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跨我们的。……敌人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敌人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在敌人侵害下,中国只要有一处自由场所,国民政府将依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存在!”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声明》


(2)材料二中《宣言》发布的背景是什么?这份《迁都声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词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3)材料三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哪些含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史的时代主题。
2020-05-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 观点 史实
示例:道家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3 .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可以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势的完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

——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材料二   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4 . 社会习俗反映了人类历史的细微之处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器)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通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1)材料一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署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存在着陈旧愚俗,需要改革。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人的什么心态?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4)材料二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2020-04-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可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那时,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恩格斯《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社会在对其总产品进行必要的扣除以后,个人消费品按每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1)根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的?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2)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列宁进行了哪些尝试?成效怎样?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2020-04-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国民享有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府官员的选举权与罢免权。”

——《临时约法》


(1)比一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指出两则材料各反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臣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符合法律所定资格者,可为文武官吏。”

材料四   “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材料三出自1908年清政府为安抚人心颁布的一部所谓的宪法,材料四是临时约法,比一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   第五章“内阁总理”,规定:“内阁总理辅佐临时大总统”;“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临时约法》


(3)材料五中内阁总理同总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样规定?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临时约法》。
2020-04-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余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2)依据材料二,回答洋务运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它对封建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一——摘自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性?

材料四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4)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什么?
2020-03-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8 .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有何相似的发展与突破?
(4)综上,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3-2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9 .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近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统计表

时间进口棉纱(万担)出口棉花(万公担)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510.8486224.1
1890年108.229.0417556.1


(3)依据材料三,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棉纱棉织品
191372537109882
191467091111168
19156841580885
19166397772705
19176650193449
19185557395807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03-2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今之世风,侈靡极矣”

——(明)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二   一位研究新消费主义的学者断定:“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大众消费主义正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的,它已变成全球20世纪的社会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按百分比%)


——相关年份《安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出的消费观念。并指出这一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某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不同时代消费观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