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019-06-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金牌一对一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选修一6月份期末练习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伸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后汉书·伸长统传》栽,伸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日《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阶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 伸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均改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伸长统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伸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
2019-04-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战败后,英国孤军奋战抵抗已控制了绝大部分欧洲的德国。英帝国总参谋长迪尔说:“我们国家一千多年来正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1940年美国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同时,英国力图打开与苏联关系的新局面。英国派遣了对苏联有好感的工党左翼领袖克里普斯出任驻苏大使。尽管由于过去的陈见和隔阂,英国的努力成效不大,但是英国仍然不放弃努力。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情报处将早就获得的有关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情报转告给苏联。事实上,英国对苏联的参战期待成为希特勒下决心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在希特勒看来,“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粉碎…‘如果俄国垮了,对英国来说,美国也就保不住了”。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掩盖不住内心狂喜,表示“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当时,英国著名工党评论家迈克尔·富勒这样评述:“1941年6月22日以前,英国的胜利是梦想,而在这一天之后,英国的胜利已在预计之中。”7月12日,英苏签订了《苏联和大不列颠政府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英国与苏联从东西方两边建立抗击德国战线的态势已然形成。

——摘编自夏正伟《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期待苏联参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英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的历史意义。
2019-04-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比如有些人对于这个主义的观念,是以坚甲利兵去霸据地球,或是以尚武精神去增加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类的解释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都是帝国主义的最好滋养料。反过来说,亦有人以己国对于文化的贡献,视为国家荣誉的标准者,于是他们便能以藏兵毁甲为发达国家个性的第一个步骤了。

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和平。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战争。所以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使国际主义而能战胜帝国主义,那么,和平的梦想即可实现,人类的自救亦将更有希望了。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1926年首次出版)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措施。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年德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雪耻对德国人进行打击。
材料二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会议1月1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对法国人来说是在雪耻。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简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2017-06-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939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绥靖政策的变种。

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遵宪(1848-1905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他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私垫教育,1876年考中举人。次年,毅然抛弃科举仕途,以驻日参赞官之职出使日本。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收集资料撰写了《日本国志》一书,书中详细论述了日本社会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1882年,黄遵宪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针对《排华法案》开展维权活动,促使美国当局接受华商华工的正常往来;1889年,他被任命均驻英二等参赞赴欧洲;1891年,又调任新加坡兼马六甲任总领事,经他多番努力,清政府废除了施行近二百年的“禁海今”,使华侨归国合法化。从1895年开始,黄遵宪热情投身于维新活动,在上海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在湖南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开展“新政”建设。变法失败后,罢官还乡,但他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工作,并潜心创作,其新体诗《冯将军歌》《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有晚清“诗史”之誉,堪称“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梁启超在《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中断言:“古有以一人之用舍系一国之兴亡者,观于先生,其信之也。”后人评说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黄升任《黄遵宪评传》等


(1)根据材料,扼要评述黄遵宪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就黄遵宪一生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