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末,维新派把救亡与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他们没有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还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他们希望把自下而上的运动与自上而下的变革结合起来。由此可见,维新派(     
A.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B.具有进步和保守的两面性
C.主张革命与改良并重D.强调变法策略与实际相符
2 . 【文化的离异与回归】

材料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于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长期沉睡于中世纪落后状态的东方又是一种类型。这里的离异,首先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这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求避免被先进的外国文明同化。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

请以“离异与回归”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领土”概念之所以提升,原因在于(     
A.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明治维新带来的启示D.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
2024-05-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学者代表理由
本质不同说林增平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主要方面相同说张连起背景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目的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内容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2024-05-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表为维新派部分代表人物的主张。这些主张(       
人物主张
严复“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谭嗣同“君”的产生应是由民“共举”,如有违民意,民可“共废之”
梁启超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
A.利于推动民众对现代国家的认同B.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C.旨在宣传变法改革挽救民族危机D.表明君主立宪时机成熟
2024-05-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前后相继。尽管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抱残守缺,但他们中多数人不敢沉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做出选择,企图实现统治阶级自我革新,然而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当,最终被异己力量所推翻。这说明晚清(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B.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
C.思想革新时机还不成熟D.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却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于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为。”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
2024-05-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梁启超曾说:“印度人结婚最早,十五而生子者以为常,而其衰落亦特速焉;欧洲人结婚最迟,三十未娶者以为常,而其民族强健,老而益壮”。所以“欲观民族文野之程度,亦于其婚媾而已”。这表明,梁启超的人口观(       
A.反映出其明显西化倾向
B.旨在反思东方的农耕文化
C.着眼于国家的救亡图存
D.改变了国人传统生育观念
2024-05-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多校联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纪年作为一种计量时间的工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了纪年方式的多元化景象。1882年,上海《申报》使用“西历一千八百入十二年”“大清光绪入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1895年,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

——摘编自张磊、许天敏《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民国试图用“民国纪元”代替皇帝年号纪年的措施来表明新政府的新气象,并凸显政权的“正朔”,但诸如过年等阴历的习惯依旧普遍。最终,中华民国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与西洋历结合,阳历的“洋历”色彩消退,并变为国民需要遵守的通行历法。

——摘编自朱文哲《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1985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95%的青年人不愿意种田,67%的中年人希望进入工厂。阴历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而阳历具体到时分秒,于是钟表成为人们主要的计时工具,并不断更新、进步。人们以之来确定自己的上下班时间。精确时间概念、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摘编自王加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纪年法多样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阳历普及的因素。
2024-05-1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表两则史料叙述的是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出现广东人从事海上走私与武装劫掠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记载中(     
史料内容来源
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充为头目,甚是豪横……至永乐五年(1407年)(明)马欢《瀛涯胜览》
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粽宝船到此处……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旧港番舶长张琏(广东人)……本大盗……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A.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B.所有信息之间皆可以相互证实
C.马欢深受西方民主价值观影响D.梁启超认识基于所处时代环境
2024-05-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