原因: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由键构建键是有机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利用苯基甘氨酸中的键在作用下构建键,实现了喹啉并内酯的高选择性制备。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i.
ii.
(1)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2)B具有碱性,转化为的反应中,使过量可以提高的平衡转化率,的作用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C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生成的过程中会得到少量的聚合物,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5)已知:
i.
ii.
①D和作用下得到的4步反应如图(无机试剂及条件已略去),中间产物1中有两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中间产物3中有三个六元环。结合已知反应信息,写出结构简式:中间产物1___________,中间产物3___________

②D和转化成的过程中还生成水,理论上该过程中消耗的与生成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2024-04-04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三化学试卷
6 . 资料表明Co2+还原性很弱,某小组同学为实现,进行如下探究。
(1)理论分析:氧化半反应一般很难发生。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降低c(Co3+)或_______均能促进Co2+失电子,提高其还原性。
【实验】①

已知:ⅰ.
ⅱ.HNO2不稳定,易分解:
(2)②是①的对照实验,目的是_______
(3)经检验,橙红色溶液中存在。经分析,①中能实现的原因是Co3+形成配离子,且的氧化性被提高。
a.解释Co3+能与形成配位键的原因:_______
b.结合还原半反应解释的氧化性被提高的原因:_______
【实验Ⅱ】


已知:Co(OH)2 (粉红色)和Co(OH)3 (棕黑色)的Ksp分别是10-14.2和10-43.8
(4)对比③④可知,本实验条件下还原性:Co(OH)2_______ Co2+ (填“>”或“<”)。
(5)分析④中能实现的原因:
a.该条件下,Co2+的还原性同时受“c(Co3+)降低”和“c(Co2+)降低”的影响,前者影响更_______(填“大”或“小”)。
b.当c(Co2+):c(Co3+)>1014时,Co2+能被Cl2氧化。结合Ksp计算,④中通入少量Cl2后溶液c(Co2+):c(Co3+)=_______,因此能实现转化。
(6)实验启示:通常情况下,为促进低价金属阳离子向高价转化,可将高价阳离子转化为______________
2024-03-2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7 . 某小组模拟工业上回收分银渣中的银,过程如下:


(1)Ⅰ中主要反应:。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浸出时间过长会使银的浸出率(浸出液中银的质量占起始分银渣中银的质量的百分比)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研究发现:浸出液中含银化合物总浓度与含硫化合物总浓度及浸出液pH的关系如下图。

时,含银化合物总浓度随含硫化合物总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②解释①中变化趋势的原因:___________

时,含银化合物总浓度随含硫化合物总浓度的变化与时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


(3)将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Ⅲ中回收液可直接循环使用,但循环多次后,银的浸出率会降低。从回收液离子浓度变化和反应平衡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
2024-03-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二化学试题
8 . 氯化银的还原精炼技术是银回收精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多种方法还原精炼。
(一)、甲小组选择强还原剂:肼(N2H4)。
在还原AgCl制取银的过程中有对环境无污染气体产生。
(1)①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资料】工业上一般先向氯化银中加入氨水浆化,然后用N2H4还原,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②写出浆化过程中的离子反应式:___________。从N2H4发生的氧化反应(半反应)的角度分析加入氨水的作用___________
(二)、乙小组换用铁粉还原AgCl制取银,探究其过程和影响因素。
【实验A】在试管中加入NaCl溶液,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滤出白色沉淀,继续实验如下:

【资料】①AgCl+Cl-AgCl
②Fe3++4Cl-FeCl
(2)检验ⅱ中产物
①取ⅱ中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___________(填现象),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②取ⅱ中少量灰黑色固体,洗涤后将固体等分两份。取其中一份,加入___________(填试剂)溶解,再加入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有Ag。向另一份加入KI溶液,无明显现象。
(3)检验ⅲ中产物。
①取ⅲ中灰白色固体,洗涤。进行如下实验,确认灰白色固体中含AgCl:

