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1 . 在古代典籍《礼记》和《礼仪》中都特别强调宴礼的意义在于明尊长,别贵贱。但辛亥革命后,在一些盛大的鸡尾酒会上,不设座位,宾主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走动、交谈、选取食品。这表明(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
C.辛亥革命促使社会习俗发生新的变化D.鸡尾酒会是按《礼记》的要求举办的
2 . 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农民“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俟秋成后,计数取偿。”孙中山特别强调: “各有司当知此事为国计民生所系,务当实力体行,不得以虚文塞责,勉尽厥职,称此意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倡导兴农保农B.鼓励开垦荒地C.实施“平均地权”D.财政状况好转
2024-02-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建设”既是一对名词,也是一对概念。一般说来,名词和概念的产生是落后于历史现象的,但其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其内涵也可能伴随历史的演化而发生变动,并影响人们对历史上与此相关现象的理解。就中国历史而言,“建设”一词古已有之,表示设置、创立之意。近代以来,其又有政权、党派自上而下规划发展之意,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尽管在革命时期也可进行建设,但更多是指和平时期进行的建设,其核心为经济建设。

——摘编自李金铮《从辛亥鼎革到中共革命:革命与建设的主从认识及其演进》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革命”与“建设”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东方杂志》(1913年)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摘编自《鲁迅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的信息,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5 . 如图为1912年2月12日《时报》刊发的漫画《南北》。在第一格漫画中,中间一人往内用力,正将南北两者合拢。在第二格漫画中,分裂的南北双方终于合并为一人。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D.辛亥革命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024-02-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3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民国初年,虽然尊孔读经被明令废除,但各地的民间私塾或私立小学大多仍我行我素,读经不止。上海“为开明之地,各小学校读经者固类多废止,而各私塾仍多抱持不废”,广州之私塾“照旧读经,未能一律废止者亦尚有人”。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余孽妄图复辟帝制B.地方政府自行其是对抗中央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有限D.辛亥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D.民权意识的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正是由于孙中山在晚年的进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斗争的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迎来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为斗争目标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此外,印尼民族运动领导人苏加诺从1918年起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苏加诺在一次演讲中称自己“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认清了世界人道主义是要我们消除民族主义的本质。”

——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2024-01-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湖北三十八个县(州)相继宣布光复。在这三十八个县(州)政权中,充当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共五十七人,其中士绅(包括立宪派)二十三人;旧官僚二十一人;革命党人十人;会党首领一人;不详二人。由此可推知,辛亥革命(     
A.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B.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C.隐藏着革命失败风险D.属于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