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选拔依据由“名”到“文”。尽管科举制作为选拔制度来说确实优于察举制,但察举制本身重“名”也是对未来官僚品行和口碑的一个确认,也有其自身制度的长处。这说明
A.察举制保证了官员的品行B.选官过程中“文”比“名”重要
C.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D.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晋前的四百年里,对良吏的评价标准以施行仁政与打击犯罪相并举。魏晋以降,政治环境的动荡与财政的紧张使统治阶层难以实行有效的吏治,对贪婪聚敛的行为也不加控制,吏治每况愈下,廉洁作为良吏的特征表现的明显。良吏群体特征的变化
A.体现明显的时代特征B.催生门阀士族的制度
C.导致选官制度的改革D.造成社会局势的动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统计,东汉时期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超过西汉。许多墓碑描述墓主时多用“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门第决定政治生态B.君主专制超于强化
C.选官标准发生异变D.宗教观念逐渐流行
5 . 《中国古代职官》中记载了两宋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录取情况,具体见以下表格,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使门第观念淡化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这反映了此时
A.官僚机构简洁高效B.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
C.文官政治不断发展D.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8 . 东汉学者崔窘曾说,今天的地方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说明
A.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察举制的弊端严重
C.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9 .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