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茶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英国垄断茶叶贸易的特权后,茶叶贸易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产业,推动了茶文化在英国的广泛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统治者对茶文化极为推崇。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酷爱饮茶,她在位时期下午茶开始流行,女王认为下午茶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因而在她的推崇下,下午茶得到了普及。英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贵族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高雅,对高雅文化有强烈的需求。茶文化中男女各自扮演的性别角色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塑造绅士风度、营造家庭文化,从而形成两性融洽相处的性别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咖啡与茶——英国的饮食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饮荼喝茶不仅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与自然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对自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

英国的茶道精神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它注重现世的享受。饮茶不仅是英国人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重视饮茶时的仪式感,从下午4点钟开始,主人和客人着盛装坐在茶桌旁,男性要着燕尾服,女性则着洋装,先享用由三层瓷盘盛装的美味点心,接着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倒茶。对于英国贵族来说,下午茶不仅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他们显示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以及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所以会格外讲究下午茶的品饮环境。

——摘编自罗倩《中英茶文化内涵比较——基于物质、行为、精神三方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茶文化流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原因。
2023-07-0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夏商以来神权的逐渐被打破,民本思想成为论证政权合法性的一个坚实理由。“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就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全社会树立楷模。而道德的高尚与否,在于能否施惠政于民。为此,孔子倡导“仁者爱人",提出德治的政治主张,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把孔子的德治发展为仁政,主张以仁政治国御民,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荀子继承了孔、孟的民本思想,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他从社稷和民众的关系上论述了以民为本对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摘编自孟宪霞《民本思想的来源及其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重视编写蒙学读本,编者多为知名儒者、才高博学之人,如司马相如、班固等都曾编撰过蒙学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了初学儿童的接受、理解能力,大多数读本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以韵文形式出现,便于儿童诵读记忆。编者还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识字读本《急就篇》,在让学童认识生字的同时,还教给学童姓氏名字、服器百物名称等知识。《急就篇》姓名中还体现了时代特色,如“桓贤良、程忠信、樊爱君、崔孝让”。

——摘编自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真正意义的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版,初等小学教科书,共10册)的部分课文选编:


篇名内容
第四册二十三课中国我中国居亚洲之东。五千年前文化已开。地球最有名之古国也。吾既为中国之人,安可不爱中国。
第六册二十课汽机英人瓦特,少时见壶中蒸汽,怪之,镇坐炉旁,以求其故,久之大悟,乃创汽机。
第九册二课政体国家之事,谓之政。政有三权。曰立法,曰行政,曰司法。
第九册三课法兰西法兰西,欧洲之望国也。文物制度,灿然具备。各邦多取法焉。其民性刚而轻。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蒙学教材编写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归纳清末蒙学教材相较汉朝呈现出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蒙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东亚大陆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史上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往来于东西之间,“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材料二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的。从中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而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不计资源、环境与劳动力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际条件看,既往一二百年中,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立的局面,西方国家从未真正关心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些国家若能选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进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

——摘编自梁昊光、张耀军《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
2024-02-21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埃及《宪法》体现了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主体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埃及方言和英语的应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印度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用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30多种语言生产700多部影片,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被称为“电影王国”。

——摘编自裔昭印等《世界文化史》

材料二   汉字的传入和广泛使用,结束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没有文字的历史,对朝鲜半岛和日本文化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各国全方位的相互交流,带动东亚区域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时代。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倘若没有汉字的影响,东亚必然不会成为世界文明中如此独特的一个整体。”

——李铭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

材料三   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的普及推广极好地有助于西班牙在当地的殖民统治,也需要对土著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承担不小的责任……英语作为英格兰的民族语言,与英国在近现代作为民族国家兴起和发展同步;英语霸权的确立,与英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霸权的确立同步。因而与西方历史上的拉丁语不同,也与东方历史上的阿拉伯语、汉语等不同,英语霸权从一开始便是作为民族国家语言霸权确立起来的,其与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法国人也一贯以一种防御性的姿态抵制英语的霸权,在战后的西方,骄傲的法兰西可以说是对美国霸权下最大的刺头。

——摘编自维舟《语言与文化霸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埃及和印度的官方语言,并概括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实现文化复兴的有利条件。
(2)综合材料一二三,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围绕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6-21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城市从最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同时,西方国家工业化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从67%降到45%。

——摘编自周耀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京畿一带以及城内无业贫民虽称众多,但于近来社会上,关于各种劳力事业,颇有缺乏此项人才之叹。乡间之农作尤有缺乏农工之叹。目前田间忽得透雨,地皆湿润,农民等以播种谷稼时机已到,于是咸皆雇觅农工,忙于耕种。不料农工竟不敷需要,以致大好良田,因缺乏工人不能耕种者,为数甚广,而且因此引起农工要求增加工资者,比比皆是。或云现在缺乏劳动工人之故,大概系军阀招兵及资本家招充矿工之影响所致。

——摘编自1929618日《顺天时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问题。
2024-03-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古代冠礼与当时国家、社会、家族对于青年人修身立德,道德至善的期待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以人伦,赴以礼仪

在早期儒家有关礼的讨论中,冠礼一直颇受重视。《礼记·王制》列举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冠礼居首。《冠义》中强调古者圣王重冠”“古者重冠 敬冠事”“其礼可不重与。汉代极重冠礼,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而魏晋隋唐冠礼衰弱之势明显。宋代的一些士大夫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明朝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摘编自顾超一《成人与入世基于冠礼礼义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24-02-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社团在研究“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兴衰与文教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时,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元朝末年,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段基本废弃不用。明永乐时,该河段得到重修,通航条件大有改善,漕运恢复。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运河因黄河泛滥时有淤堵或冲溃。嘉靖、万历年间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疏通了会通河。至此,会通河段基本稳定下来。明清之交,战事频繁,运河失修。

——摘编自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如临清州“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济宁州“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

——摘编自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

朝代洪武建文永乐正统成化弘治正德
数量0022021
朝代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不详总计
数量1518001142

注:明代山东新建、修复书院共96所,其中有42所分布在运河流经州县及辐射地区。

——摘编自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

(1)综合上述材料,从“书院”的视角,对于该课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研究结论?请你对该结论展开说明。
(2)除“书院”外,请你为该课题再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3)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一手史料?
2024-02-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