滤液加盐酸未产生沉淀,但加入硫酸后产生了白色沉淀,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
②取iii中上层溶液,加几滴KSCN溶液。取样时间与溶液颜色如下表。
取样时间10分钟12小时24小时
溶液颜色浅红色红色深红色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Fe3++SCN-Fe(SCN)3
(4)小组同学认为不能排除O2直接氧化Ag继而生成AgCl,对此设计实验:___________。结果发现,该实验产生AgCl所需的时间更长。说明AgCl的产生主要与Fe3+有关。
(5)实验A中的i~iii中,i中AgCl溶解,iii中又生成AgCl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乙组实验反思:铁粉还原AgCl制取银时应控制铁粉、盐酸的浓度和浸泡时间等因素
2024-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9 . 白云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还含有质量分数约为2.1%的和1.0%的。利用白云石制备高纯度的碳酸钙和氧化镁,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
物质

(1)白云石矿样煅烧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用量对碳酸钙产品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氧化物()浸出率/%产品中纯度/%产品中杂质含量/%(以计)
计算值实测值
2.1∶198.41.199.199.7——
2.2∶198.81.598.799.50.06
2.4∶199.16.095.297.62.20
备注:ⅰ.浸出率=(浸出的质量/煅烧得到的质量)(M代表)
ⅱ.纯度计算值为滤液A中钙、镁全部以碳酸盐形式沉淀时计算出的产品中纯度。
①解释“浸钙”过程中主要浸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沉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浸钙”过程不适宜选用的比例为___________
④产品中纯度的实测值高于计算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浸镁”过程中,取固体B与一定浓度的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的浸出率低于60%。加热蒸馏,的浸出率随馏出液体积增大而增大,最终可达98.9%。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浸出率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滤渣C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5)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024-01-0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0 . I.某小组对Cu与浓HNO3的反应进行研究。记录如下:

装置药品现象
实验10.64gCu片(0.01mol) Cu片和20.0 mL浓HNO3Cu片消失,得到绿色溶液A,放置较长时间后得到蓝色溶
液B,……

(1)Cu与浓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II.探究实验1中溶液A呈绿色而不是蓝色的原因。
(2)甲认为溶液呈绿色是由Cu2+离子浓度较大引起的。乙根据实验记录,认为此观点不正确,乙的依据是___________
(3)乙认为溶液呈绿色是由溶解的NO2引起的。
进行实验2:先将NO2通入B中,再鼓入N2,结果证实假设成立。
则以上两步操作对应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深入研究,丙查阅资料,有如下信息:
i.溶有NO2的浓HNO3呈黄色;水或稀HNO3中通少量NO2溶液呈无色。
ii.NO2溶于水,会发生反应2NO2+H2O= HNO3+HNO2
HNO2是弱酸,只能稳定存在于冷、稀的溶液中,否则易分解。
iii.能与Cu2+反应:Cu2+(蓝色)+4(绿色)
据此,丙进一步假设:
①可能是A中剩余的浓HNO3溶解了NO2得到的黄色溶液与Cu(NO3)2的蓝色溶液混合而形成的绿色;
②可能是A中生成了使溶液呈绿色。
丙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现象
实验3i.配制与溶液A的c(H+)相同的HNO3溶液,取20.0mL,通入NO2气体溶液呈黄色
ii.再加0.01molCu(NO3)2固体搅拌至完全溶解溶液变为绿色
iii.加水稀释溶液立即变蓝
实验4i.向20.0mL0.5mol/L Cu(NO3)2蓝色溶液中通入少量NO2溶液呈绿色
ii.加入稀H2SO4有无色气体放出,遇空气变红棕色,溶液很快变为蓝色
①亚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请用平衡原理解释加入H2SO4后绿色溶液变蓝的原因: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实验1中溶液A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请依据实验现象阐述理由:___________
2023-12-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