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南朝)梁初无中正制,“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随才试吏”。北周武帝选官“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门资之制”。据此可知,南北朝后期(     
A.寒士获得同等入仕机会B.科举取士初显成效
C.士族子弟丧失任官资格D.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2 . 《后汉书·百官志》“郡守”条本注曰“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后汉书》云“伍……为郡门下书佐。其本邑长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邮收之。”《后汉45·张俭传》云“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幼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据此可知。汉代督邮的设置(     
A.有效遏制了王国诸侯势力的膨胀B.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相互制衡
C.为澄清地方吏治发挥了一定作用D.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3 .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门类,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A.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B.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D.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
2022-12-12更新 | 248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案件等汇编成册,呈送中央,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削弱宰相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
5 . 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据此可知(     
A.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B.门第出身逐渐成为选官标准
C.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D.学子出仕途径增加趋势明显
6 . “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下图),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A.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B.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优劣
C.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D.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
2022-12-11更新 | 43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日新部)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0-07-19更新 | 795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
8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不可能为官僚政治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相反还对中央集权产生离心力量,于是变革势在必行。”变革上述“格局”的选官制度形成于
A.两汉时期B.曹魏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9 . 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2022-01-21更新 | 406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东汉初,中央要求各州郡对所推荐的孝廉先委以职务,考核合格后再向中央举荐。东汉顺帝时,则对各孝廉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将被黜落。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A.突出强调门第观念B.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C.呈现出衰落的趋势D.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