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已基本确定,国内政区也已大致定型。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拟就《徐州应建行省议》,系统地提出一个徐州建省计划。他建议以徐州为中心,从苏、鲁、豫、皖4省各分出一些州县,划归徐州行省。他认为,徐州建省“增官不必添员”,可裁漕运总督以徐州巡抚兼之。清廷把张謇的徐州建省条陈与周树模的裁撤漕运总督奏片一并交给政务处议奏。

政务处否定了张謇的计划,而变通地提出了一个苏淮分省的新方案,即同意裁撤漕运总督,将其缺改为江淮巡抚,与江苏巡抚分治,仍归两江总督兼辖。据此,原江苏省一分为二,苏淮划江而治。苏淮分省消息一出,引起舆论、江苏官绅和江苏京官的群起反对。于是诸王大臣拟仍按张謇原条陈所请,但此议又遭到山东、河南、安徽3省巡抚的反对。最终增督废而不复,但苏淮分省被弃。

——摘编自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徐州建省和苏淮分省方案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江苏省地方政区变革失败的原因。
2021-11-2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征收的锦、绢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剥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更便于征调,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削,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户调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淳化三年年。常平仓的基本职能在于平抑粮价,调节丰歉。

仁宗年间,枢密直学士杜衍言“今豪姓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常平仓的钱谷作为青苗钱的本钱,进行有息借贷,也称“常平给敛法”。青苗法推行以后,常平仓储备大为增加,常平给敛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七年九月,神宗以诸路灾荒,常平司未能及时贩济,于是下诏要求在推行青苗法取息散利的同时,分出一半钱谷用于贩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上神宗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可见,改革后的常平仓在功能形式上变得更为广泛,既可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少钱粮的问题,防止兼并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又可以广储蓄、平物价、备凶荒,较之旧的常平法,的确是一项积极的防灾、救灾办法。北宋备荒仓种除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种全国性备荒仓外,还有社仓、平籴仓、平集仓等几十种地方性备荒仓,这种盛况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改制常平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创新粮食储备与管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用社会组织手段替代高成本、高技术的专业性投入,走专业机构防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道路。1985年,卫生服务收费放开。通过市场获取资金来拓展服务内容、范围。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提高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随之凸显。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防疫向疾病防控的转变。2003年以后,中国公共卫生改革的步伐大大加速。公共卫生的改革方向重回公益性和公平性的道路上来。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加大,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国家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规。

——摘编自胡兴强、任军《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历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卫生服务改革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我国卫生服务改革的原因。
2021-06-1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2021-06-08更新 | 4000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2021-06-08更新 | 8691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7年在位),年号嘉靖。世宗即位后,撤回天下镇守内臣,基本不曾再设,仅裁革冒滥职员一项,每年省太仓粟二百五十万石。宦官犯罪,鞭挞至死,陈尸示戒。多次降旨,“若有才识优异堪以任重者,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遇缺,酌量请简用,不许避嫌推托”。因“近屡旨禁肃朝仪,廷臣多故违以唾者”,禁城内不许吐唾。嘉靖八年(1529年),敕谕户部清查庄田,对强占民田者,俱还原主。此后,只准许王府留用封国之初所请庄田,此外,不得议留。吏部方献夫奏称:洪熙以来,始封外戚,其后一门数贵,传袭不已。建议自现在始,已封爵的令终其身,不得再承袭。这项制度经世宗裁定后成为永制。嘉靖九年(1530年),桂萼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世宗批准施行。这些改革仅是在局部范围内,且“数行数止”,“嘉靖新政”很快成为泡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嘉靖新政”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嘉靖新政”作一简评。
2021-06-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定位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种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色彩。开皇元年(581年),为了集兵权于中央,隋文帝建立十二卫,实行以卫统府的军事制度,通过这个机构,把征发、调动和指挥全国府兵的大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兵士的家属也随营居住,居无定所。改革以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他任务。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府兵制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西北关陇一隅推广到全国广大地区,兵农合一,亦兵亦农。

——摘编自靳玉峰《历代兵役制度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时期府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时期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2021-06-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信息质量监测 (四)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涉及节俭内容的家训有17种之多。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之中都可以见到节俭的内容;就形式而言,蕴含在散文、诗歌、四书五经和条规之中,往往以经典中的思想理念为准绳,以古训、警言格语,历史人物和故事为楷模和榜样,以自身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来说事,进行训谕。

——摘编自邵龙宝(宋代家训节俭廉政美德与当下节俭廉政风气研究》

材料二 1932年2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立即实行节俭运动”,在以后的两年里,临时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指导苏区各地开展节俭运动。苏区党中央局为减少办公费开支,规定了节约措施,许多领导同志发表公开信,倡议响应节俭号召。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等人联名签署《关于惩处贪污浪费行为》,对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者,处以不同程度处罚。1933年,《红色中华》等报刊也在节俭运动中发挥了宣传作用。1934年,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陈潭秋强调:“节省运动的开展,要依靠于广大的群众积极性的发扬。”

——摘编自石绍庆《厉行节俭的苏区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训中节俭内容较多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区厉行节俭运动的成功经验。
2021-06-0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