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昭和研究会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因此提出“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协同体论”预设东西方文明对立的前提,把日本打扮成东方文明的代表,来“帮助”中国摆脱欧美列强的压迫。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亚洲各国摆脱西方压迫的先声,是日本“帮助”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鼓吹建立“东亚经济协同体”,通过日、“满”、华“三国”在人力、物力、资源、技术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所谓的“共存共荣”。

该论还强调“文化协同”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挖掘日本优秀文化,在东亚传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须使中国人认识到中日文化“提携”的意义。昭和研究会认为“文化是根植于我们身体中的文化力,事变(战争)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力量”。文化沟通可以促进中日两国的真正“亲善”,比政治、军事、经济更重要。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提出“东亚协同体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东亚协同体论”的主要观点。

2018-07-2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5月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相应修改。例如鸦片战争后,美、法通过条约为其在华侨民取得在通商口岸的习教权,同治九年清朝删除 《律例》 中天主教治罪条例,规定奉教之人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皆免查禁”。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制架构,逐步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 《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法律改革进评述。
2020-10-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任何和平条约在签订时都不能有所隐瞒,否则将不被视为和平条约;任何国家都不能用任何手段去侵吞其他独立国家;废除常备军,以自由公民组织取代,……各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国际法的基础在自由国家联盟的基础上创立万国公法,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权力,这样才能保障和平。

——摘自康德《论永久和平论》

材料二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

——摘自《国际联盟盟约》


(1)据材料一概括康德的和平思想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本质特征。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综合上述材料,评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陶行知,原名文溶,早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8年夏,他发表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造就生利人物,则“国无游民,民无废才”。这种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表现,也是他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1923年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的办。……在以后的数年里,陶行知从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5 .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12月6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对此,《环球时报》评析“特朗普真捅了马蜂窝,中东山雨欲来”。中东地区长期战乱和冲突不断,导致这一地区局势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国在中东的利益争夺
②巴以冲突
③宗教矛盾
④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希特勒先后制造了针对捷克的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面对严峻局势,英法两国政府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克政府既不愿依靠爱国群众,又把接受苏联援助看成一种“自杀手段”,最终选择屈服。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这一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将近1/5的领土,大约1/4的人口和1/2的重工业实力。《慕尼黑协定》远远没有满足希特勒的贪欲,5个月后的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侵入捷克,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慕尼黑协定》。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罗伯特·沃波尔   亚当·斯密   华盛顿   瓦特   爱迪生   甘地   罗斯福   杜鲁门   马歇尔   曼德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武器出现后,打破了美苏均势,美国利用独家掌握的原子弹耀武扬威,对苏联实行强硬对抗政策,这就必然恶化美苏关系,导致冷战的爆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的,“轰炸广岛以来,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了原子能的魔影”。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13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材料评述的是
A.雅尔塔体系B.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C.当代的联合国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国会未批准《凡尔赛和约》,而苏联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