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1 . 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l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夷文化发源于泰沂山区,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传说时代较突出的东夷族首领有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伯益在舜时担任过虞官,负责治理山泽,辅佐过大禹治理水患、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相传伯益发明了凿井之术),禹曾让位于伯益。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故有商族源于东夷的说法;商末纣王无道,东夷叛之,纣王以主力征讨东夷,周武王借机起兵,纣王释放囚犯以御周军,最终自焚于鹿台,故史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材料二   齐地本属东夷之地,太公(姜太公)初就齐,形势严峻。


齐国、鲁国的述职

鲁国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周公子伯禽受封是为鲁公。伯禽至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齐国

齐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为何如此之快?”曰:“吾简其君臣礼,国从其俗为也。”

点评

周公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齐国、鲁国答“何以治国”

鲁国

亲亲上恩

齐国

尊贤尚功

点评

鲁自此削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事实?
(2)请你点评鲁国和齐国的治国方略。(提醒:点评某历史事件,可以从该事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该事件,以及该事件有何影响分析)
2023-1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地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1)参考现代中国地图,其中D区为今天新疆地区,请分别写出历史上管辖今新疆地区的机构名称;
①西汉;②唐朝;③清朝。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的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材料一地图中C处为今天西藏地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和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地区所采取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古代重视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意义。
2023-11-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64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人本无其本身之文化传统,战国以来,凡所兴建,皆自东方移植。然东土学术,本自有齐鲁与三晋之别。凡秦人所师受而信用者,本是三晋功利之士。至于齐鲁问学者讲学,重历史文化精神,则秦之君臣,因未之前闻,抑亦无情欲赏,此实有合于秦廷向来对于东土文教不甚珍重护措之态度,而于是乃有所谓焚书之事,此实中国史上一至值重视之事件也。焚书之起,在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仆射周青臣与博士淳于越,辨废封建之得失,淳于越称说殷周,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李斯知封建旧制之不足复,而犹尚希慕于古者学术统于王官之成规,而欲尊王学于一统,以禁绝民间私家之学。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已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深,为祸之烈也。至后世学人,乃专以专制愚民归罪奏之君臣,此亦未尝不是,然亦仅呵谴其外貌,犹未能深探其内情耳。秦廷当时禁令,实似并不以焚书为首要,最要所禁制者实为以古非今,即首禁议论当代政治,次禁研讨古代文籍,第三始禁家藏书本。秦廷之焚书坑儒,古今人尽非之,然实不知焚书一案,其注重者尚不在焚书也。

——摘编自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焚书的主要原因并评价其文化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11-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人口南迁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它从侧面也反映了边城范阳(安史叛军大本营)之地位的不断提升,即范阳作为横跨“华夷”政治中心地位的开始显赫,最终依次作为契丹——辽帝国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国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国的首都大都。换一句话说,它意味着这不平凡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

——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夏金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和战争两个方面分别简述中华各族如何增强一体同源观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辽、金、元三个政权为大中国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023-11-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汨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