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   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
2023-11-2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荀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大唐贡士,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焉。

——摘引自《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科举制发展的基本特点。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意义。
2023-11-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3-24高一上·湖南·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度既承袭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窖,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宋代科举的各项规则、程序趋于完备,为元、明、清各代所效法。宋代不但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通过改革科举考试方式,例如,废除荐举制度,推行弥封、誊录之法,保证了科举考试中“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一公平竞争原则的实施。宋代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乃至农民的子弟,都可以不受家庭地位、父祖官爵的影响,在考场上凭学识取得官位,最终使科举出身的非官僚家庭官员成了统治阶级队伍的主流。

——摘编自柳竹青《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总的来说,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宋代逐渐完善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和程序,确保了政治清明度和官僚的纪律。此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不断改革和创新也使得这个制度在历史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尽管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摘编自钟治民《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与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影响。
2023-11-19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唐六典》

材料二   (建中元年)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1)与前朝租调制相比,材料一中的赋税制度有何“创新”?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赋税制度又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9 . 如表中的措施(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
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力加强各级政权建设,组织全区的人力、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A.促成了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B.有利于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
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D.为共产党积累政权建设经验
10 . 中华文明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丰富,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南宋朱熹大力推广理学。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统治时期推动儒学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哪些深入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大力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