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张骞率领百人至三百人的编队,手持表示武帝亲任特使的节,携带着黄金、丝绸出使西域。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出使西域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和“东西交流之路”。……武帝时期张骞的使命并非东西交流……许多中国没有的物产从骆驼背上运载而来。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三茶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西南“茶马古道”。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传回欧洲的文献中提到茶,自此大量欧洲商船从中国或日本出发,将茶叶输送到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和巴黎,俄国也通过“万里茶道”从陆路大量引入。跟进的英国后来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茶消费国。最初传到欧洲时,茶是贵族专属饮品,一磅茶叶在英国的价格高达普通人数月的薪酬。到了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崛起,挑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霸权,茶价随之大幅下降,饮茶成为普通人也能享受的时尚。欧洲人又将饮茶习惯带到北美殖民地,很快,茶叶在英属北美的消费量就超过了英国本土。

——摘编自宋念申《发现东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使命。阐述“丝绸之路”在唐中期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的原因。阐述蒙古西征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茶叶贸易的特征。结合所学阐述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023-07-2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而掀起了向新大陆大移民。这次迁移与资本的原始积累密切相关。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一些国王和公卿贵族怀着寻找全银财宝、经商、掠夺财富以及开拓疆域的野心,派遣一队又一队冒险家登上这些新发现的陌生土地。另外还有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一批批远涉重洋,迁移流转到了北美、南美和大洋洲寻找新的生活。从17世纪起,涌往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越来越多,海外贸易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贩卖黑奴。到了19世纪,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的黑奴已达2千万人左右,被贩运到西亚、南亚的黑奴也多达1千万以上。

——摘编自侯文若《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直至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人口大迁移。有国际难民形式。如战败国德国从东欧、东南欧和苏联迁返约1200万战俘和平民,日本亦从朝鲜、中国、东南亚各国迁返战俘和平民600多万。有国界重划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时,出现了1500万人口的大迁移。1948年以色列成立,也引起约400万人口的国际迁移,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兴盛和国际劳务输出也带来了国际人口大流动。

——摘编自黄安年《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徙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和二战后出现人口大迁徙的不同原因。
2023-07-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前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大学。

——摘编自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1825年,著名诗人汤玛斯提出建立一所“伦敦大学”的设想,以与贵族、教会控制的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相抗衡。经多方努力,利用募来的15万英镑,伦敦大学于1826年正式开学,这揭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取消了神学系,代之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开设了大量有关近代自然学科和技术工科方面的课程。伦敦大学成为一所“没有上帝的学校”,它以相当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10的费用收取学费。在伦敦大学的影响下,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等相似大学相继成立。

——摘编自《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新大学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至2019年的4436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69%,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稳步提升,对外文化产品贸易重点领域成果显著。截至2021年,共有29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辐射和带动了更多文化企业及国产优秀作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展示了中国国家形象。农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形成了诸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文娱支出从2014年的207元增至2020年的242元,有力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摘编自顾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2023-07-29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农事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1902年,第一种农业史的专门刊物《历史农业论文》在德国出版。1904年,第一个农业史学会“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在德国宣告成立。1953年,农业历史与社会学学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美国,《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开创了风行美国数十年、影响广泛的“边疆学派”。1919年,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1927年,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1970年,又建立了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

受社会转型和国际学术的影响,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民国初期肇始。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着手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此后,这一工作以农史研究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等形式传承延续至今。

材料二   “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农史事业的另-重要突破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进入国家学科体系,并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农学博士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和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后,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主要农史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大多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明主编《农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业的农史研究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史研究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
2023-07-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整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左:(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朱熹的文化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的办学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学校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07-27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期至清初,出版业没有成规模介入之前,我国文化典籍的外译传播主要以法国为中心。来华外国传教士、学者、外交家、商人等把购买收藏的中国书籍,运回了各自的国家,以法文和拉丁文为主要语言进行翻译。欧洲汉学旗手对汉籍译介专注儒学经典,行走于上层精英文化中,影响没有深远至社会大众生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城市的开放,大批传教士、商人来至中国沿海沿江大埠,从事传教、商贸、外交等活动。他们设立各种文化机构,如创办学校、办报刊和印刷出版机构等,其中出版机构迅速发展成为传播文化的主力。1843年,伦敦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中国出版业逐渐实现近代化转型。传教士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机器、出版理念移栽进来,在带来西方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文化外译的端口,直接有效地促进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也积极投入到中西文化交流热潮中。中国文化外译图书受众面不断扩大,影响逐渐加深。

——摘编自邓纯旭等《近代英文出版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变化的原因。
2023-07-16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梓材》论述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其“中国”显然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左传》《国语》等书称西周所封诸侯为“华夏”,与“中国”同义,凡不属于“中国”这一概念范围的则称之为夷、戎、蛮、狄。秦汉时期,郡县范围较战国已大为扩大,由原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拓展和延伸,这些地方均称为“中国”。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割据,南北方文化的共性日益得到发展,处于统治地位的各民族无不自居为“中国”。“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祖国的观念也逐步加深。

——摘编自向弘春《“中国”含义的变迁》

材料二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含义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含义,并说明这一含义出现的因素。
2023-07-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